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河断裂北段土壤中断层气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进行的土壤中断层气研究结果.沿红河断裂带断层气组分H2,CO2,Hg和Rn含量很高.沿该断裂洱源测线断层气H2,CO2和Rn含量最低,向南H2,CO2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定西岭测线的H2,CO2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段断裂活动强烈,而洱源一带断裂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H2 Hg等断层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清武 《中国地震》1992,8(3):53-59
观测断层气的变化,可以了解断裂的活动和地震前兆信息,1989年11—12月,在夏垫断裂和怀来后郝窑地热区。建立了两个断层气观测点,观测H_2、Ar、N_2、CO_2、Hg等断层气成分。在几次中强地震前,H_2和Hg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变化。文中主要阐述和讨论这些断层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探方法研究断层活动性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与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层气资料研究断层的活动性,首先是要确定测区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进而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和分段特征,查找隐伏断裂及其产状,比较不同强震区断层气的异常值及峰值,判断潜在震源区的未来危险地段。重复测定活动断层的活动段以了解断层的动态变化,为预测断层的活动趋势与孕震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跨断层长输油(气)管道抗震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输油(气)管道跨断层抗震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判断地表断裂位移的两种经验统计方法和覆盖土层场地地表断裂的分析判断方法,评述了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对常用的跨断层管道抗震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列举了我国管道工程中可行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5.
邵永新  任峰 《地震》2008,28(1):65-72
运用海河断裂、 沧东断裂、 天津北断裂和天津南断裂断层气测量结果, 同时结合人工地震探测结果, 讨论了土壤气氡异常位置与断层上断点位置的关系和土壤氡背景场与背景值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覆盖层的厚度对土壤气氡异常的位置存在一定影响, 覆盖浅的断层, 断层气异常一般在断层上断点的上方; 覆盖厚的断层, 断层气异常往往与断层位置不一致, 至少存在60 m左右的误差, 说明断层气异常存在偏离断层的情况。 从偏移距离以及异常位于断层的上盘或下盘上看, 未发现有统计上的关系。 在土壤气氡测量结果的异常确定上, 以每条测线的相对高值判定异常为宜, 不宜使用统一的背景场来确定异常。  相似文献   

6.
观测深度对断层气(氡、汞)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慧  王长岭 《地震》1995,(2):150-156
本文根据武山实验点1m、3m、5m三个深度的断层气Rn、Hg时值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深入讨论了断层气测量中的干扰,重点研究了深度对断层气Rn、Hg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气象因素对断层气Rn,Hg测量的干扰减小,测量的可靠性测量;从Rn,Hg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看,断层气Hg随着观测深度的增加含量增高,Rn的含量主要受岩性控制,与深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6和1997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西段排气活动、两个拉分构造区排气活动和主断裂与支断裂排气活动的比较研究,并结合该带活断层的比较分析和地震活动的比较分析,讨论了该带排气活动的特征和原因,以及断层气CO2,N2和O2含量以及CO2/O2比值在预测或判定地震活动强弱、断层活动强弱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华林  耿杰 《中国地震》1996,12(3):307-315
利用岩石碎裂数目的分形理论,分析,计算了沂沭断裂带及其西侧北西向断裂的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维值,讨论了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的地震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内的断裂活动的强度大于北西向断裂活动强度;F2是沂沭断裂带中活动最强的一条断裂,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值可作为表征断裂活动时代,破裂形式和断层泥形成斫代等的参量;分维值还与断层泥的母岩,厚度,粘土矿物含量和所处的断裂部位等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坪  任金卫 《地震地质》2000,22(4):337-343
位于辽宁瓦房店温坨子的东岗断裂是一条隐伏断层,靠近该地区原曾选定的核电站场址,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查明了该断裂的地理位置、几何形态,发现断裂带东延至尉屯就转向北去,并确定它没有与金州断裂相接。经系列探槽的开挖,断层构造岩及有关地层样吕作绝对年龄测定,证明东岗断层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但约5万年以来断层的上覆地层没有被错断,因此认为东岗断层不是能动断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卫辉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出现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间的相关性,在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布设1条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线,复测周期与跨断层水准测量周期基本一致,分别于2018年4月、7月、10月开展3期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同时,为增加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于2018年8月布设了1条与上述3期测线平行的测线并开展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4期土壤气H2浓度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处于较低水平,H2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为断裂通过处.4期中Rn浓度最大值、背景值和均值的变化幅度均在正常范围内,Rn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也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可能为断裂通过处.土壤气显示的断裂通过处与该区探槽显示的断裂位置一致.4期土壤气测量结果表明,近期汤西断裂带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之间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地温对断层气Rn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嘉峪关观测点1991年1月-1994年3月的断层气Rn资料与当地地温、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项目进行了数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温对气Rn的影响远小于气温对Rn的影响,地温年变相位滞后于气温和气Rn。最后就地温影响地下气逸出地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四川抚边河断裂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玉林  龚宇 《地震地质》1997,19(1):32-36
在四川省马尔康地区木城—两河口一带,沿抚边河河谷有一条隐伏的NW向断裂——抚边河断裂,1989年至1991年该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与这条断裂有关。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计算表明,这条断裂归属于川青块体内部弧形构造中的断裂,第四纪以来它的活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断裂分段标志明显;在主压应力为NWW向的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断裂活动以走滑为主,且在断裂走向发生变化的东南端形成了局部张性区  相似文献   

