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青海区域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域184个M_L≥2.5地震及2016年门源地震序列150个M_L≥2.0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视应力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随震级增大而升高;门源6.4级地震前中小震视应力存在起伏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增强;门源M_L 5.0强余震前小震视应力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天津遥测地震台网M_D震级测定方法和测定精度,根据1987—1989年震级测定资料统计分析了本台网M_D相对于北京台网、河北台网和分析预报中心全国地震月报目录M_L震级的偏差,同时对本台网M_D和M_L测定震级偏差进行了比较,并对结果作了初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云南、四川5995次地震资料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震序列的判别方法。以某点为园心,50公里为半径,在10天内所发生的M_L≤4.8的地震归为同一序列。在所有1192次地震序列中,序列发生后在250天时间200公里范围内有M_S≥4.8级地震发生的共计481个序列。对比481个序列按其序列中地震的震级差M_1-F_1或M_1-A_1进行统计,发现当序列内震级差大于等于1.0时,其后中强震发生的概率极高,约为0.82。由此我们选取震级差大于等于1.0的序列为短期前震标志,从而建立一种人机结合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2012年9月至2015年4月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边界线附近邻省共享数据台站记录的108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求得覆盖福建省较广的地壳平均地震波非弹性衰减,再用Moya方法求得9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福建仙游M_L5.0震群序列M_L≥2.0的45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定标参数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地震矩M_0随震级M_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 M_O=1.06×M_L+9.9;震源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式为:r=112.7×M_L-152.8;拐角频率总体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变小,线性关系为:f=-3.2×M_L+17.7;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总体变大,关系式为:Δσ=1.52×M_L-3.28。  相似文献   

5.
2017年四川省九寨沟县M 7.0级地震发生后,截止到8月24日共16天内时间内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5994个九寨沟地震余震事件,为完备该地震的余震目录,本文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本次地震进行了遗漏地震检测研究,选取震中附近台站记录波形为计算数据,重新检测主震后16天时间内的遗漏地震事件,共得到台网目录外地震目录1053个,与台网给出目录相比增加了0.18倍.为比较本次地震检测前后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以及活动性b值,利用包络差峰值振幅对检测地震的震级进行了估算,根据检测后的余震目录得到九寨沟地震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 0.9,地震活动性b值为0.80左右,较原目录的M_L 1.2和0.85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6.
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_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_L震级的量规函数。通过对各台站计算的M_L震级残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广东地震台网44个台站的台站校正。对台站校正的Z检验结果表明,44个台站中有38个台站的台站校正明显不为0。新量规函数以及台站校正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广东地震台网测定M_L震级的精度,使M_L震级测定的离散程度降低约30%。  相似文献   

7.
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7~2018年广西及邻区2.0≤M_L≤5.0地震事件,计算得到594个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应力降值,分析研究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应力降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Δσ的分布大致分为2种情况:①M_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Δσ呈增大的趋势;②M_L4.0级地震,lgΔ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本区M_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0.84 MPa,M_L3.0~3.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3.99 MPa,M_L4.0~4.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8.62 MPa。凌云凤山震群和平果震群的应力降较低,2016年7月31日苍梧5.4级地震前2年,广西多次发生高应力降地震。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及粤桂交界地区是广西及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1992年4月份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17次,其中2.0—2.9级地震16次。震级最大的是4月24日渤海 M_L3.0地震。地震活跃地区主要集中在唐山、大同两个老震区。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1992年10月共发生 M_L≥2.0地震14次,无3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10月11日河北陡河南 M_L≥2.8地震。本月小地震活动频数较前两个月略有增加,但能量释放仍属偏低。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地震仪器的性能(Ⅴ)和本区近十几年来的地震资料,对鲁中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讨论。其结果为:1970年—1975年鲁中南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9;1976年—1986年该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6.另外根据古登堡经验公式:LgN=a—bM对发生在本区的M_L≥1.5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M_L≥1.5地震的累积频次的估计值。得出1970年—1975年地震的漏记率为26.1%,1976年—1988年地震的漏记率为3.6%。  相似文献   

