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7年前,初一开学后的第二天中午放学后,身为湖南临湘市实验中学13班班长的毕明哲,负责锁门时发现,有一个男生还坐在座椅上,一问才知道,他腿脚不方便,在等爸爸接他回家。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9,(12)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一位96岁的学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讲堂上讲述着他与一批国宝70多年来从邂逅到诀别的往事。他的讲述就像一张张历史影像的胶片,在听众的脑海中如走马灯一样不断轮流地放映着。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胡承志研究员,而那一批国宝正是从90年前起陆续出土,又在78年前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或许年岁已高,他的语调并非那  相似文献   

3.
秦太生 《地球》2012,(1):94-95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相似文献   

4.
警校毕业时,他琢磨着只要混上公务员。就是扫厕所都干。结果他“连扫厕所都没抢上”,当上了一名城管。如今,干了3年城管的他将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写成网帖,并迅速走红。有人评价其“不美化。不抹黑。在愤怒的口水中打捞城管”。还有人称他为——  相似文献   

5.
柳青 《地球》2009,(5):56-57
李四光晚年曾说过:“科学技术的事业是最富有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如此:”“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这些富有激情的语言,充分表连了李四光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所以,今天我们依然纪念他,就是要永远学习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九年九月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  相似文献   

7.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颗灿烂的明星,他就是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他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转眼间,原尊礼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一周年了.时至今日,每当我走进会长办公室,都会感到先生仿佛就在屏风对面的办公桌前阅读论文,或是在查看地震图;而我,时而向他请教,时而同他谈谈自已的想法,这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老赵多想把儿子送到考场,但是他不能!儿子提出“约法N章”,第一条就是不能让他在考场外见到家长,并且扬言,惹急了就弃考!  相似文献   

10.
高旋 《地球》2012,(3):7-8
寸草不生的荒凉大戈壁,酷热难耐的一波波热浪,卷着沙砾呼啸而过的狂风,日头刚落就密密麻麻扑过来的蚊虫,危险的毒蜘蛛,硕大的老鼠,或远或近的狼嚎……你相信吗?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周洪瑞带领他的同事们一呆就是两个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粮食、蔬菜要  相似文献   

11.
李艳琴 《地球》2011,(3):80-81
2010年的最后一天晚上,美国阿肯色州小镇比比的一位居民安迪·本顿和朋友约好,一起去打保龄球。他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运动棉帽就出门了。刚走出一个街区,安迪就感觉有点不对劲。路面上多了许多黑色的不明物体,类似某种飞禽的尸体。  相似文献   

12.
苏联国家发明和发现事业委员会把一项发现列入国家的清册,这就是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地球物理和地质学教授奥捷科夫(Oqek Akuaebur Ogekob)的“地震预报方法”。下面就是奥捷科夫讲述的有关地震预报问题以及他本人的这一项发明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听说国家地震局安启元局长来参加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活动,我做为一个亲身经历过10年前那场震灾的人,产生了采访他的强烈愿望.安局长是27日下午到唐的,吃过晚饭,他不顾旅途的疲劳就和我谈了起来.他激动地说,1980年,我检查基层地震台的工作时来过唐山,那时唐山的大规模恢复建设刚刚开始,市中心还是一片废墟.这次我来,一进唐山就看到座座楼群,宽阔整洁的街道.一个新城已经诞生了.短短六七年时间,唐山建设如此之快,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的话题自然回到了10年前那场灾难上,他的语音变得沉重起来:“唐山大地震尽管是由于科学上的原因,给唐山人  相似文献   

14.
初生的地球     
王雯 《地球》2009,(1):13-13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地球诞生的方式有过种种猜测和推测。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之神话:在还没有天和地以前,宇宙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像一个大鸡蛋。在这“鸡蛋”里有个叫盘古的人,他沉睡着,一天天地成长着。有一天,他醒来了,睁开眼一看,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就顺手抓起一把大板斧。用力劈去,只听到一声巨响,这个“鸡蛋”壳裂开了。这时,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散开上升。  相似文献   

15.
古尔维奇教授于1983年4月3日离开了人世,他是苏联地震勘探法领域里优秀的地球物理学家、有才干的教育家、技术科学博士。古尔维奇于1916年9月19日生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一个职员家庭,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在地球物理学界工作,大学毕业后即进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勘探地球物理教  相似文献   

16.
未来地震震级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某一地震带在强震前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地震,按其面波震级大小自大到小排列,并以N=2、3、4、……来累计频度,采用公式logN=a-bM计算a、b,从而计算出第一个地震的震级M_1,这就是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九次近期强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震级测定误差范围(±0.3级)内,上述的M和logN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就为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中定量计算未来地震震级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读者沙龙     
《地球》2014,(7):5-5
来信节选 《地球》杂志的编辑们,你们好,我是一个商人,由于平时忙于事业,缺失了对孩子的教育,今年孩子16岁了,我年初就决定给他定一份科普类的杂志,想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但是面对市面上众多的科普书籍、杂志,让我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后朋友给我推荐了《地球》杂志,儿子看了之后觉得很满意,平时不怎么看书的他居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杂志上的好几篇文章,并且对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转眼间 ,原尊礼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一周年了。时至今日 ,每当我走进会长办公室 ,都会感到先生仿佛就在屏风对面的办公桌前阅读论文 ,或是在查看地震图 ;而我 ,时而向他请教 ,时而同他谈谈自已的想法 ,这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原尊礼先生 1 93 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震系 ,1 944年晋升为教授。 3 0~ 40年代 ,正是包括内陆直下型地震在内的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在此期间 ,先生将自已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地震观测 ,以及地震仪观测技术和倾斜仪、伸缩仪连续观测系统等的研发之中。1 956年研制的。原式电磁地震仪 ( HES) ,在 1 …  相似文献   

19.
我的祖父名叫片山正雄 ,是第一位编辑《德和 (日 )辞典》的日本人。 1 93 3年他年仅 55岁就不幸去世了。对于他 ,我仅是从祖母和父亲的言谈中才有所了解的。在祖父编辑的辞典中 ,只有《双解德和小字典》在战后还时续时断地出版发行着。进入大学后 ,我选德语为第二外语时 ,父亲送给我这样一本字典。当时 ,我深切地感到它已成为历史的沉淀。不管怎么说 ,古德语就是独特 ,它不同于一般的外语 ,全都用大写字母拼写。前些日子 ,妻子在图书馆无意检索到祖父片山正雄的名字。回家后她对我说 :“我想拜读你祖父编辑的辞典。”经她一说 ,引发了我想再…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09,(5):58-60
地下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同地震预报一样,也是李四光晚年常常挂在心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在他看来,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等燃料一样重要。地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