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探矿工程》2005,32(3):4-4
新华网消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郭坤一近日透露,长三角地区地面正在逐渐下沉,而且“这种现状越来越严重”。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  相似文献   

2.
江苏常州地区第四纪重矿物地层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松梅 《江苏地质》2001,25(1):6-10
根据常州地区ZK01孔和ZK04孔实际资料,在岩石地层学划分的基础上,采用重矿物组合方法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共划分了10个组分(带),并且对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地质意义作了讨论。它不仅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参考依据,而且对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分析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硫盐为主要含银矿物的热水沉积银多金属矿床任耀武(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天津300181)关键词硫盐矿物,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常州沟组冀北某地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以银黝铜矿为主要含银矿物的热水沉积型银多金属矿床。华北地...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对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地质环境容量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大量的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和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致使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形势十分严峻 苏锡常地区地形为坦荡平原,本来是水乡泽国,河渠成网,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地表水  相似文献   

5.
姬广义汪洋  夏希凡 《城市地质》2005,17(4):1-32,F0003
在燕山中段南麓的蓟县北部山区有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中-新元古代正层型剖面标志碑就耸立在那里。对这一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和地质体真实位态的研究,不仅关系着对华北地区晚前寒武纪标准剖面可靠性的评价,也关系着燕山运动命名地的基本地壳结构的合理解析和我国北方中生代以来构造一岩浆活动序列的正确建立。本文展示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可揭示:蓟县北部常州沟-杨庄一带的地质结构构造远不是我国大多数地学学者们对此描述的那样简单。调查区约200km。面积可代表燕山中段南麓的大面积中-新元古界分布区的基本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已识别出的18条断层和由其限制的21个以上构造岩片的现实位态表明,该地区地壳上部是由多个复杂地块堆叠构成的,主体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形成方式上以大规模多次不同方向运移的薄皮构造岩片叠覆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邹光富  毛英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444-448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将会阻碍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论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由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岭沟期地质事件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宏观、微观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长城系串沟组有地质事件层.宏观标志包括一系列地震滑塌、砂体液化、层内错断和角砾化构造等;微观标志包括火山晶屑、火山玻璃的假像、显微层内错位等.地球化学资料表明,Re、Os及其同位素和Ir含量异常,某些稀有元素含量的对比等等,都有可能说明地质事件引起了异常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串岭沟组的地质事件是由于燕山裂陷槽形成早期的火山活动及由其引发的地震事件产生的.根据北京十三陵串岭沟组地质事件记录的研究,对比蓟县、宽城和曲阳等地的剖面后,笔者认为十三陵地区的串岭沟组相当于蓟县串岭沟组的上部层位.此外,串岭沟组出现火山-地震事件可能导致常州沟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的延续性被破坏;串岭沟组和常州沟组泥岩中有可能存在自生独居石,自生独居石为U,Th-Pb法同位素测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近十几年来分层标和含水层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常州地区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表明承压含水砂层中的压缩变形不容忽视,且含水砂层的压缩变形与弱透水层的粘土、粉质粘土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形滞后现象.为此从水位与时间关系、土层变形与时间关系和水位与变形关系出发,结合室内试验方法,通过选取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中第一、二、三承压含水层以及二、三承压含水层间弱透水层和第三承压含水层下覆弱透水层的原状土样,采用单轴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常州地区砂土和粉质粘土的次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常州地区不论是粉质粘土还是砂土,均存在一定的次固结变形,从而启示我们该地区地面沉降模拟中应同时考虑含水砂层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9.
冀北“清河镇动物群”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勤  张江满 《中国区域地质》1993,(4):364-370,T001
在冀北新发现的15处含“清河镇动物群”的化石点中,“化石”有的产于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高于组内,有的产于前长城纪质岩系中,在蓟县标准剖的常州沟组和铁岭组内亦发现有“小壳化石”碎屑。笔者认为,即使它们确是化石,其繁衍的地质时代也绝不仅限于震旦纪至早寒武世。在大多数化石点,“化石”产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以及超糜棱岩和变质侵入岩中,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怀疑它们究竟是否真的化石。  相似文献   

10.
7月4-5日,为了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工作,我局水环部在河北保定组织召开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座谈会,来自相关省(区)专家对我国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积极献言献策。会议提出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增加岩溶地质水工作调查内容,拓宽服务领域。袁道先院士参加了座谈会并提出重要建议。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地调院总结了“十五”期间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成果,提出“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和建议。会议由水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11.
苏锡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苏锡常地区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已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等,并对人类活动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其核心技术措施中的“渗、蓄、滞、净、用、排”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城市规划区为对象,基于GIS类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包气带特征、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常州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评价了该区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结论有:浅层含水层岩性与厚度、包气带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影响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地质因素;研究区海绵城市地质环境整体较好,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地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69%。构建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可为同类型海绵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的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军  陆华 《江苏地质》2004,28(1):17-21
回顾了以往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工作成就,剖析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的目标与方向,部署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重点研究领域的工作,为江苏生态省建设和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地质灾害与地质模式的内在联系,把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地面沉降的发生不仅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型、厚度、压缩性的大小、固结历史等因素有关。本文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常州市主城区不少地段有淤积土分布,其存在对工程建设很不利,掌握其成因及分布特点,对勘察工作采用恰当的勘察手段和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及确定安全、经济合理的地基方案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073-2074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工作,经公示和复议,决定授予浙江省湖州市红里山山水平原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天津市蓟州区常州砂岩峰林地貌地质文化村等16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ctonic escape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Yangzhou Block of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Eastern China. Nine sedimentary basins are identified in which the Pukou Formation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has been deposite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nine sedimentary basins are named: Wangjing, Qianshan, Wuwei, Nanxuan, Changzhou, Jurong, Nanjing, Quanjiao and Subei basins. They form a wedge-shape fragment (the Yangzhou Block) occupying an area of 100,000 km2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The two side boundaries of the Yangzhou Block are the strike-slip Tanlu Fault and the strike-slip Quangjiao–Xiangshui Fault on the northwest and the strike-slip Qingyang–Nantong Fault on the southeast. The wide end of the wedge faces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narrow end contacts the Dabie Block in the southwest.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and caused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to become a foreland basin with many strike-slip faults.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wide spread extension in Eastern China and shortening in Qinling/Dabie Shan and in the Huaying Shan region resulted following establishment of an Andean-type arc margin to the east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when ‘Greater Japan’ collided with Asia. Consequently, the wedge-shaped Yangzhou Block escaped tectonically toward the northeast and formed distinctive geological features in nine sedimentary basins during Pukou time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se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reflected in basin spatial distributions, basin geometries,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 thicknesse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petrology of fanglomerates and sandstones. These basins are part of a large population of arc-crestal rifts formed on top of that Andean arc.The proposed tectonic escape model could be useful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丁连生 《地层学杂志》1993,17(2):130-134
<正> 江苏下、中三叠统分布于郯庐断裂东侧,响水—淮阴一线东南,主要出露于宁镇、茅山山脉、溧宜山区,苏锡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在常州、江阴、苏州、句容、南通、启东、黄桥等地钻井中也揭示了三叠系地层。 从1924年以来,不少地层工作者对本区下、中三叠统地层提出不同的划分意见。本文主要以牙形刺为依据,参照头足类、瓣鳃类化石,结合岩性、电性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