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8月6日中午12时,汉源县富泉镇西沟发生大规模滑坡,约1.50×106 m3松散碎块石土在前期持续降雨作用下沿西沟右岸高速滑出、解体,并在主沟道内形成堰塞坝,体积约4.00×105 m3。滑坡造成1人失踪,近6.70×103 m2耕地被毁,紧急转移50余人。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结合无人机航飞、三维建模、地质、地震、水文、气象等资料,对康家坡滑坡基本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有利的地形条件、松散的覆盖层、充沛的前期降雨入渗及溪水对坡脚的冲刷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西沟原本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堰塞坝溃坝的可能性及灾害链成灾模式。  相似文献   

2.
GPS精密测量在火山监测等地壳变动、山体滑坡监测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已被广泛使用。但是,以前多在土木测量中使用的器材在实际监测中有很多限制,包括传感器、电源、通信等,如不做成系统很难体现出利用价值。笔者成功地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也能实施监测的系统实用化,并利用连续监测,通过统计处理达到高精度的实时变位监测。目前,日本有超过380个此类系统在通信、电源、环境条件均非常恶劣的现场运行着。我们应用此系统对四川雅安多营滑坡进行连续位移监测,并通过因特网实现位移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经过近一年的监测证明,此系统监测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1~4]。  相似文献   

3.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降雨诱发滑坡临界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素有"雨城"之称。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且有群发性、浅层、规模小、降雨诱发的特点。作者分析了雨城区大量历史滑坡和降雨量数据,结合雨城区滑坡发育特点,选择3日(72h)内发生2个以上滑坡的点作为统计分析样本,进行不同阶段降雨量耦合关系分析,应用滑坡前3日累计降雨量与3日前15日累计降雨量,建立了滑坡发生与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在雨城区,当前期无降雨、3日累计降雨量达到70mm时,将有滑坡发生;15日累计降雨量达到339mm时,也将可能出现滑坡。  相似文献   

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降雨诱发滑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是滑坡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通过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及地质灾害与降雨相关关系的研究,得出降雨对雅安雨城区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规律并进一步定量评价了诱发因素级别。研究发现,降雨量对滑坡的诱发因素可划分为4级,1d降雨量分级临界值分别为20mm、50mm和100mm,3d降雨量分级临界值分别为100mm、150mm和240mm。这一研究成果为雅安雨城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文飞 《福建地质》2006,25(3):149-153
对莆田市历年来发生的土质滑坡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土质滑坡的地质概念模型,并分析其成因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土质滑坡隐患区预测方法,对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29日,岑巩县思旸镇大榕村突发大型滑坡灾害,约310104m3。大榕滑坡为古滑坡堆积区失稳。基于滑坡破坏特征分析和地质原型分析,定性判断滑坡失稳模式为蠕滑-拉裂-牵引式滑移。滑坡启动区在不合理人工填土及强降雨作用下,坡脚蠕滑并发展为失稳,由此导致主滑区坡脚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主滑区中下部因此滑移失稳,并牵引右侧主滑体中上部坡体逐步失稳。滑带主要位于下伏强风化基岩中。主滑体左侧向西滑移,右侧主体向SW向滑移。基于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数值分析,再现了滑坡失稳过程及发生机理。大榕滑坡形成机制深入研究对于西部山区类似滑坡分析及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以半成岩为主,工程地质特性复杂,在高陡斜坡中常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后可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四川省泸定县海子坪环环村滑坡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潜在失稳模式和滑坡-泥石流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环村滑坡主要发育于昔格达组内,以深度3~5 m的浅层变形为主,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平面上分为强变形区(A区)和弱变形区(B区),体积分别约为5.5×104 m3、5.8×104 m3,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存在仅有A区下滑和A区牵引B区一起下滑并转化为沟道泥石流2种致灾模式。当仅有A区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25 m,最大堆积厚度为5.2 m,最大运动速度41.6 m/s,滑坡破坏沟口居民区及道路。当A区和B区同时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45 m,最大堆积厚度为7.7 m,最大运动速度为44.3 m/s,滑体最远能够冲至河流对岸,形成高约3 m的滑坡坝。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浅层滑坡-泥石流远程致灾效应的认识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家大院子滑坡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一"浅层土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东西宽145m,南北长156m,坡体前、后缘相对高差121m,上覆第四系覆盖物平均5~6m,滑坡体总方量共计约11.3×104m3,主要滑动方向为140°。滑坡下方居住50户共165人,并建有乡村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潜在经济损失约500万元。2008年"5.12"地震后滑坡体局部出现变形迹象,滑坡体后缘局部出现张裂缝,是诱发滑坡的直接原因[2]。