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测绘》2016,(5)
通过分析全省范围的基础地理信息水系数据,建立水系连通网络模型,设计满足水污染扩散分析的算法,以及相应的水体污染扩散分析服务接口,并利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和水体污染扩散分析服务接口,实现任意区域的水体污染扩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天地图的水系连通网络模型和水体污染扩散分析服务能够满足环保部门的深层次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地理信息服务的互联共享与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面对资源海量、多源异构的地理信息服务,如何实现服务的有效组织并提供合理高效的服务组合,拓展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范围,满足更高层次的应用需求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构建地理信息服务网络并通过语义实现服务协同,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本文分析了当前地理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络研究的现状,依据服务网络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服务网络的表达和优化、服务协同的构建和优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网络构建的地理信息服务协同方法的发展潜力,进而提出了地理信息服务网络及协同面临的挑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网络环境、数据资源和政策框架下,舞钢市利用现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以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的共享与分发服务为中心,为舞钢市各政府部门建设一个基于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综合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服务注册中心是网格系统中进行服务资源管理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为服务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供有效平台。为适应网格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大型的网格应用中通常采用分布式注册中心来管理服务资源。此处根据网格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的特点,阐明了地理信息服务静态虚拟组织和动态虚拟组织的概念和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群式网格地理信息服务注册中心的基本概念,设计了其体系结构和基本运行机制,并与UDDI V3,UDDI注册中心池两种分布式注册中心结构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适应了各行业应用的需要,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Web服务已成为改变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论述了现有基础地理数据库服务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GIS Web服务对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地理信息产业带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成为解决数据异构、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地理信息服务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传统分布式技术在开发地理信息网络服务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已严重制约了网络服务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针对矢量数据服务在数据传输、服务操作、服务审计等阶段所面临的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风险,应用WCF技术,深入地研究了矢量数据服务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实现。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背景下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驱动力,通过思考这种驱动力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指出了大数据在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价值,综述了大数据给地理信息产业的涵盖范围、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所带来的重大变革,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对于GIS传统技术优化升级的几个着力点,并剖析了大数据技术在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应用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服务中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具有数据密集型和计算密集型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设置有着特殊的需求。本文从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中对数据传输应用的角度出发,从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两个层次分析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的特殊性,并根据系统应用的特殊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中各类数据传输的效率、性能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为多用户提供地图服务、位置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的综合能力。提高系统适应多用户并发访问海量数据的地图服务作业和频繁访问实效性很强的位置服务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地理科学的框架内,提出了面向地理知识服务的地理调查概念,指出了地理调查的内容和范围,总结了地理调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理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搭建了智慧地理调查平台,阐述了地理调查技术方法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格的地理空间数据传输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空间数据传输是构建网格GIS的基础。从网格GIS服务的构建、地理空间数据传输协议、地理空间数据传输格式、地理空间数据传输安全机制以及地理空间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对网格在地理空间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基于Grid的地理数据网络传输策略。最后通过网络评估和网络负载平衡,提出GridFTP与HTTP协议相结合的地理空间数据快速传输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吴芬芳  熊卿 《测绘工程》2015,(10):15-18
地理信息是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其获取方式与服务方式与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研究地理信息获取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获取和服务的新方式,为地理信息发展和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大数据时代,用户使用地理信息的行为会成为地理信息服务依赖的重要数据,可以从中分析获取大至人类群体活动规律、小至用户行为习惯偏好等信息。此外,在这个阶段,大众不仅是地理信息服务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的采集者、提供者。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地名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靠传统测绘手段完成,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随着地理数据服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在格式、尺度、范围、内容、现势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的免费地名数据库。本文提出了一种整合多开源网络地名数据库形成统一格式、多尺度、内容完备、现势性强的矢量地名库的方法。首先通过OGR和数据访问API构建不同文件格式的网络地名库的矢量格式转换模型,然后对多网络地名库进行矢量转换,最后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数据分类映射等处理过程建立矢量地名数据库。