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莱州湾南岸为典型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11个表层土壤样品,测试了土壤的K~+、Na~+、Ca~(2+)、Mg~(2+)、Cl~-、SO_4~(2-)、HCO_3~-、全盐量等8项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揭示了莱州湾南岸的表层土壤盐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及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表层土壤盐渍化程度为轻度盐渍化,非盐土占到总面积的51.7%,轻度及中度盐渍土占到总面积的34.3%,重度盐渍土及盐土分布在东北部沿海地区,面积约为148 km~2,占到总面积的14%,并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盐渍化强弱程度分布格局大致呈现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多元统计分析表明:Na~+与Cl~-、SO_4~(2-)与Ca~(2+)、Mg~(2+)与Cl~-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Cl~-、Na~+为第1类,Ca~(2+)、SO_4~(2-)、K~+、Mg~(2+)和HCO_3~-为第2类,土壤中盐分离子表现出中等和强烈的空间变异,且盐分离子高值区与海咸水入侵位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伶仃洋西部海区沉积化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了1980年8月和1981年1月在伶仃洋西部海区所采集的海底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盐度及CO_3~-,HCO_3-,Cl~-,K~+,Na~+,Ca~(++)和Mg~(++)等八种离子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盐度与伶仃洋水体盐度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根据八种离子的含量和分布特点,大致可以将它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K~+,Na~+和C1~-,第二类是Ca~(++),Mg~(++)和SO_4~-;第三类是CO_3~-和HCo_3~-。  相似文献   

3.
李悦 《海洋科学》1992,16(3):31-35
文采用有关离子缔合理论并结合具体海域的平衡矿物反应来计算海水中主要成分诸如Ca~(2+),Mg~(2+),K~+,Na~+,SO_4~(2-);Cl~-,HCO_3~-,F~-,CO_3~(2-),OH~-,离子的平衡分布,并应用于渤海的实际计算中。结果显示海水中主要阳离子基本上呈非缔合状态,而阴离子趋于与各种阳离子缔合,其中C1~-,F~-,Br~- 等卤族元素的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4.
麻地沟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是近年来新发现和发掘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SO_4~(2-)-Na~+-HCO_3~--C~l-型,剖面平均含盐量为11.41‰,属于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中后期的硫酸盐湖向氯化物湖的过渡阶段。K~+、Na~+、Ca~(2+)、Mg~(2+)、SO_4~(2-)和Cl~-等6类离子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地层含盐量的变化和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对应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平均粒径和磁化率的变化将湖泊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第2—4阶段,处于气候相对较为温湿、动植物资源丰富、湖水含盐量较低时期。该项研究对探讨麻地沟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浦珠母贝精子激活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氨海水、不同盐度的氨海水、Na~ ,K~ ,Ca~2 ,Mg~(2 )的氯化物及Na~ ,K~ 的硝酸盐和NH_4Cl,NH_4Cl,NH_4NO_3,(NH_4)_2SO_4和(NH_4)_2CO_4为激活剂,对人工解剖获得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精子进行激活。实验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精子的细胞膜离子通道为闸门控制类型。其激活途径主要是通过NH~ _4或HCG类激素开启该闸门,发生Na~ 和Cl~-的交换,使精于细胞获得或释放能量而激活。pH太低则会影响它们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分两个航次同时对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上空海洋气溶胶进行采集.对样品中的Na~+、K~+、Ca~(2+)、Mg~(2+)、Cl~-、NH~+_4、NO~-_3、SO~(2-)_4、甲基磺酸(MSA)等9种组分进行了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探究两个海域上空海洋气溶胶的来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来源具有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海域气溶胶以海盐来源为主,中国东部近海海域则受陆源气溶胶影响较大,K~+、Ca~(2+)及二次气溶胶含量明显高于西北太平洋;此外,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中MSA含量平均值高于西北太平洋.本研究还估算了NH~+_4、NO~-_3、SO~(2-)_4在两个海域的干沉降通量,中国东部近海营养盐气溶胶干沉降通量远大于西北太平洋,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生物来源气溶胶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李延 《海洋科学》1980,4(4):63-63
海水组成守恒性 亦即海水主要成分恒比关系。1884年英国人狄特玛(Dittmar)证实:虽然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海水主要成分之间的比值却几乎保持恒定。由此,只要知道海水的一种主要成分,则可计算其他主要成分。 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海水中主要元素指Na~+、K~+、Mg~(2+)、Ca~(2+)、Sr~(2+)、B、CI~-、SO_4~(2+)、HCO_3~-、Br~-和F~-(11)个离子而言,占海水中总盐量的99.9%以上,其浓度均在1ppm以上。其在大洋中均遵从海水组成守恒性,所以也称其为“保守成分”。海水中微量元素一般指除主  相似文献   

8.
