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2.
3.
用变维分形确定海岸线长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变维分形来确定海岸线的长度。根据r-0时D-1的条件,及不同r值时的测定结果,确定了海南岛北部一般海岸线是有限长的,而非无限长的。本文还引入长度比尺来确定海岩线的复杂程度,R值越大的海岸线越复杂。 相似文献
4.
分形理论对于海岸线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分形插值方法作为处理此类问题的全新手段,可以根据少量数据刻划景物特征,产生预期的景物图像。扼要介绍了分形插值函数,据此可得到景物曲线的分形模拟图像、分维和长度。在此基础上,结合Visual Basic环境和国产全组件式GIS软件SuperMap Objects组件开发平台,开发相应的分形插值计算系统,然后以天津市海岸线为实例,实现海岸线的分形模拟图像,计算出海岸线分维,并归算得到海岸线的实际分形长度。结果表明,应用分形插值系统可以一举获得海岸线的分形模拟图像、分维和长度。 相似文献
5.
海岸线分维数计算方法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岸线是分形领域最传统的研究课题,但是在目前的海岸线研究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且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海岸线分维数不同计算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不同计算方法计算所得的分维数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在概述海岸线分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使用量规法、网格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数结果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文中利用量规法计算所得的海岸线分维数结果大于使用网格法计算所得的海岸线分维数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岸线分维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分形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海岸线分维及其性质。得出了基本结论:(1)中国海岸线的分形结构客观存在,在1:2500000地图上标定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的分形关系式为lgL=-3.9929-O.1597lgr(式中,L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r为测量标度);(2)使用量规法与网格法计算出中国大陆海岸线分维分别为1.1597和1.0707,台湾岛海岸线分维分别为1.0381和1.0025,等等;(3)进行海岸线分维横纵向比较,应遵循相同的分维计算方法。对于同一条海岸线而言,用量规法所得分维大干用网格法所得分维,且用量规法所得分维相对较大,则根据网格法所得分维亦相对较大;(4)在中国海岸线量规法与网格法分维计算结果之间可以建立关系式Dd=2.5932Db-1.5363(式中,Db为根据网格法计算所得分维;Dd为根据量规法计算所得分维);(5)随着从渤海到南海(由北至南)的空间变化,中国各大海域海岸线分维显现出一个由北至南逐渐变大的趋势,而海岸带物质组成、生物、气候等因素的南北变化或差异是导致中国海岸线分维南北空间变化的内在原因;(6)整个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维并不等于其组成部分分维的算术平均值;(7)台湾岛海岸线受到了断层系的强烈影响,这可能是台湾岛(东部)海岸线分维较小的内在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7.
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国内外分形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的分形机理问题,指出;江苏海岸的形成受到了构造和河流泥沙淤积的双重作用,而海岸线的走向则受到了构造,河流淤积,滩面物质组成与沿海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另外,江苏海岸线分维的变化与海岸的淤积和侵蚀有着必然的联系;再者,江苏海岸物质组成具有分形性质,这是江苏海岸线具有分形性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海岸线是分形领域最传统的研究课题 ,但是在目前的海岸线研究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且根本性的问题 ,那就是海岸线分维数不同计算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计算方法计算所得的分维数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在概述海岸线分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 :使用量规法、网格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数结果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 ,文中利用量规法计算所得的海岸线分维数结果大于使用网格法计算所得的海岸线分维数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海岸线分维的地质意义浅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自曼德布罗特1967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一著名论文以来,分形几何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分形几何做为一个新学科或新理论,对其自身及其应用等问题也不乏争论。本文在对渤海西北岸线分形几何特征的研究过程中,不仅用分形几何理论描述了岸线的自然特征,更重要的是着重探讨了岸线分维数所隐含的物理及地质意义,其一是岸线分维与侵蚀及淤积的关系;其二为岸线分维与控岸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河道、海岸线演变对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1998、2009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将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与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思维相结合,以距今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从景观结构和景观演替两个方面探究黄河三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今不同时间的河道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今时间越长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且耕地是亚三角洲研究区中的第一优势景观类型。在1855—1889亚三角洲研究区内,除耕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都较小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1929—1934亚三角洲研究区内,盐田、养殖池占总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6年增加了近40%,涨幅明显;在1964—1976亚三角洲研究区内,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趋于平均;在2017至今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和光滩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达到24%左右。(2)距今不同时间的海岸线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1855滨海湿地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比例为60%左右,而海域占总面积比例接近于0,极差较大;在1934和1974滨海湿地研究区内,光滩、柽柳、碱蓬群落、芦苇、白茅群落占总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几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和盐田、养殖池则呈逐渐上升趋势;2009滨海湿地研究区,河流、人工水域占总面积比例在2009年和2016年均达到32%以上。(3)根据景观类型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演替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时期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研究区景观演替分为如下几类:亚三角洲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河道主导型、行水河道主导型、滨海湿地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海岸主导型、新海岸主导型。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DSAS和FA的1959—2002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和岸线分形分析(FA),以不同年份测量的9期历史地图为数据源,对1959—2002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度、形态及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59—1984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度减小,岸线平面轮廓形态变得平滑、简单;从1984—2002年三角洲海岸线长度增加,岸线平面轮廓形态变得曲折、复杂。与此同时,整个三角洲海岸中前进、后退及进退平衡岸线的比例构成变化也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从总体上看,前进岸线所占比例变化呈不断减小趋势,但1980—1984年、1996—2000年曾有两次短暂的突然增大。从岸线变化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看,三角洲海岸线进退变化于1968—1974年、1992—1996年两度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根据初步分析,1959—2002年黄河三角洲岸线演变是在黄河入海泥沙总体减少的背景下发生的,受到河口地貌变迁、海岸沉积动力系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
揭示了模格的一个重要性质。推广了《群论》(Thetheoryofgroups,M.Hall)中模格维数定理。并对“近世代数”(吴品三)、“抽象代数”(徐诚浩)中有关模格维数几个定理证明的遗漏,作了某些补证。 相似文献
16.
潮沟是潮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潮沟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潮滩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发育演变的规律性。利用2005年5月7日获取的SPOT5遥感全色波段数据,通过选取合适的种子点以及灰阶阈值,采用区域生长法进行了长江口九段沙潮沟信息的提取,并且将区域生长法提取出的潮沟信息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为九段沙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