后经2009年雨季,由于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滑坡变形迹象进一步加剧,滑坡体后缘拉张裂缝形成贯通,坡体前缘局部部分土体发生滑塌,坡体中部部分树木发生倾倒。本文选取了一条滑坡体主剖面,使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体在天然、降水、地震等3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该滑坡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滑坡体后期开展治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治理滑坡的实践出发,探讨并制定了渠道所遇土质滑坡的治理方案,经实施,既经济,效果又好,具有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四川彭州市灯杆坡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等对"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彭州市灯杆坡大型堆积体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滑坡的过程机制及震后稳定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滑坡变形可分为三个区,Ⅰ区为主变形区,Ⅱ和Ⅲ区为Ⅰ区后缘开裂诱发的向两侧的塌陷;滑坡Ⅰ区和Ⅱ区为推移式滑坡,Ⅲ区为牵引式滑坡,主滑Ⅰ区为沿基覆界面的推移式滑移,后缘开裂下错,中前部挤胀开裂;降雨和地震因素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暴雨和地震情况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到不稳定状态,其中Ⅰ区中前部存在较严重的局部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边坡坡体结构中,下伏基岩与上覆松散堆积体间接触界面(即基覆界面)的形态特征对边坡稳定性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边坡抗滑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著名的川藏公路102滑坡群路段边坡基覆界面特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该路段河谷冰川地貌特征、2#滑坡后壁地下水渗水带特征和少量物探钻孔资料提出了新的基覆界面位置,即102滑坡群路段边坡基岩与上覆松散堆积体的界面位置在平均海拔2 325m,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帕隆藏布江河谷基岩出露处(海拔2 120m)。该新认识对2#滑坡工程整治设计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建议首先考虑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12.
林川滑坡是较典型的因不合理采石而形成的堆积体碎石土滑坡,其形成明显受人为活动影响.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运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天然和久雨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A-A'剖面所在区域目前均处于稳定状态,C-C'剖面和D-D'剖面区域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久雨饱和状态下,滑坡三个剖面区域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分析三个剖面各条块的推力计算数据,认为该滑坡失稳时可能不是整体滑动,而是在坡体中部滑面倾角变化较大处开始拉裂,裂缝下部坡体滑动,上部坡体保持局部稳定.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地貌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ArcGIS平台, 利用SRTM-DEM数据资料, 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为研究区, 提取了区内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地貌参数, 统计了区内2319个滑坡点的高程, 初步建立了地形地貌与滑坡灾害点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滑坡灾害点及其高程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性, 滑坡灾害点发生的高程为400~800m和1400~2000m, 这两个区间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0%和28%;滑坡所对应的地形起伏度主要在300~600m, 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8.68%;滑坡灾害发生的地形坡度为10°~25°, 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4.70%。研究发现, 这些地区对应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深切的"V"型河谷和山谷地貌。此外, 从断裂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葛海龙  林锋  王茜  李俊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s1):536-542
本文通过对大榕滑坡现场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建立了大榕滑坡启动机制概念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大榕滑坡启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左侧启动区由于人工填土堆载导致其稳定系数下降,地下水渗流条件发生改变。这使得启动区坡体内部应力场改变,坡体中上部出现蠕滑,后缘产生拉裂,导致坡脚出现应力集中。最终在当地持续的降雨条件下,启动区坡脚最先发生剪切破坏失稳剪出,导致启动区失稳,并最终导致整个滑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综合采用现场调查、测量及室内理论分析等方法,以金沙江干流寨子村巨型滑坡群和金沙江支流海口大型滑坡为例,对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寨子村古滑坡群的滑坡坝及堰塞湖沉积均有残留,后者沿江分布长度55km,面积约120km2.堵江段的金沙江平面弯曲、纵断面比降小、横断面宽而浅,具有平原区河流特征,与非堵江段差异显著.堰塞湖沉积分布区地形开阔,发育有土塬、冲沟及土梁等地貌单元,有时还会发生沙尘暴.海口滑坡的滑坡坝和堰塞湖沉积均保存完整:前者顺河水平投影长约1000m、最大厚度135m,后者沿河长3krn、面积8km2;两者分别使海口河河床比降增大、减小了11‰ 和95‰.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显著,它可以抑制高1山峡谷区的河流底蚀,使之成为“走两步退一步”的自我调节过程,而营造开阔空间的堰塞湖沉积大多都可开垦为农田,在长期影响所在区域地貌演化的同时,也为人类在复杂山区创造了若干宜居场所.  相似文献   

16.
