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地壳应力数据库和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给出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轴走向在青藏高原西部为近南北向,在华北为北东东向。在中国中部地区,最大主应力轴走向呈放射状,即北部最大主应力轴走向为北北东向,南部最大主应力轴走向为北北西向。本研究给出了几乎整个中国的构造应力场的具体参数,为地震预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力场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用矩张量反演的方法,通过对1982年10月19日河北卢龙MS6.1地震的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求解,认为卢龙盆地的主压应力轴方位角为N74deg;E,近东西向;而盆地的北边变为N43deg;E;在盆地中心有些部位主压应力轴转为北西方向,与盆地周边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几乎垂直. 这说明在卢龙地震中构造的不同部位地壳应力方位很不一致,反映出卢龙地区构造活动的复杂性. 一方面,由于卢龙位处中国大陆东部,受到来自东部的日本海盆地在太平洋板块驱动力作用下的挤压;另一方面,卢龙又夹持在燕山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因而受块体边界的限制也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李艳永  王成虎  朱皓清  乌尼尔 《地震》2020,40(2):117-129
本文利用新疆测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数据, 采用CAP方法反演北天山地区2010—2018年MS≥3.0地震震源机制解, 进一步结合早期研究区的震源机制数据反演了应力场。 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震破裂类型以逆断型和走滑型为主, 其次为正断型, 过渡型最少; P轴方位大体与北天山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走向垂直, 研究区以中部和西部近NS向以及东部近NNE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为主; 分区反演应力场显示研究区北部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由西到东呈NNW—NS—NNE渐变过程, 研究区南部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自西向东先呈NS—NNE变化, 再呈NNW—NS—NNE渐变; 研究区R值普遍较大, R值较小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东部, 说明研究区东部和西部部分R值较小的地区向东西方向的扩展分量较小, 主要表现为物质的隆升分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赣北地区2008年1月—2019年7月545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地震在九江、宜春和新余等地区分布更为集中。结合地震精定位结果,利用格点尝试法分区计算赣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九江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近南北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细化分析。宜春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应力类型为逆断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震源机制解的大量结果,我们已经对东南沿海及邻近一些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具有扇形分布的特征。具体地说,从台湾省(东经120°左右)沿纬度线往西,直至缅甸境内(东经95°左右),主压应力轴的取向明显表现出从东到西逐渐地由近东西向变化为南东向、南北向及至缅甸西部的南西向,有如一把褶扇张开成钝角的形状,称之为“扇形分布”。我们进一步认为,这种富于地区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于燕山旋回中早期主压应力轴是北西——南东和北西西——南东东向的。燕山晚期以来,主压应力轴基本上是北东——南西和北东东——南西西乃至近东西向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1966mdash;1976期间,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地震P波初动方向资料,求出平均节面解,据此推断松潘mdash;平武7.2级地震前,孕震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但由松潘台资料所得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向,在震前显示出近90deg;的转动。 由余震资料所得释放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亦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8.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9.
伽师震源区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其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1997~2004年伽师震源区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在小尺度的伽师震源区内,震源机制解的P轴、T轴和N轴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本文进一步把伽师震源区分为东区和西区,分别反演了东区与西区的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东区的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走向为321°,基本水平.最大主张应力走向68°,倾角40°.截至2004年7月,伽师震源区西部的应力场一直较为稳定,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12°,最大主张应力方向282°,二者都基本水平,中等主应力轴基本直立.自西向东,伽师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逆时针旋转了49°,并且西区张应力的水平作用较为显著,东区压应力的水平作用显著.应力场的这种非均匀变化特征与GPS观测得到的地壳运动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界附近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震源区深部结构的陡变以及位于震源区东部边界规模较大的NW走向的普昌断裂和色力布亚隐伏断裂可能对产生这种横向非均匀的局部应力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水压致裂结果讨论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讨论了华北地区的应力场,认为本区深部水平应力东高西低。平原区各测点的水平主应力值是深度的线性函数,鄂尔多斯隆起区的水平主应力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平原区500米深度以内至今仍表现为引张性质。 京津唐渤地区,深部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30米深度以内,应力方向比较分散,30米以下,随深度增加,主应力方向有旋转趋势。 应力改变触发地震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减小,或两个水平主应力同时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