对位于海南岛南部滨岸测井地下水进行了大小潮周日取样及其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化学要素含量及变化特征随潮期、测井位置而变化,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QZ2和QZ5监测井的K~+、Na~+、Ca~(2+)含量相近,而Mg~(2+)的差异较明显,前者平均高出后者18.82%,表明QZ2监测井受到海水入侵。QZ2、QZ5监测井阳离子以Na+、阴离子以Cl~-占优,Na~+所占平均比例为83%~85%、Cl~-为87%~88%,显示出海水的影响;QZ3监测井以HCO_3~-占优,比例为62%~63%,Ca~(2+)也占据较大优势,为淡水所控制。QZ2、QZ5监测井SAR依次为57.95~63.24、57.20~63.13,QZ3监测井为2.17~4.42,前两者明显要高很多。QZ2、QZ5监测井地下水盐碱化风险程度很高,QZ3为一般。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海南省东部和南部海岸带地区地下水现场监测数据和室内水化学测定数据,研究了各水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了区域海水入侵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Cl~–与Na~+的变异系数较高,与矿化度(TDS)具有强的相关性;以m(Cl~–)(m表示质量浓度)和TDS分别作为评价因子开展了海水入侵现状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未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m(Na~+)/m(Cl~–)、 m(Cl~–)/m(HCO_3~–)、m(Cl~–)/m(SO_4~(2–))、m(Ca~(2+))/m(Na~+)、m(Ca~(2+))/m(Mg~(2+))、钠吸附比(SAR)与m(Cl~–)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Na~+)/m(Cl~–)、m(Ca~(2+))/m(Na~+)、m(Ca~(2+))/m(Mg~(2+))以及SAR4个参数可以作为海南省海水入侵判定的评价因子。研究结果对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战略目标,指导当地合理利用地下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小鲟鳇幼鱼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驯化方式(即从淡水开始,盐度分别突变0,5,10和15,然后每天增加盐度1,分别表示为T0、T5、T10和T15)对其生长性能、血浆渗透压、鳃丝Na~+/K~+-ATP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主要金属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等的影响。从驯化至盐度28得到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鲟鳇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T0和T5处理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T15和T10处理(P0.05);各处理血浆渗透压显著高于驯化前,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小鲟鳇鳃丝Na~+/K~+-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但T15处理的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小鲟鳇血糖含量均低于驯化前水平,但相互之间差异不大(P0.05);与在淡水中相比,盐度突变幅度最大的处理(T15)的小鲟鳇在驯化过程中血清Na~+、K~+、Ca~(2+)、Mg~(2+)和Cl~-浓度显著上升。除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外,其它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性不强。综合比较表明,小鲟鳇对较高的盐度及其突变耐受性较差,而从淡水向海水驯化时,盐度为5的突变幅度可能对小鲟鳇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人工海水中三种金属离子K+,Mg2+和Ca2+分别在不同浓度下对冠瘤海鞘(Styelaca nopusSavigny)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同时采用K+通道阻滞剂TEA检验其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特性,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K+的浓度为20~40mmol/dm3时诱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效果最佳,低于45 mmol/dm3和高于80mmol/dm3的K+浓度都表现出抑制效果;Mg2+浓度在0~32 mmol/dm3时显著促进幼体附着和变态,达88mmol/dm3时起抑制作用;在人工海水中无论添加或减少Ca2+,均有效抑制幼体变态.TEA不能阻抑增加K+的诱导作用,这表明冠瘤海鞘幼体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对外部TEA不敏感.另外,人工海水中缺乏K+或Ca2+或K+浓度达80mmol/dm3都会对冠瘤海鞘幼体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乳化病血液生化指标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珊  王国良  陈寅儿 《台湾海峡》2006,25(4):473-477
对患乳化病的三疣梭子蟹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三疣梭子蟹相比,病蟹肌酐、总胆固醇、Na^+、Cl^-、Mg^2+、Ca^2+等含量明显上升,而血糖、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含量却显著下降.通过感染试验的追踪检测,并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24h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血液生化指标为血糖、总胆固醇、总蛋白、谷草转氨酶和Mg^2+,此5种指标可作为三疣梭子蟹乳化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跟踪测定显胎生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胎生胚轴发育过程中的长度、密度、鲜重、干重、含水量、渗透势、五种主要无机渗透调节离子(Ca2+,Mg2+,Na+,K+,Cl-)浓度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木榄胚轴在发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有机营养物质以及盐分,并在母树上完成渗透调节、器官形成等生理过程;可以将木榄繁殖体的发育过程划分为果期、生长活跃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比较胚轴和生境中土壤、海水的理化指标,可以得出木榄胚轴的密度、渗透势以及盐分水平的变化是以适应母树所处的高盐和周期性海水浸淹生境为目标;探讨了木榄胎生现象的生理生态学意义及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阴阳离子含量的离子色谱法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Metrosep A Supp4-250型阴离子柱和Metrosep C 2-150型阳离子柱,以1.8 mmol/L Na2CO3 1.7 mmol/L NaHCO3和4 mmol/L酒石酸 0.75 mmol/L吡啶二羧酸为阴阳离子淋洗液,用离子色谱仪来测定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阴离子Cl-、Br-和SO42-浓度和阳离子Na 、NH4 、K 、Ca2 、Mg2 的浓度。特别是针对高Cl-和高Na 背景下Br-和NH4 的测定做了专门分析,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建立了一套离子色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常见的阴阳离子含量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海洋细菌QY202产κ-卡拉胶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高效降解卡拉胶菌株,从青岛太平角海域采集的角叉菜表面分离到1株高产κ-卡拉胶酶的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QY202,经硫酸铵沉淀、脱盐、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从该菌株发酵液上清中分离纯化得到1种专一性降解κ-卡拉胶的κ-卡拉胶酶,并研究了该酶的基本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酶被纯化了23.1倍,回收率为43.9%,分子量大小为33.2 kDa.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 ℃,最适反应pH为8.0,在0~40 ℃,pH=7.0~8.0之间酶活力较稳定.酶对底物κ-卡拉胶的米氏常数Km值为1.6 mg/mL.Na~+、K~+对酶活有促进作用,而Hg~(2+)、Cu~(2+)强烈抑制酶的活性.酶解κ-卡拉胶的主产物为硫酸新κ-卡拉二糖和硫酸新κ-卡拉四糖.  相似文献   

