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尹福光  罗亮  任飞 《地质通报》2022,41(11):1899-1914
西南"三江"造山带包含消失的特提斯大洋及两侧大陆边缘"弧盆系"。采用大地构造相和盆地分析原理, 对"三江"造山带中的沉积地质体进行岩相刻画、复原古地理、再造古构造、推演洋陆转化。在中二叠世之前, 特提斯大洋持续扩张, 冈瓦纳、欧亚2个大陆边缘拉张裂离, 形成裂离地块(陆缘海台)与陆缘裂陷盆地, 构成"多岛洋"构造-地理格局。中二叠世, 特提斯大洋板块开始向北俯冲消减, 欧亚大陆边缘的东大山—临沧一线形成增生前锋弧, 前锋弧靠陆一侧转为弧后拉张环境, 继续保持"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 特提斯大洋板块继续向北俯冲消减, 金沙江-哀牢山和澜沧江弧后盆地洋壳也分别向西、向东俯冲于昌都-思茅地块之下, 使其转为双向弧后盆地; 而中咱-中甸地块、甘孜-理塘洋还保持拉张环境。晚三叠世, 特提斯洋、澜沧江和金沙江-哀牢山弧后盆地洋壳继续俯冲, 直到关闭; 昌都-思茅地块转为弧后双向前陆盆地, 中咱-中甸地块转为周缘前陆盆地; 中咱-中甸地块东部受甘孜-理塘弧后洋盆的俯冲, 形成弧-盆系。晚三叠世, 特提斯大洋板块开始向南西俯冲, 形成冈底斯-腾冲陆缘岛弧。保山地块东部在晚三叠世早期为陆缘岛弧, 晚期转为弧后前陆盆; 西部形成周缘前陆盆地。这样, 在大洋板块俯冲阶段形成冈瓦纳、欧亚2个大陆边缘与裂离地块上的2个级别的"多弧盆"构造-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云南哀牢山地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依据新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岩石地层单元,重新认识了云南哀牢山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认为:在哀牢山地区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属基底构造层;前造山期岩石组合及构造演化为扬子地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深水相碎屑岩→陆缘泥盆纪被动裂谷盆地中火山-沉积岩→石炭纪哀牢山有限洋盆及蛇绿岩石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哀牢山洋-陆碰撞成陆及弧火山岩-陆相碎屑岩组合。燕山期主造山期及岩石组合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脆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喜马拉雅山期陆内造山成原的岩石组合为第三-第四纪陆内山间盆地中磨拉石建造-红河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  相似文献   

3.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孜-理塘断裂带是义敦造山带与雅江褶皱带的分界断裂。该带由韧性又脆性冲断层、平移断层,以及各种岩块、构造岩片等组合而成。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洋壳的俯冲、晚三叠世末期弧-陆碰撞、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相似文献   

6.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相似文献   

7.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牟传龙  王剑 《矿物岩石》1999,19(3):30-3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米,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分国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舅地,盆地中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0.
长山构造带(简称长山带,Truong Son)是印支陆块北部最大的构造岩浆岩带,保存了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记录,并被认为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演化及随后的印支与华南陆块的拼合有关。本文系统综合了该带二叠纪-三叠纪的长英质火成岩数据并分析其岩石成因,阐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早二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底侵的基性岩源区,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花岗质岩石和流纹岩的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组成的混合源区。二叠纪长英质火成岩形成于马江分支洋/弧后盆地向印支陆块的俯冲过程。三叠纪具负εHf(t)和εNd(t)值的花岗质岩石来自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混合源区,而具正εHf(t)值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生基性地壳并有一定变杂砂岩组分的加入。这些数据表明在三叠纪初期(~250 Ma),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已经闭合,随后华南与印支陆块发生碰撞。在中-晚三叠世,长山带进入到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11.
