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云峰 《大气科学》1991,15(3):77-86
文章从对赤道β平面上静止大气中线性方程分解着手,得出控制对称运动和反对称运动方程组,对方程求解,从理论上证实在热带子流层低层中存在两种特殊性质的运动即对称运动和反对称运动,并证实赤道Kelvin波是典型的对称运动,而混合罗斯贝-重力波是反对称运动。文章分析了非绝热加热对对称运动和反对称运动的影响,当非绝热加热为唯一的外源扰动时,对称的非绝热加热是产生Kelvin波的重要条件,而反对称的非绝热加热是产生赤道区域平流层混合罗斯贝-重力波的重要条件。另外,随着非绝热加热增加,对称运动和反对称运动强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蒋国荣  张铭 《大气科学》1998,22(2):207-216
建立了一类非线性海气耦合波的模式,并用该模式作了解析研究,讨论了该类海气耦合波的存在条件,发现当海气耦合较强时分别存在以海洋为主导方面及以大气为主导方面的两支海气耦合波,而耦合较弱时则仅有前者存在。还求得了该模式中该类海气耦合波的椭圆余弦波解及孤立波解,并对以海洋为主导的海气耦合波的性质作了讨论,认为海气相互作用耦合也是产生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模式   总被引:71,自引:6,他引:65  
利用沈阳1994年7~8月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积雨云、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M-P分布和Γ分布拟合分析,讨论了两种分布适用范围,给出了分布参数随雨强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冬季由印缅来的低槽对于华南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53,24(1):172-192
在长江以南做天气预告的人,大致都觉到长江以南的天气不容易预告好。因为江南冬季的天气,常常是在阴沉沉的低云或浓雾笼罩之下,完全睛朗的日子比较少。一般说来,冬季江南天气变化的规律,远不如华北那麽容易握掌,除开寒潮天  相似文献   

5.
几种ω诊断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别讨论了求解ω场的三种模式:多层非线性ω诊断模式(模式A),非绝热ω诊断模式(模式B),中-α尺度ω诊断模式(模式C),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比较了它们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进行中尺度ω诊断中最好使用模式C,也可使用模式A,且由两者分别得到的ω场差异不大。一般不用模式B,由于模式B计算量小,如果精度要求不高也可使用模式B。  相似文献   

6.
超级计算机上矩阵乘的并行计算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值预报系统中经常要用到矩阵乘运算。在分布式超级计算机 (如IBM-SP) 上, 矩阵乘的并行计算需要较多的数据移动, 有效的数据传输对矩阵乘的实现至关重要。该文讨论了两种矩阵乘的并行算法, 一种是基于矩阵的列-行划分方式, 一种是基于矩阵的网格划分方式。在IBM-SP计算机上的实验结果表明, 网格划分的矩阵乘并行算法通讯开销更小, 并行效率更高, 其并行加速比较列-行并行算法改善约10 %。  相似文献   

