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艳琴 《地球》2011,(7):76-83
“这么干,这么旱,我还是第一次见。”在鄱阳湖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市民刘炳华有点担心,他说,原来偶尔能见到一两只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可能会因为干旱而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叫他Kei,作为学术权威,40年来他发明了许多新方法,旨在对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能够更定量化。Aki于2005年5月17日在留尼汪岛逝世,该岛是印度洋的火山“热点”,他退休后就在那里安家并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他不仅以众多地震学的学术成果著称,而且在地震灾害概率评估的发展上,他也是一位领军者。  相似文献   

3.
天然场源激电法的可行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现有天然场源激电法观测方案的分析和对沿横向和垂向电性都不均匀的二维地 电断面的数值模拟结果指出,天然(大地)电磁场由于地下导电性不均匀所引起的异常强度 远大于激电效应引起的异常;提取被强大导电和电磁效应异常“淹没”的弱小激电异常的难 度极大,现有方案都不具有普遍的可行性. 天然场源激电法的实际应用前景不容乐观. 人工 源“长偏移距”的激电法本质上和天然场源激电法一样,都是在“远区场”中作激电观测, 其前景同样不乐观.  相似文献   

4.
“克己复礼”,这是两千四百多年前孔家店的老板,中国历史上反革命复辟的祖师爷孔老二,为了维护当时已陷于土崩瓦解的西周奴隶制炮制出的一个反革命复辟纲领。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一切妄图扭转历史车轮的跳梁小丑,都把它作为麻痹劳动人民思想,镇压劳动人民革命、维护反动统治,复辟旧制度的理论武器。林彪这个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孔老二的忠实门徒,也像苍蝇闻见粪便那样,把孔老二的这个反动纲领视为至宝,奉若神明。从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九日到一九七零年元旦,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连续写了四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把“克己复礼”,复辟资本主义,作为他“万事”中的“大事”。由此可见,孔老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一切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直至林彪,一脉相承,都是一根藤上结下的毒瓜。  相似文献   

5.
李宗剑 《地球》2023,(5):24-27
<正>你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房子”是谁建造的吗?它们有多少年的历史呢?它就是软体动物家族的杰出代表,神通广大的“贝壳”。说起贝壳我们都不陌生,它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沙滩上的风景。你知道人们常吃的海鲜“蛤蜊”,它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来解释“蛤蜊”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社会正在向美国式的自由竞争社会发展。过于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像伪劣抗震计算这样的事关人命的事件发生。不过笔者认为,问题还远不那么简单,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也值得深思。1社会的风气(潮流)确实像社会上的舆论那样,美式的自由竞争、拜金主义的结果造成了“只要赚钱,无论法律是否容许,什么都敢干,假如不败露或者罚规不严,什么都可以干”这样的社会风气。通常建筑物竣工后,即使存在问题也很难暴露。多亏最近非破坏检查技术的进步,才使得每根柱子中加入多少根钢筋这样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要想准确地调查大楼的基础打了多少根…  相似文献   

7.
刘丹 《地球》2011,(5):106-107
石头上可以开出菊花吗?如果能开花,需要多长时间呢? 上海世博会上,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一块名为“桃花源里”的巨型菊花石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相似文献   

8.
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努尔(AmosNur)是一位地震学专家,不过,直到去年10月的一次破坏性地震袭击旧金山之前,他还从未有过亲身的体验。当他感觉到楼房开始“象大海上的船一样”动荡时,他正坐在他在斯坦福的三楼办公室里。就在满载的巨大书柜倒下并砸扁他的坐椅之前几秒钟,他本能地钻到了办公桌下面。努尔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警惕地掠了一眼重新立在原来位置上的书柜说,“也许我和校园里的任何人一样面临着死亡”。不过,他的办公桌已移到大房间的另一头去了。努尔没有得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任何警报,不过,在他的办公室里的家具开始跳动之前的一段长时间里,南面30英里处的一台专门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中,“模糊”现象和概念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天气的“暖和”与“不冷”,颜色的“红”与“橙”,人与人之间的“象”与“较象”……都是不分明的模糊概念。这些概念,是一对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却没有明确分界的概念。在传统的数学领域内,每个命题非真即  相似文献   