格咱矿集区位于义敦-沙鲁里岛弧与盐源-丽江被动陆缘结合部位,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成岩成矿岩石(矿物)组合。该矿集区产出铜钼金等多金属矿床50余处,是我国的铜资源基地之一。本文综合香格里拉市格咱地区沉积、岩浆、变质、构造对矿床分布等制约因素,综述该地区成矿作用与地质演化的关系。格咱矿集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主要与二叠纪至三叠纪古特提斯俯冲封闭及三叠纪至古近纪陆内造山演化有关,即二叠纪—晚三叠世洋-陆转换(P-T3)和晚三叠世末期—古近纪的陆内发展演化(J-K-E)两个时期,进一步可细分为甘孜-理塘洋盆的发展演化(P-T2)、甘孜-理塘洋盆的俯冲消减及碰撞造山(T3)、白垩纪板内伸展(K)、古近纪碰撞后板内伸展走滑(E)四个阶段。印支晚期(221~199 Ma)、燕山晚期(88~77 Ma)、喜马拉雅早期(50~28Ma)的三期岩浆活动直接导致格咱地区多金属富集。已知矿床(点)深部及三期浅成斑(玢)岩体外围尚有较大找矿潜力,是区内今后勘查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造山带演化和成矿系统   总被引:80,自引:12,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义敦岛弧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印支期洋壳俯冲造山、燕山湖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诸演化历史。可能由于洋壳板片俯冲角度不同,义敦晚三叠世古岛弧带(206~237 Ma)南北两段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北段昌台弧以发育孤间裂谷为特色,具张性弧特征,发育扩张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VMS型Zn-Pb-Cu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g-Au-Hg矿床;南段中甸弧不发育弧后盆地,但广泛发育钙碱性弧火山岩-玢岩-斑岩杂岩系和挤压环境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弧-陆碰撞作用中,早期大陆板片俯冲形成同碰撞花岗岩带(约200 Ma),晚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75~138 Ma),伴随扬子大陆板片俯冲而发生的强烈剪切和推覆,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发育挤压剪切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剪切带型金矿。伴随造山后伸展和A型花岗岩侵位,发育伸张环境岩浆-流体聚敛成矿系统,主要形成夕卡岩型锡矿和构造破碎带热浪脉型银多金属矿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义敦造山带主要表现为陆内走滑作用,并控制碱性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发育(50~30 Ma),伴随斑岩型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藏东三江构造带划分为三个陆块(由西往东为察隅陆块,昌都一思茅陆块,中咱陆块),二条结合带(即碧土一昌宁、孟连结合带,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并对各构造带的地质和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江构造带演化的基本特点是:晚二叠世时期碧土洋盆向东、金沙江弧后盆地向西俯冲消减于昌都陆块之下;至早三叠世金沙江弧后盆地封闭,中咱陆块与江达弧相碰撞;中三叠世时碧土洋盆封闭,保山陆块与竹卡弧相碰撞;到晚侏罗世—老第三纪时期察隅陆块与保山陆块及澜沧江弧发生碰撞,从而形成了察隅及腾冲地区的燕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东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转化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岩石组合研究,结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讨论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化的时间。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划分成8期:早奥陶世(485Ma)、晚奥陶世(450Ma)、中志留世(425Ma)、中泥盆世(386Ma)、早二叠世(291Ma)、中二叠世(268 Ma)、晚三叠世(201~228 Ma)以及早侏罗世(184 Ma)。早奥陶世—中志留世,岩浆作用主要分布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东缘,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显示活动陆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历史,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于中志留世(425Ma)已经拼合在一起,这也得到了早泥盆世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支持。中泥盆世,火山作用分布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前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后者为A型流纹岩,它们共同揭示该区处于一种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东缘发育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揭示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存在,而同期的张广才岭地区则发育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了陆内伸展环境的存在。中二叠世,同碰撞型火山岩分布于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其形成可能与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的碰撞拼合有关。晚三叠世,张广才岭地区存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敦—密断裂东南区发育的A型流纹岩均显示陆内的伸展环境,其形成应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相联系。此外,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均发育中—晚二叠世花岗岩以及佳木斯地块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缺失,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三叠纪早期沿牡丹江断裂可能存在一次裂解事件。而早—中侏罗世陆缘(东宁—汪清—珲春)钙碱性火山岩和陆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张广才岭群"和"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的就位,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早—中侏罗世再次拼合,这也标志着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中段多岛弧-盆系及其演化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夹于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陆块,而是一个经历有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的多岛弧-盆系演化历史,可以划分出多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的碰撞造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冈底斯构造带经历了从洋-陆转换(D-T2),盆-山转换(T3-K)和壳-幔转换(E-Q)三次构造体制的转换及复杂的演化历史。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是特提斯大洋消减、碰撞闭合的主缝合带,雅鲁藏布江洋盆则代表了特提斯大洋南侧的弧后扩张小洋盆。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昕  张泽明  向华  贺振宇 《地球学报》2013,34(3):257-262
