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古代海相钾盐找矿是一个“久攻不破”的难题,古代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能否成钾也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小陆块能否成钾、成大钾矿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板块构造运动为主线,对中国主要小陆块漂移历史、成盆构造、古气候、古地理及海相/海陆交互相蒸发岩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盆地“构造-物源-气候”三要素耦合成钾理论,分析中国小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成矿机理;同时,总结和借鉴全球海相钾盐成矿标志,建立钾盐成矿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借助对主要陆块的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特征、物质来源、古气候面貌等恢复及分析,对主要陆块的海相成钾潜力进行评价,同时预测找钾战略靶区。钾盐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兰坪—思茅盆地白垩系、上扬子陆块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华北陆块陕北盆地中奥陶统及塔里木陆块库车盆地古近系等盆地及其层位具有较大的成钾潜力。结合成钾指标对比分析,优选圈定了思茅盆地南部、四川盆地中东部及塔里木的库车盆地等战略靶区内较为明确的重点靶区,可以进一步开展钻探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为在中国继续开展海相钾盐成矿研究和找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九一  刘成林  沈立建 《矿床地质》2016,35(6):1269-1280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经多期次离散碰撞拼合而成,而"小陆块是否能成大钾"一直是国内钾盐研究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文章剖析了意大利西西里微陆块的典型海相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机理,为中国小陆块成钾研究提供借鉴。在晚中新世墨西拿盐度危机(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最盛期(5.60~5.55 Ma),西西里岛的卡尔塔尼塞塔盆地聚集了高达2亿t的钾盐镁矾矿。通过对卡尔塔尼塞塔盆地钾盐矿的赋存地层格架、矿体特征、成矿模式和机理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该矿床呈层状赋存于地中海"再沉积下石膏组"的原生石盐岩中,形成于深水、分层的常年性盐湖环境;晚中新世中地中海碰撞挤压的构造活动导致卡尔塔尼塞塔盆地强烈挠曲下凹,形成多个次级成矿凹陷;次级凹陷接受海水的周期性补给;在墨西拿盐度危机最盛期,由于气候变冷变干、直布罗陀海峡关闭、海平面急剧下降,远离补给源的次级凹陷变得更加封闭,从而在5万年的极短时间内经强烈蒸发,聚集为大规模钾盐矿。西西里微陆块尽管陆块小、盆地小,但在满足封闭构造_干旱气候_充足物源三要素耦合的特定时期内,同样形成了大型钾盐矿床。因此,西西里微陆块的钾盐成矿实例证明海相小陆块同样具有形成大型钾矿床的潜力,这对中国海相小陆块汇聚区的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973)课题五年硏究,完成构建我国海相盆地钾盐成矿理论及"模式"构建。"中国东特提斯域成钾作用及模式"从中国海相蒸发岩盆地成盐聚钾探索中,得出:气侯、物源及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三位一体"耦合作用成钾理论,对东特提斯域成钾提出了"多级盆地"及"深源补给"等成钾模式,为中国陆块找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报》2006,80(3):I0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批准号:G19990433)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1999年10月立项,研究期限5年(1999年11月-2004年10月)。该项目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清晨研究员。来自全国1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100多位专家先后参加了项目研究。该项目是为解决我国油气供需矛盾这一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而设置,兼顾“国家需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的问题主要与叠合盆地有关,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都经历了很长的地史时期,在不同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成因的储集体、多种结构的储盖组合,油气经历了多期运移、多期成藏、多期改造和调整其至是破坏的过程,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极难探寻。本项目针对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盆-山耦合与叠合盆地形成机制、叠合盆地的构造一层序系统分析与反演建模、叠合盆地多套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生排烃机理、叠合盆地油气聚散过程与成藏环境以及叠合盆地油气定量模拟与油气远景预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设立了11个课题(见表1)。  相似文献   

6.
万晓樵 《现代地质》2005,19(4):500-500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第一承担单位,王成善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7.
国家“973”计划项目“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日前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准,该项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承担,虎维岳(西安分院)、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任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于2006年启动。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于近日结束。9个领域91个项目、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0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2个项目立项。其中,瞄准能源、资源、全球变化等领域的17项地学项目获立项。  相似文献   

