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公众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是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公众参与的评估结果更切合区域实际并易于公众认可。从公众参与视角出发,依据大众性、科学性、简明性与动态性原则,设计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及调查问卷,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趋势与等级确定方法。以地方21世纪议程南阳试点为例,研究了公众参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方法,研制了可持续发展“晴雨表”。  相似文献   

2.
杨勤业 《地理学报》1999,(2):187-188
近年来,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成为讨论的热点和重点.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和论文.这方面最近又添加了一朵鲜艳的花朵,那就是由刘盛佳教授主编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上、中、下游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教授编著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6月出版.该书共33.5万字,分9章27节.第1章"绪论"与第2章"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全书的纲.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规划中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规划的作用,控制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认为:(1)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存在利益认识不一致;(2)强化区域规划宏观调控的政策功能是协调利益冲突,保证政府和私人的全社会参与和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3)在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由政府承担,私人资本很少参与的情况下,宜追求体现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免陷入空洞和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DPSIR模型与Theil系数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引入Theil系数对其进行空间解构,结果表明:1)河南省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且差异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及以下的城市数量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94.44%,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的达到了1/3;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鹤壁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2)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内和区际差异共同造成的,二者贡献率相当,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原城市群是区内和区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黄淮海地区的贡献率最低;3)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中,响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最大,是决定性因子;驱动力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最小;基于各地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组合情况,将其划分为压力约束型、驱动力引领型、压力支撑型、压力状态综合型及多因素共同驱动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 1个高级综合指标——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人口状况等 5个基本指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0个元素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由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所集成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模型,并依次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国内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为研究领域.根据生态旅游概念相对宽泛的特点,选择国内学者研究成果,通过多级、多准则筛选,获得样本文献,并验证其科学性.文献分析发现:案例研究较多,相关案例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表刊物以经济类最多,地理、旅游类较少;近5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始形成稳定方向.研究总结了四个领域: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总论、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国内研究文献认为生态旅游不仅对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尤其表现在生态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区域公平发展的作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没有文献涉及,相关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应加强生态旅游等数据统计与监测,丰富研究视角;区域合作研究较少,地理、旅游相关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微观单元较少涉及,应加大微观个体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1990-2006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6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稳步上升.资源生态、经济、人口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公平性较差.据此,本研究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评判的指标体系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评判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由35个指标构成的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其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从1995~2004年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子系统呈现比较波动的趋势.2000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发展趋势也渐好,说明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涉及到每个人观念的转变,教育在当中即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借用联合国发布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布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各科目共31份文本课程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内容维度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澳门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纳入程度和特点.结果显示,课程总体覆盖各可持续发展目标议题,内容比例偏重个人及社会发展;各议题内容学段分布大致呈同心圆组织形态;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议题的学习集中于若干科目,小学学段以品德与公民为主、常识为辅,中学学段则以地理为主、品德与公民为辅,自然科学及历史科目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测度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武汉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基于"两型社会"理念,应用改进型熵值法对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趋势逐年提高,其中咸宁、仙桃和潜江市在研究时段内出现波动;2007年在确立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都有了明显提高,武汉市在城市圈内首位度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圈内部各个城市正经历着由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到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再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OECD成员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和HDI指数最高的国家,探究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OECD成员国为研究对象,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变异系数、基尼系数、Pearson相关等方法,探析OECD成员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OECD成员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平均综合评价值由2.093增加到2.628,主要源于经济效率和社会发展的提升。(2)空间上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水平北欧>西欧、中欧、东亚、北美、大洋洲>西亚、东欧>拉丁美洲的格局,基尼系数由0.089降低为0.065,区域差异不断缩小。(3)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在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值区主导要素逐步由单要素主导转变为多要素共同主导,而在可持续发展水平低值区由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主导逐步转为经济效率主导。  相似文献   

13.
绿地资源的供需平衡是环境公平测度的重要维度.基于不同交通方式分析绿地服务的供给水平,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探讨社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结合两步移动搜索法、区位熵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探究供需匹配的空间耦合关系,并分析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绿地资源分配差异.结果表明:1)绿地综合服务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的时空影响,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和由内向外递减的圈层结构.2)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社区主要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腹地,并沿水系向城市边缘蔓延;绿地服务滞后型社区比重较大,城市绿地综合服务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匹配度不足.3)绿地资源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绿地资源,负担人口的绿地资源享有程度不足,绿地生态服务的格局亟待优化.研究结果可为绿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SDG11的推进与落实.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朱连奇 《地理学报》2000,55(5):253-253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1 000万吨(1951年)、2 000万吨(1976年)和3 000万吨(1989年)三个台阶的基础上,1996年达到3 839.9万吨,48年平均年递增3.5%.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平均每年调出100万吨.尽管如此,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比如,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教授组织省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继<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之后,李润田教授的又一力著<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由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将生态足迹划分为本底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了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由饮食、住宿、交通、游乐、购物和废物6个子模块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差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区域生态效率指数为指标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进行了西部典型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州2005年资源消耗以本地居民消耗为主,游客对生态足迹贡献率较小,旅游生态足迹约为89 660 hm2,仅为本底生态足迹的1/15,且以交通子模块贡献率最大;2 362.97美元/hm2的旅游生态效率指数远高于457.58美元/hm2的非旅游生态效率指数,亦高于1 106美元/hm2的全球生态效率指数;生态承载力供给盈余约为859 859 hm2,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61,全州处于"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论述我国西部开发思路 :由原料基地转向富民兴区 ;由国家推动型外源开发转向自身成长型内源开发 ;由资源依托型开发转向市场导向型开发 ;由培育地区比较优势转向地区竞争优势 ;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发展。西部产业发展应发挥特色农业、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和现有的电子、生物、航空航天产业优势。空间布局应以中小规模的据点式开发为主 ,积极发展小城镇 ,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相似文献   

19.
<正> 1.林业新科技革命; 2.林业可持续发展(现有林保护、生态林业等); 3.林业产业化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0676上升到2004年的0.1374,说明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是可持续的.(2)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速率差异十分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和发展潜力呈正向发展,并且区域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区域均衡度和开放度2个指标改善不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区域发展协调度和调控度2个指标呈负向发展.为了推动陕西省全面发展,针对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