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太平洋几块锰结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锰结核,也有人称作多金属结核、锰团块、锰矿球、锰瘤(或锰结瘤)等,即是以锰或铁、锰为主兼赋存有铜、钴、镍等多种稀贵金属的结核状矿石。深海(大洋)底锰结核分布范围广,世界几个大洋中3000—6000米海底多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底最为富饶,蕴藏量巨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平洋北部14个站位的铁锰结核及其相对应的沉积物、间隙水等资料研究表明:结核中Fe可能主要来自上覆水的缓慢沉积,结核中Mn可能主要来自间隙水中Mn~(2+)的扩散;由于硅钙软泥区的成岩作用比褐色粘土区强烈,导致硅、钙软泥区的结核,其生长速率普遍比褐色粘土区高。  相似文献   

3.
菱锰矿层呈似层状,赋存于上二叠系龙潭组底部,以假整合覆盖在下二叠系白泥塘层顶部炭硅质灰岩的侵蚀面上的粘土岩中。层位稳定。厚度0—5米,一般2米左右。矿层由黑褐色、棕红色之粒状、砾状菱锰矿和粘土质菱锰矿组成,并常有黄铁矿结核。矿层直接底板为0.1—0.2米厚的灰绿色粘土岩或炭质泥岩,矿层直接顶板为0.2—5米厚的灰白色粘土岩,均含有黄铁矿结核。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铁锰结核对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有效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广西贵港覃塘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富含铁锰结核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筛分出不同粒径的铁锰结核(10~120目)和细粒径土壤(<120目)样品进行化学分析,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在铁锰结核和细粒径土壤中的分布分配规律和铁氧化物矿物的组成;(2)铁氧化物矿物对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Cd等重金属富集的影响;(3)重金属在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的赋存机制。研究发现,铁锰结核中的Fe和Mn以及Cd等重金属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不断增加,说明Cd等重金属元素更倾向于在大粒径铁锰结核中富集;土壤中Cd等重金属总量的约90%赋存在结核中,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以结核形式赋存;富含铁锰结核的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1%和4.94%,且结核粒径越大,针铁矿和赤铁矿含量越高;除Hg外,Cd等重金属含量与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赤铁矿的相关性稍优于针铁矿,表明铁氧化物矿物与富含铁锰结核土壤中的Cd等重金属元素富集密切相关。铁锰结核的存在既能促进Cd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又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为解释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Cd等重金属元素高含量、低生物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尽管对大洋铁锰结核的成因的认识还未统一,但几乎一致认为结核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有关,结核中部分元素来自沉积物。因此,探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大洋铁锰结核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作者利用我国首次大洋铁锰结核调查所取得的沉积物及某些间隙水的化学资料,通过把结核相对富集区的沉积物,与河口陆架及贫结核区(太平洋西部、南纬2—8°,  相似文献   

6.
李秉臣 《湖南地质》1989,8(2):83-84
零陵县易家桥煤矿区,有公路直达,湘桂铁路沿矿区南部通过,交通甚为方便。1951年徐道书曾到该区进行过踏勘,对粘土层采集少量测试样品,评价为耐火粘土。矿区为一北西向向斜构造,其南西翼为一近走向的断层所切断。区内出露侏罗系地层,矿层赋存于侏罗系下统下部之煤系地层中。含矿地层中共见四层粘土矿,其中以最下一层厚度大,质量好,为该区的主要含矿层。矿区的含矿岩系地层剖面自上而下为: 1.灰色砂岩与黑色页岩互层,含薄煤层及植物化石。厚55m 2.黄绿色含云母砂岩。厚5m 3.灰色粘土。厚1m 4.黄绿色砂岩夹薄层页岩。厚13m 5.煤层。厚0.8—1m 6.耐火粘土及黑色页岩。厚10m 7.灰黄色砂质页岩、含铁质结核。厚2m  相似文献   

7.
一、一般情况海底锰结核分布在海底沉积的表层,埋藏于细粒(<2μ)淤泥质粘土沉积层中.该沉积层为褐色或红色,厚几毫米至18厘米,甚至更大,含一定量的锰铁氧化物,厚度愈大,铁锰氧化物沉积愈多,但其厚度与有机炭的含量成反比.锰结核的粒径小至2~1毫米,大至1米.海底锰结核的储量巨大:据Menard和Shipek(1958)估计,西南太平洋底的20~30%为锰结核所复盖;Skornyakova和Mero(1960)估计,东北太平洋底的10%为锰结核所复盖.  相似文献   