7.
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移动与海温场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EOF分解,分析讨论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移动与海温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副高的两次北跳与东西进退都与海温场的扰动加热有关,海洋的热力强迫作用是引起大气环流系统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在低纬地区利用多时刻风的观测资料作资料同化的一些试验结果。在资料同化过程中,采用经验正交迭代法。有两种组成资料矩阵的方法。一是把风的两个分量分别作为两个资料矩阵的元素,另一个是把两个分量作为同一资料矩阵的元素。对这两种方法的试验和比较表明,后者比前者有更好的结果。资料同化所得到的风场,可用于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部分改进了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6年2月7~8日祁连山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三重双向影响嵌套模拟研究,模式对雪带分布的模拟与实测基本吻合.重点分析了此次降雪过程中的热力动力特征和云的微物理结构,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了祁连山地形对降雪的作用.结果表明:降雪过程中有低层西北湿冷气流向祁连山区输送水汽在山前形成大值区,气流除在祁连山周围绕流外同时沿祁连山北坡爬升.降雪前期空气饱和层和上升气流区比较深厚,为祁连山北坡降雪中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降雪后期有高空干冷下沉气流侵入使降雪减弱.这次过程为冷性稳定层云降雪过程,水成物含水量大值区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坡和山顶附近,冰晶和雪分布在6 km以下,在冷云顶存在0.06 g·kg-1的过冷云水.祁连山高大地形对大范围降雪落区无明显影响,但对祁连山北坡降雪中心形成有直接影响.降低地形高度后,山顶无法形成上升运动和云粒子,迎风坡云体发展减弱.地形对降雪增幅中心主要位于祁连山北坡,24 h最大增幅达3 mm.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引起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半年月平均海温变化的两类过程。第一类过程是通过海洋向大气的潜热、感热输送,引起海洋混合层中热贮存量的变化。第二类过程发生在海洋内部。分析表明,这两类过程对海温变化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燕  高峰  郭萍 《气象科技》2006,34(Z1):19-21
Oracle数据库通过提供创建数据库链接的功能,使得本地数据库上的用户可以通过链接登录到远程数据库上使用其数据或者进行其他的操作。文章主要介绍了Oracle数据库链接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创建、使用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链接类型和链接用户类型的使用场合及其优缺点。结合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中的两个实际业务应用,对数据库链接的实现和使用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同时根据目前业务的需求指出了数据库链接在实际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廖洞贤  周紫东 《气象学报》1962,32(3):224-231
用地转近似来表示风和气压场的关系,在低纬度地区不适用,预报效果不好;如果用平衡方程来代替,则可以克服这个困难。本文简述了关于这方程现有的差分解法(1955—1958年),并提出两个新的解法。计算结果可以证明,这两个方法之一可以包括Bolin的方法,即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whether an axisymmetric tropical model with thermal driving and orographic forcing can produce multiple equilibria in relation to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over South Asia. The model is an equivalent barotropic balanced equatorial β-plane model. It shows that there may exist mul-tiple flow equilibria for a given driving, of which two may be stable: one corresponds to the summer monsoon, and the other to the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建平  李凤霞 《气象科技》2007,35(2):227-231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is one of a series of papers on the Askervein Hill Project. It presents results from the Askervein 1982 and 1983 experiments in the form of vertical profiles of mean wind and turbulence integral statistics at upwind reference locations and at two hilltop site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variety of sensors including sonic, Gill UVW and cup anemometers mounted on 50, 30, 17 and 10 m towers and TALA kite systems. Comparisons with numerical-model predi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瑞闪  邹燕  宋松月 《气象》1995,21(8):49-52
讨论了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结果指出,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东同波内形成的台风,二是由东风波西移叠加在其南侧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上,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台风路径偏离常规的引导气流,向比较偏北的方向移动,并可能穿过副高,从而形成了台风疑难路径,对疑难路径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关系是现今大气科学的前沿领域。本文总体概括了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对云宏微观物理特性及降水的影响原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根据气溶胶自身化学性质的吸湿性,从吸湿性气溶胶和非吸湿性气溶胶两方面,重点探讨了模拟研究中,硫酸盐、海盐、沙尘、黑碳气溶胶对于云和降水的影响,以及各类气溶胶与其它类型气溶胶相比,作用于云降水的不同方式。提出之前研究工作的不足,以期为今后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季风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32  
曾庆存  张邦林 《大气科学》1998,22(6):805-813
利用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计算了全球各地和各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季节变率(即冬季和夏季环流之差或者1月和7月环流之差再除以年平均),发现在对流层低层环流有5个很突出的季节变率极大值的区域,分别位于热带和南北两半球的副热带和中-高纬度带(温-寒带),它们分别对应于经典所谓的热带季风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副热带高 压季节性移动区域,以及温-寒带气旋的风暴轴线区域。这5个区域也可分别称为热带季风区、副热带季风区和温-寒带季风区。季节变率带有鲜明的斜压性:在对流层低层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虽相互连接然而仍然明显可分,但越往上,副热带季风一支就越往低纬移动,结果在200 hPa处与热带季风混合为一,形成为斜交赤道的带,和所谓的行星季风区相对应;再往上,在平流层上层,则南北两半球各在中纬度带有一完好的非常鲜明的季节变率极大值带,它们与黑夜急流的维持和崩溃有关。此外,文中还探索了各季节来临的时空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节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ITCZ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