10.
“实验” 和 “试验” 之间, “实验场” 和 “试验场” 之间,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与其他 “地震科学实验场” ,以及 “科研项目部署在实验场” 和 “实验场的科研项目” 之间,字面意思上的不同可能会直接导致背后指代的含义也不同,这一点通常不会被注意到。本文通过对以上几组词(组)的讨论与对比,期望能够加深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一些基本但重要问题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初生的地球     
王雯 《地球》2009,(1):13-13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地球诞生的方式有过种种猜测和推测。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之神话:在还没有天和地以前,宇宙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像一个大鸡蛋。在这“鸡蛋”里有个叫盘古的人,他沉睡着,一天天地成长着。有一天,他醒来了,睁开眼一看,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就顺手抓起一把大板斧。用力劈去,只听到一声巨响,这个“鸡蛋”壳裂开了。这时,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散开上升。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寺田寅彦(Torahiko Terada)是20世纪初日本的一名物理学家、散文家和著名学者,也是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句话虽然一点也不包含引发灾难现象的科学信息,但它在20世纪初无论对公众还是对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有效的警示。  相似文献   

13.
吴胜明 《地球》2009,(2):86-87
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著名的瀑布之一。300多年前的徐霞客有幸考察了。他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钧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竣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  相似文献   

14.
林晖 《地球》2013,(11):86-89
漫步临海,怎么也绕不过括苍。 括苍是一座山名,一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家仙山。原名真隐山,山名因陶弘景而取。史载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此山。“真”即真人、仙人,“隐”指陶弘景的自号“华阳隐居”。现在山上的“灯坛观”就是他的栖息地遗址。  相似文献   

15.
赵敬涛 《地球》2011,(3):84-85
2011年2月,俄罗斯小行星和彗星安全问题科学研讨会在圣彼得儇市召开,会上,科学家维克多·肖尔发出警告:直径大约270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他发出警告的依据,是多年来对该行星持续不间断的观察及对其穿越“重力锁眼”的几率推算。他还预占,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届时地球生命将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测的科学(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晏平 《世界地震译丛》2009,(5):65-80,F0003
5地震预测的未来现在是地震预测的时间“现在是地震预测的时间”,电视中传来了地震预测人士的声音。他开始解说一天的地震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播报的内容并不怎么让人担心。但有时也会用紧张的声音进行地震预测播报:“○○县近海板块边界的黏着状态发生了变化,除了深部低频颤动活跃以外,电磁和地下水的成分也都出现了异常,在位于20km深的假想○○地震的凹凸体上也发生了前兆滑动。  相似文献   

17.
一位身残志坚的“发烧友”,深深被世博会的魅力所吸引。在现场,他“金鸡独立”却有些立足不稳,于是,他巧借拐杖支成“脚架”,专心致志地抓拍精彩瞬间。那一刻,他拍摄的表演队中的女孩,被他的诚.恳和坚韧打动,随之紧密配合。那张笑脸、那个手势、那个动姿、那身装束,与他的执着构成了你呼我应、和谐至美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8.
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很好的延续了传统侧扫声纳的侧扫功能,同时具备相应的测深功能,能够实现海底地形、地貌的同步测量.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和先进的水声数字通信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4个技术亮点之一.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实现了7000m级深度的海底地形地貌精细探测,成功测绘出了马里亚纳海沟局部的微地形地貌图.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然后分析了影响测深侧扫声纳探测结果成图的关键因素,最后给出了典型的探测结果图.  相似文献   

19.
徐立国 《地球》2020,(3):50-55
1971年5月,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村边北山上植树造林。突然,一名村民的铁铲发出了清脆的碰击声,似乎是碰到什么坚硬的石头,村民们都围聚过来,仔细看去一只玉龙正静卧在泥土之中。上世纪60年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考察内蒙古时曾写下一首诗:“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丝丝。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叫他Kei,一个善于思考的领导者,40年来他给我们带来了更定量地理解地球内部动力过程的新方法。2005年5月17日Kei Aki在印度洋“热点”的留尼汪岛去世,自从在美国的学术研究退休后他就一直住在那里。他因在地震学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及他在发展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中的团队领导才能而被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