8.
鲍根德 《地球化学》1990,(4):349-357
对北太平洋28个相对富集铁锰结核的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o、Ni)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明显的比陆地土壤、河口、陆架及贫结核洋区的沉积物富集,并与沉积物类型密切有关;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不同,进入间隙水的途径不同;由于Cu、Co的生物作用大于Zn、Ni,使沉积物中 Cu/Zn、Co/Ni比值由钙质软泥—钙、硅软泥—硅质软泥—褐色粘土升高。  相似文献   

9.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岩石 《沉积学报》1989,7(2):51-60
“瘤状结核”是由富灰硅质结核和富粘土质“外壳”组成.从结构和成因可划分瘤状结核(不连续)、连续,瘤状结核和压扁瘤状结核(或压扁构造).据研究“瘤状结核”是在海水较深的外陆棚至盆地环境中形成的.“瘤状结核”有三种不同的成因,即(1)瘤状结核是在底流和洋流作用下,促使沉积作用中断,于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由海底早期成岩胶结作用形成;(2)连续瘤状结核是在较长的沉积作用中断和成岩作用相结合,致使结核体发育和生长以及互相连结,由岩化作用形成和(3)压扁瘤状结核是一种次生沉淀成因,它是由晚期埋藏和溶解、压实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黎塘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黎塘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与土壤相比,铁锰结核的化学组成中仍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但Fe2O3的含量明显增加,成为铁锰结核中含量最多的氧化物,MnO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它们富集系数分别为5.19和3.40;铁锰结核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其富集顺序为Cr(M)〉Pb〉Co〉Zn〉Ni〉Ba〉Li,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受成土母质及浅层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元素的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表明,铁锰结核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成核富集效应、专性吸附效应和成核易淋溶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黄保健  甘露  张之淦 《中国岩溶》2000,19(3):218-223
论述了在岩溶平原区对粘土进行中子仪野外标定的必要性;指出在不均质土体中标定时需采用掘开式取样法;通过标定实践,首次给出了岩溶区三种岩性(亚粘土、粘土、铁锰结核粘土)的标定方程,并尝试建立了含水率与中子计数率、干容重的二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在西安蓝田安村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剖面中发现了具有指示当时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富集和水分循环的铁锰结核、针铁矿[α-FeO(OH)],在西安地区确定了风化淋滤黄土层和显著迁出了土壤黏化层的CaCO_3结核淀积层。针铁矿呈褐黄色薄膜分布于土体表面,含量可达3.3%。铁锰结核呈黑褐色球形,电镜下多呈结晶粒状,铁锰成分含量很高。针铁矿和铁锰结核富集层厚0.6m,形成于紧靠地下水的位置。通过研究提出了铁锰结核和风化淋滤黄土层及CaCO_3结核淀积层可作为恢复土壤古水分含量的重要指标。针铁矿、铁锰结核和风化淋滤黄土层的形成以及CaCO_3结核与红色铁质胶膜的迁移深度指示,在S_4古土壤发育时期,西安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当时年平均气温为15~16℃,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那时秦岭失去了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在S_4古土壤发育时期,西安地区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3.3m,当时土壤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3.3m深度范围内剩余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一般为25%左右,在针铁矿和与铁锰结核发育层位含水量接近饱和(50%左右)。当时土壤水分非常充足,水分循环正常,水分平衡为正,有较多水分补给地下水,适于茂盛森林植被发育。本文所确定的古含水量指标为国内外第四纪土壤含水量、水分存在形式与水循环研究提供了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闽清县昌溪水库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45米,总库容量650万方米。坝址河谷呈“V”型,底宽约20米,两岸陡峻,比较对称。坝基为上侏罗统长林组凝灰质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相间。顺河向和垂直河流两组陡倾角裂隙极其发育,张开约0.2—5厘米,互相切割成网格状块体,且多有夹泥层,倾向左岸,稍倾上游,倾角10°—15°。还有一条宽6—8米极其破碎的断层,横过河床,倾向上游,倾角近垂直,位于粘土心墙下游代料区内,坝轴线上游左岸心墙  相似文献   