16.
鲈鱼溶藻弧菌病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寅儿  金珊  王国良 《台湾海峡》2005,24(1):104-108
对患溶藻弧菌病的鲈鱼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鲈鱼相比,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甘油三脂、钠、氯含量减少,而血沉、脆性、肌酐、钾、磷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由此说明溶藻弧菌对鲈鱼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它能引起鲈鱼体内各主要组织器官发生严重而广泛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Regulation of Tilapia metallothionein gene expression by heavy metal ion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lapia is a common fish species inhabiting inland waters and estuarine regions i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and useful for bio-monitoring of metal pollution. Metallothionein (MT) gene expression in fish tissues has been useful to sub-lethal risk assessment as biomarker of exposure to metal ions in fishes inhabiting metal contaminated area. To investigate metal inductions of Tilapia MT gene expression in vivo, Tilapias were injec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nd tissues were then removed for quantitative PCR assay using mimic PCR methods. All of the metal ions tested (Cu(2+), Cd(2+), Hg(2+), Ni(2+), Pb(2+) and Zn(2+)) were able to induce hepatic MT mRNA levels. Renal MT mRNA levels of Cd(2+) and Zn(2+) treated fish was not induced with significant fold induction, however MT mRNA levels in gills were sensitive to the administrations of these metal ions.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Tilapia MT mRNA levels in gills and liver are sensitive biomarker of exposure to various metal ions.  相似文献   

18.
以5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Hg2+、Cr6+、Cu2+、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Cr6+、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明显滞后于Hg2+、Cu2+;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Cr6+、Zn2+,其对中华鳖稚鳖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98、16.42、28.90和91.88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积死亡概率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重金属离子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Hg2+、Cr6+、Cu2+、Zn2+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中华鳖稚鳖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种类及其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lucidate in vitro effects of Hg(2+), Zn(2+), Ni(2+) and Cd(2+) on cytochrome P4501A1 (CYP1A1) dependent EROD activities in leaping mullet liver microsomes. Fish captured from the most polluted part of Izmir Bay, had highly elevated EROD activities, and induced CYP1A1 protein levels 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Although all of the metal ions caused inhibition of the initial velocity of the reaction, Hg(2+) and Cd(2+) exhibited much higher inhibitory effect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and they were evidently more potent inhibitors than others. The inhibitor concentration giving 50% inhibition (IC(50) values) of Zn(2+), Ni(2+), Cd(2+) and Hg(2+) of initial EROD activity were 107, 16, 1.3 and 0.15 micromolar, respectively. Glutathione (GSH) at 0.5 mM final concentration, completely reversed Ni(2+) and Cd(2+) inhibition of EROD activity indicating the protective action of GSH.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外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黄河口外石油开发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特征,本文根据2002年9月航次所取得的黄河口外41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该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特征参数Fe^3 ,Fe^2 ,Fe^3 /Fe^2 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的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Fe^3 ,Fe^2 ,Fe^3 /Fe^2 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在表层沉积物中各站之间的差别不大。Fe^3 和Fe^2 在0~40cm深度范围内变化比较复杂。40cm以后变的相对比较稳定。而Eh和Es有随深度减小的趋势,ROD在整个研究区都小于1,有机碳的含量高于整个渤海的平均值。综合所有氧化还原特征参数的特征,可确认该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为还原性,该还原性特征主要是由有机碳控制的,而活性铁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