本文以香港地区的Geonames,GNS,OSM地名数据库整合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地理可达性是研究评价各种服务设施布局及其服务域的重要指标之一,空间距离、交通便捷性、出行成本等是可达性测度的重要因子。由于医疗设施等公共设施通常以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性为目标,因此可定义居民点到最邻近医院的距离为地理可达性的测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基于GIS与Voronoi多边形的地理可达性计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将地理可达性分析中的空间点对之间的距离计算简化为空间查询,方便了GIS应用,而且计算的Voronoi多边形在本质上就是最邻近意义上医院的服务域,即服务域内各居民点到该医院的距离就是最邻近距离。此外结合人口分布等属性数据,还可深入分析各医院的服务承载力,本方法为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和我国地理信息服务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基于SOA的多级树结构目录服务模型,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集成、控制和共享,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集成与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空间服务语义模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亮  李德仁 《测绘科学》2011,36(2):127-129
如何从大规模地理信息服务集合中快速且准确地发现目标服务是地理信息服务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基于关键字的服务发现方式缺乏语义支持,搜索效率低。本文在WSMO/WSML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服务语义模式的服务发现方法,将地理信息从语法模式转换为语义模式,明确表达空间数据中隐含的知识,有效克服数据源之间的语义异构。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地理信息服务发现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天地图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了旅游资源专题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存储管理机制和调用流程,基于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旅游景区一体化查询、精品路线推荐和公交换乘等功能。面向服务的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可视化、网络化的出行旅游地理信息服务,并且为城市旅游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cGIS Server构建地理信息服务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地理信息服务是构建在Web Services技术之上全新的WebGIS解决方案。ArcGIS Server作为ESRI推出的一个创建企业级GIS应用平台,它的出现使得构建地理信息服务变得十分方便。本文在分析ArcGIS Server体系结构和内部实现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地址定位服务实例展示了基于ArcGIS Server构建地理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选用1989年、1995年和2004年3期数字遥感影像,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BPNN)分类器,获取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信息; 利用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由于地面塌陷导致塌陷区及其附近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模式,以及塌陷地的变化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环状结构: 变化速度和幅度中心区明显大于外围区;中心区主要是各种地类向塌陷地的单向转移;中间区主要是园地、耕地、林地、塌陷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 外围区主要是向建设用地和园地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ology for obtaining social capital scores for survey subjects from multiple indicators of social support, neighbourhood and trust perceptions, and memberships of organizations. It adjusts for variation that is likely to occur in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context (e.g. level of area deprivation, geographic region, level of urbanity) and demographic group. Social capital is used as an explanatory factor f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using data from the 2006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in reducing the chance of psychiatric caseness is obtain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individual and geographic risk factors. Allowing for social capital has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the impacts on psychiatric health of other risk factors. In particular, the impact of area deprivation category is much reduced. There is als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 capital between population categories and geographic contexts.  相似文献   

20.
 Spatial accessibility is a critical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In public transit planning, accessibility is comprised of access and geographic coverage. Interestingly, these two considerations are somewhat at odds with each other. Acces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getting to and departing from the service. Such access is typically perceived of in spatial terms as the physical proximity to transit stops or stations. Additional stops along a route usually mean greater access, because a stop is more likely to be within an acceptable walking/driving standard for a larger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more stops and greater access slow transit travel speeds, thereby decreasing the area of service reachable given a travel time budget. More stops along a route translate to greater service interruption and longer travel times. The faster the travel time, the more desirable the service. Further, if travel times become excessive, then user demand for service will decrease. All of this means that stop spacing along a route is central to accessibility, as it is a tradeoff of access (more stops) and geographic coverage (service efficiency through less stops). This paper details modeling approaches for addressing accessibility concerns in an integrated fashion. Bus-based transit service in Columbus, Ohio will be utilized to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approaches in transit planning. Received: September 2002 / Accepted: January 2003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in part by an Ohio State University seed gr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