14.
现已查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结核中,锰(铁)的含量分别为:太平洋——19(15)%,印度洋——18(16)%,大西洋——16(21.5)%.即使在一个具体的地区,结核的成分也有很大差别,太平洋东部的结核,锰的含量(25%)要比中部(17%)高得多,而次要元素(镍、铜、钴、钡、锌、钼)的含量分别为1%和2%.锰的数量一般比铁要多,但主要的价值还在于回收次要金属.INC0公司认为,开采海洋结核的利润取决于从中回收镍的成本,它不应超出陆地上开采矿山的生产费用.尽管深海结核是未来的资源,大量开采将是公元2000年以后的事,但小规模开采海底堆积矿将在1985年开始.已发现一种结核,上部富钴、铅和铁,但贫锰、铜和  相似文献   

15.
合肥—徐州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工程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合 -徐高速公路K4 630~K112 2 70段沿线间有膨胀土 ,属弱膨胀潜势膨胀土 ,该段为微丘区 ,垅岗式地形 ,坡度平缓 ,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 (Q3)地层 ,部分为第三系 (R)泥灰岩、粘土岩的残积层及少量第四系全新统 (Q4 )地层 ,其岩性结构致密 ,呈坚硬硬塑状态 ,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 ,局部富集成薄层透镜体状。2 膨胀土特性及潜在危害2 1 膨胀土特性( 1)膨胀量、膨胀力均较小。试验表明 ,当上覆荷载压力由P =0增加至P =1 6kPa时 ,其膨胀量能减少 4 0 % ;当增加至P =2 5kPa时 ,其膨胀量减少 70 %~80 % ,因此该膨胀土因…  相似文献   

16.
刘寄良 《地质与勘探》1992,28(12):58-60
试验条件1.地层概况工作区主要岩石为碎裂状花岗岩,可钻性7~9级,研磨性强,裂隙发育。试验孔段微漏至中漏,试验孔号为ZK40—18和ZK31—5。设计深度800m,倾角78°,方位角304°30′。2.设备及工器具XY—5型钻机,BW250/50型水泵,  相似文献   

17.
1979—1985年,我们在南海进行海洋沉积调查时多次发现锰结核。结核有结核状、团粒状、生物状及结壳状等。主要分布于18°—21°31′N、115°—118°E的水深1500—4000m处,即外陆坡区及中央海盆区的北缘,呈不连续分布,其丰度变化较大。在宏观上,北部海区较南部海区分布广泛些,而海盆区又较陆坡区分布普遍。在区域分布上,不同的类型也有较睨显的差异。如:结核状主要分布于东沙群岛的东北部平缓的陆坡区;团粒状主要分布于中央海盆区;生物状则多分布于陆坡区及中、西沙群岛周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沿岸海域的铁锰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而勤  王琦 《地质论评》1985,31(5):404-410
自上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许多浅海区都陆续发现过铁锰结核,它们在形态、成分等方面与产出在大洋的锰结核有显著不同。搞清这种浅海结核的特征、分布及成因,有助于阐明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显然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在我国沿岸海域也相继找到了这类形成物。1981年我们在东海发现了铁质结核并作了研究,以后又有一些研究者报道了北部湾、南海的铁锰结核。本文即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沿岸海域铁锰结核的类型、分布规律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土壤铁锰结核的环带记录了土壤成土过程和环境条件。文章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探针分析测定了铁锰结核剖面上某些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研究表明:结核内部为不规则环带,Mn、Fe、Ca呈环带分布,大部分Ca赋存于铁锰结核的外层环带,Si、Al在剖面上呈匀态分布;结核剖面上Mn、Fe、Ca的含量呈波形曲线,根据它们的变幅,推测出该结核经历了10次以上的干湿交替过程,其中在结核生长初期经历了较弱的干湿交替环境,而在其生长后期处于相对较强的干湿交替环境;通过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核剖面上Ba、Ca、Co、Pb的富集与氧化锰矿物有关,而Ni、P的富集与氧化铁矿物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地表形态有溶痕、溶沟、溶槽、石芽、岩溶裂隙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通道等。岩溶裂隙多为粘土充填,在粘土层中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及孢粉等化石。在宜兴地区发现下列三处:1.位于宜兴县张渚镇北东方向约2.5公里的白石山南坡(图1)。洞穴为裂隙式,发育在三叠系薛家村组灰岩中。顶部地层剥失,该处海拔高度50米左右,洞深10米左右,长大于20米。洞穴顶部宽约1米,底部宽3—6米(未见底)。洞内为棕黄色带红色亚粘土,粉砂质粘土充填,产羊齿类化石碎片和孢粉:松属(Pinus)、枫杨属(Ptero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