根达坎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滑坡成因的基础上计算其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参数反演和工程类比确定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使用GeoStudio和FLAC3D软件,计算不同工况下的坡体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稳定性较好,地震条件下基本稳定,暴雨或连续降雨情况下,坡体后缘蠕滑将加剧并可能滑动,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7.
18.
由均质黏土组成的滑坡,其真正最危险滑动面形状接近于圆弧,同时在最危险滑动面附近的滑弧,其安全系数变化很小,因而可以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计算。通过应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对某煤矿生活区挡墙前缘处一均质黏土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顺边坡倾向和沿边坡走向设置方格状格构进行护坡,并采用锚杆进行加固,辅之以方格形骨架内草皮护坡、坡脚矮脚墙支挡的工程处治措施,治理效果良好,达到了对边坡综合处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坡度是土质滑坡发育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对构皮滩库区的113个土质滑坡(潜在滑坡)发育的原始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滑坡的坡度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并运用2检验方法也验证了库区内滑坡坡度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建立了坡度与滑坡发育概率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该函数关系,计算出滑坡在不同坡度区间内滑坡发育概率,并将研究区内滑坡发育概率分为3类:坡度为 25.0~45.0,滑坡发育概率最高,为60.47%; 坡度为18.0~25.0和45.0~51.0,滑坡发育概率中等,为25.46%; 坡度大于 51.0及小于 18.0的坡体,滑坡发育概率最低,为14.07%。研究结果与实际调查的情况吻合较好,可为构皮滩库区内滑坡防治规划提供依据,为滑坡灾害危险度评价中指标的量化和权重的确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暴雨型滑坡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主要的滑坡类型,揭示其失稳演化规律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建泉州德化石山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建立滑坡物理与数值模型对其变形演化过程进行模拟,探究边坡失稳涉及的渗流和变形位移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初期雨水以垂直入渗坡体为主,且入渗速率较大;后期入渗速率随坡体饱和度增加而减小。有前期小降雨的情况下,坡脚位置更易出现积水饱和现象;(2)雨水入渗是导致坡体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暴雨工况中E3(模拟全程降雨为暴雨雨强100 mm·d-1)中,稳定系数保持下降,从1.197降至1.125;在双峰暴雨工况E4(前期30 mm·d-1小雨强降雨,后期100 mm·d-1暴雨雨强降雨)中,小雨强降雨过程中稳定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从1.197降至1.188,当暴雨一开始,稳定系数骤降至1.060;(3)台风暴雨型滑坡位移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压缩沉降微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曲线变化平缓,基本不发生位移;匀速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匀速增长,位移速率不变;加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直至失稳阶段,破坏迅速,具有突发性,曲线呈非线性;(4)当前期发生小雨强降雨(降雨强度≤30 mm·d-1),后期突发大暴雨雨强降雨(降雨强度≥100 mm·d-1)情况下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变性,在试验中暴雨初期位移骤增20 mm,而后快速发展到90 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