13.
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表现为二维面状分布形态;(2) 地震断层未出露地表或仅有部分出露地表;(3) 逆断层地震破裂较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产生的地震破裂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在构成整体破裂带的各个单条破裂的力学性质差异方面,而且表现在几何结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昌马断裂带断层岩研究及其粘滑,蠕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断层岩的分布、内部结构、宏观变形及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形态、表面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昌马断裂带粘滑、蠕滑特征。同时指出,昌马断裂带虽以粘滑运动为主,但仍伴有一定量的蠕滑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刘行松  胥怀济 《地震地质》1993,15(2):123-130
为了探讨基岩裸露区断层的活动特征、期次和时间,在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康定-磨西断裂段采集了一系列断层岩和断层泥样品,运用TL、ESR、K-Ar、石英形貌分析和变形显微构造分析法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段经历了多种机制(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多期次、多种运动方式(左旋和右旋)的活动,最新一次较强烈活动的下限时间是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  相似文献   

16.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测量及其地震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弋培  李铁明 《地震地质》1997,19(4):46-340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多年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分析,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断裂带破裂区表现为较高速率的蠕滑运动,其运动速率又以极震区为中心向两侧衰减,“闭锁区”则具有运动停滞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分段性。断层形变的特殊形态还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如每当形变出现“V”(或倒“V”)字型时,会有中小地震对应;断层扭动反向与变化也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7.
蔡仲琼  张元胜 《内陆地震》1991,5(4):296-304
在新疆首次应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探测乌鲁木齐地区的主要隐伏活动断层。查明了碱沟-雅玛里克山北麓水磨沟活动断层隐伏段的位置,并可划分为南支(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的分界线)与北支(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的分界线)。认为有可能存在通过市区的北西-南东向隐伏活动断层,并给乌鲁木齐河顺河断层的存在提供了气体地球化学依据。根据断层气体释放强度的分析,认为六道湾-西山马料地-头屯河一带,可能是目前工作区内构造断裂的主要活动地带。由于该方法实用、简捷、价廉、效果良好、结果可靠,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广,但方法本身尚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8.
姚生海  黄伟 《高原地震》2013,25(2):31-34
尖扎盆地发育一组近南北向断裂带,即尖扎渡口—隆务河口断裂带。通过对该断裂带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带长约20km,为逆冲断层,最新活动为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东北缘4个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1992年-1993年各测点断层气组分普遍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测值突跳、上升变化,各测点及各组份异常有明显的同步性特征。本文着重介绍了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多观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情况。最后,本文还对断层气体的场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