11.
慢激波的演化受其上游介质性质的制约,在等离子体热压与磁压之比β值和离子、电子温度比Ti/Te大于1的介质中不利于慢波变陡形成慢激波。由飞船HeliosA,B探测资料看出,在日心距0.3-1.0AU区间只有慢速太阳风流中存在有利于慢激波形成的条件。但理论计算和飞船观测指出,在快激波下游流场中β值和Ti/Te都增大,因而在上述区间不论何种流速的太阳风中当有快激波经过后其下游流场内很难形成慢激波。  相似文献   

12.
地球弓激波及其与行星际激波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场和日地连线构成的基准面对称,各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基准面上.磁压比在垂直激波线一侧较大,而气压比在平行激波点一侧较大,导致总压比相对日地连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2)随着行星际磁场与日地连线夹角的增大,弓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有所减小,且位置朝远离日下点方向偏移;但气压比和总压比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影响.(3)行星际激波透过弓激波之后,切向磁场比更接近于1,但总磁场跳变幅度增大.(4)透过弓激波之后,行星际准垂直激波的总磁场比更接近于1,准平行激波的总磁场比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昔阳、武乡台记录的300余个地震进行统计分析,求出符合该2个台的新起算函数值。经过验算,单台测定震级与山西省地震局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缩小,对提高这2个台震级的精度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烈度模糊标定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经宇  樊大荣 《地震研究》1991,14(4):327-338
本文根据文献[1]提供的地震烈度衰减资料,研究了我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所具有的模糊性。为与新颁布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中对地震环境的要求相适应,文中提出地震烈度、近震和远震的模糊性标定方法,同时探讨了烈度、近震和远震模糊标定结果的工程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斜入射波矢与背景磁场和激波法线共面时,一维小幅度Alfvèn波干扰下,慢激波的稳定性问题;论证了Alfvèn波在慢激波上的射线反射和折射规律;并就日冕慢激波情形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除非上游法向流速接近上游法向Alfvèn波波速,在上述斜入射的Alfvèn波干扰下,慢激波总是稳定的。日冕慢激波是这种稳定性的一个例子;日冕慢激波的存在,能使起源于日冕向行星际空间传播(不管它起源于日冕慢激波之内或外)的Alfvèn波的法向能流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用改进的M8算法研究了1979年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8次中强震有7次发生在被判定为概率增长时间内,TIP警戒占研究总时空域的40.7%,R评分为0.468。获得了较好的中强震中期预测内符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大华北地区中强震中期预报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上游参数空间的激波连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各类激波特别是中间激波的特性与上游阿尔文数、激波角和气压-磁压比的关系,阐明各类激波在上游参数空间的连接方式.主要结论是:当上游阿尔文波速大于声速时,慢激波和快激波可通过三种基本方式相互连接;当上游阿尔文波速小于声速时,激波连接只限于慢激波和中间激波之间.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混合激波的结构和演化规津.  相似文献   

18.
上游参数空间的激波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Rankine-Hugoniot关系出发,采用阿尔文数A1、激波角θ1和气压-磁压比β1作为上游参数,导出了参数空间中激波区边界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各类激波在参数空间的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指出只有当上游背景阿尔文波速超过声速时,才有可能通过中间激波实现快、慢激波之间的空间连接和时间演化.  相似文献   

19.
When a highly viscous bubbly magma is sufficiently decompressed, layer-by-layer fracturing propagates through the magma at a certain speed (fragmentation speed). On the basis of a recent shock tube theory by Koyaguchi and Mitani [Koyaguchi, T., Mitani, N. K., 2005.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fragmentation of viscous bubbly magmas in shock tub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B10), B10202. doi:10.1029/2004JB003513.], gas overpressures at the fragmentation surface are estimat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on fragmentation speed in shock tube experiments for natural volcanic rocks with various poro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as overpressure at the fragmentation surface increases as initial sampl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sample porosity decreases. We propose a new fragmentation criterion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s overpressure at the fragmentation surface, the initial pressure and the porosity. Our criterion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total fragmentation of highly viscous bubbly magmas occurs when the tensile stress at the midpoint between bubbles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 We obtain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ou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when we assume that the critical valu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root of bubble wall thickness. This fragmentation criterion suggests that long micro-cracks or equivalent flaws (e.g., irregular-shaped bubbles) that reach the midpoints between bubbles are a dominant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bulk strength of the bubbly magma.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立新 《地震》2011,31(1):41-51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 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 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 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 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