拉萨地体位于欧亚板块的最南缘,它在新生代与印度大陆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因此,拉萨地体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拉萨地体中的中、高级变质岩以前被认为是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多期和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包括在洋壳俯冲构造体制下发生的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在陆-陆碰撞环境下发生的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在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晚白垩纪高温/中压变质作用,以及在大陆俯冲带上盘加厚大陆地壳深部发生的两期新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这些变质作用和伴生的岩浆作用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复杂演化过程。(1)北拉萨地体的结晶基底包括新元古代的洋壳岩石,它们很可能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莫桑比克洋的残余。(2)随着莫桑比克洋的俯冲和东、西冈瓦纳大陆的汇聚,拉萨地体洋壳基底经历了晚新元古代的(~650Ma)的高压变质作用和早古代的(~485Ma)中压型变质作用。这很可能表明北拉萨地体起源于东非造山带的北端。(3)在古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经历了中古生代的(~360Ma)岩浆作用。(4)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和南、北拉萨地体的碰撞,导致了晚二叠纪(~260Ma)高压变质带和三叠纪(~220Ma)中压变质带的形成。(5)在新特提斯洋中脊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经历了晚白垩纪(~90Ma)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形成了高温/中压型变质带和高温的紫苏花岗岩。(6)在早新生代(55~45Ma),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拉萨地体地壳加厚,形成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同碰撞岩浆作用。(7)在晚始新世(40~30Ma),随着大陆的继续汇聚,南拉萨地体经历了另一期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拉萨地体的构造演化过程是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变质作用与动力学的最佳实例。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张兵山 《地质科学》1999,34(3):289-300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The Black Sea region comprises Gondwana-derived continental blocks and oceanic subduction complexes accreted to Laurasia. The core of Laurasia is made up of an Archaean–Palaeoproterozoic shield, whereas the Gondwana-derived bl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Neoproterozoic basement.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a Pontide terrane collided and amalgamated to the core of Laurasia, as part of the Avalonia–Laurasia collision. From the Silurian to Carboniferou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aurasia was a passive margin.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 magmatic arc, represented by part of the Pontides and the Caucasus, collided with this passive margin with the Carboniferous eclogites marking the zone of collision. This Variscan orogeny was followed by uplift and erosion during the Permian and subsequently by Early Triassic rifting. Northward subduction under Laurussia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resulted in the accretion of an oceanic plateau, whose remnants are preserved in the Pontides and include Upper Triassic eclogites. The Cimmeride orogeny ended in the Early Jurassic, an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the subduction jumped south of the accreted complexes, and a magmatic arc was establish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aurasia.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for subduction during the latest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lack Sea region, which was an area of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In contrast, in the Balkans there was continental collision during this period. Subduction eros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removed a large crustal slice south of the Jurassic magmatic arc. Subduc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is evidenced by eclogites and blueschists in the Central Pontides and by a now buried magmatic arc. A continuous extensional arc was established only in the Late Cretaceous, coeval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Black Sea as a back-arc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