9.
1 背景 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简称为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攀登世界高峰,国家决定设立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是我国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加强基础性研究采取的重大措施。列入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研究项目,由国家以指令性方式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0.
《地质学报》2006,80(1):I0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编号2001CB409800),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1年立项,2002年正式启动,研究时间为5年(2002年4月-2007年3月)。项目依托单位为新疆资源环境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京彬、高俊,下设10个课题(表1),来自新疆资源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教育部等系统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相关研究工作,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行业联合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区以我国西北部新疆及其毗邻地区为主,立足该区显生宙地质演化的特点,把造山作用与成矿作用研究有机结合,集中攻克古生代地壳双向增生造山过程、重要成矿系统大规模成矿机制和大型矿集区预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框架,实现中亚型造山理论创新与成矿理论创新,发展基于中亚地区地质-自然景观特点的大型矿集区预测体系,为资源勘查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新疆及其毗邻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明显增生的地区之一。该项目以该区为主要研究地区,对于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实施以来,在造山作用与成矿作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并于2004年6月顺利通过项目中期评估。本专辑就是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所包括的17篇论文,涉及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古活动陆缘演化与成矿、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地壳演化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地质与成矿问题,其中关于蛇绿岩形成时代、地壳构造格架和构造区划、后碰撞构造阶段的划分、新生代造山过程、新疆北部铜矿和  相似文献   

11.
《地质学报》2006,8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项目编号:2003CB214600)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立项,2003年12月正式启动,研究时间为5年(2003年12月-2008年)。项目依托部门为陕西省和教育部,项目首席科学家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刘池阳教授。来自油气、煤炭、核工业、地矿等多个工业部门和9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下属3个研究所等18个单位的68位科研骨干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该项目针对我国目前主要能源矿产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的形势,围绕加快我国能源后备基地建设,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2020,47(4):1271-1271
正扬子陆块与江南陆块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历来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队伍,部署开展系列地质矿产填图工作。利用当今地质填图新概念,借助物、化、遥、探与分析测试新技术,重新认识扬子陆块与江南陆块的组成与特点,重新诠释其形成与演化,现将两个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地质学报》2007,81(8)
我国海相沉积总面积大于455万km2。勘探领域广阔,资源潜力大,具有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制约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主要难题是烃源岩时代老,生烃过程难恢复及生烃灶迁移;缝洞型储层非均质性强;深埋藏后优质储层形成机制复杂,预测难;多期构造活动导致油气多期成藏与改造,保存环境是油气形成工业性聚集的关键。正是这些特殊性,国外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经验和国内陆相油气勘探经验都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973”项目《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将“多期构造活…  相似文献   

15.
古巴前陆盆地三区块是2005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登记的风险勘探开发合同区块,位于墨西哥湾西南部,属古巴西部前陆盆地中租赁区块之一。结合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及盆地内的钻井、物探以及地球化学等相关资料,分析了该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预测了有利区带。三区块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泥灰岩、泥质灰岩和中—下侏罗统泥页岩两套主要烃源岩,储层以泥晶灰岩、灰岩和砂砾岩为主,区内早期形成的圈闭在造山期基本遭到破坏,有效的圈闭主要形成于古近纪晚期,圈闭类型以背斜、断鼻、断块为主,推测可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盆地内有两大潜力勘探区域:北部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盖层,是下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南部盆地北缘发育较厚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属南部盆地系统,推测是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8日至9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  相似文献   

17.
《地质学报》2006,80(9):I0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日“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项目编号:2002CB412600)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12月批准立项,2003年1月正式启动,研究时间为5年(2002年12月-2007年10月)。项目依托部门为国士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现为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博士。来自9个国家级科研单位和高校的71位科技和教学骨干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围绕“建立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总体利学目标,以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内重要成矿构造单元为野外实验室,以陆一陆碰撞过程中成矿作用研究为核心,按照成矿背景-成矿系统-形成机制-改造过程-潜力预测研究思路,采用多学科交叉、深部探测、数字模拟等多技术方法融合和四维综合分析等途径,查明陆-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环境,揭示各主要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与主要矿床类型;阐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壳幔作用过程与成矿机理,创立火陆碰撞成矿理论,建立大陆碰撞造山带区域成矿模型;探索主碰撞变形带成矿预测和潜力评价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根据总体目标,下设10个课题。该项目执行3年多来,严格按照科技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要求,在首席利学家及项目专家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脚踏实地的开展了各项研究工作。绝大多数课题超额完成了预定任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对前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进展突出,创新成果明显,突破前景很大。项目研究抓住了当前国际地学的重大科学问题,抢占了制高点,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为此,科技部又特别加强了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突破。前期工作的突出进展和创新认识主要有:(1)在碰撞造山过程和成矿构造背景方面:建立了印亚大陆碰撞前的多岛弧构造格架;初步查明藏南拆离系和主碰撞带裂谷系的形成时间和发育机制;发现青藏高原下地壳大规模流动地质证据;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构造模型;(2)在火山岩浆活动与壳/幔相互作用方面:系统建立了高原岩浆事件序列与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三次重大的壳幔相互作用事件和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幔化学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针对科技项目数据汇交的紧迫需求,为规范"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工作,促进科学研究项目数据的共享,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973计划项目管理办法>、<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等有关规定,科技部基础司经一年半的调研、起草文件、征求意见等筹备后,得到了科技部多位部长的批示,要求积极做好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试点工作,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共享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20.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