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依据吉林九台的野外地质勘察资料,通过分析营城组二段内部建筑结构、岩性、岩相等地质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营城组二段砾岩进行精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和层序划分对比。野外砾岩露头精细解剖揭示以辫状水道沉积最为发育,厚层砾岩由多期辫状水道垂向切叠而成,可划分为三级基准面旋回层序(1个长期、3个中期、8个短期)。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内已发现的超大型油页岩矿床位于吉黑地槽褶皱系松辽中断陷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内。研究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属于陆源碎屑岩沉积。经钻井岩心观察和采用“费舍尔”方法对含油率测试分析表明,油页岩层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青山口组和晚白垩世嫩江组。含油页岩层系整体为一套厚层的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组合。井间油页岩层对比和油页岩平面展布特征显示,该区油页岩呈层状、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矿层稳定、连续性好。研究证实矿石含油率与有机质组分及总有机碳关系密切,矿石灰分大,属低品质油页岩矿石。通过对油页岩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属于腐泥型页岩-油页岩。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已在多个砂岩层中见有铀矿体。但是,目前研究地段多为南部的姚家组及北部的四方台组,对于东南部的泉头组研究较少。文章通过资料收集、样品分析、数据整理等方法,对松辽盆地东南部泉头组的铀成矿条件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今后的找矿方向。结果表明,泉头组在铀源、构造条件、沉积相、含砂率、氧化带、水文地质等砂岩型铀成矿要素方面与盆地南部姚家组有较好的相似性;根据地浸砂岩型铀成矿远景预测准则,最终优选出Ⅱ级远景区1片、Ⅲ级远景区1片,且认为JBT-GYS地段、YDCZ地段是铀矿找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4.
俞昊  林春明  周健  张霞  徐深谋 《沉积学报》2012,30(2):240-250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早白垩世登娄库—泉头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不高,为超低孔超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登娄库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Y81井区。以YB4—Y8102—Y8101井一线为界,西部孔渗值较高、物性较好,东部孔渗值较低、物性变差。泉头组储层孔渗值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减,其中渗透率值递减速率较快。研究区目的层段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溶蚀、交代以及次生加大五种作用;成岩演化处于晚成岩A期和B期,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其中压实、胶结、交代和次生加大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是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则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研究区砂岩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营城组火山岩系含有丰富的珍珠岩,为松辽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位。在松辽盆地边缘东南隆起九台地区出露有比较新鲜的珍珠岩,内部斑晶保存完好,裂隙发育;斑晶矿物主要有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还有镁铁质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对含斑晶珍珠岩和剔除斑晶后的珍珠岩玻璃质分别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斑晶矿物进行单矿物电子探针成分研究。其结果表明:该珍珠岩属于酸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与上部地壳相似;斑晶矿物单斜辉石为斜紫苏辉石和次透辉石,斜方辉石为紫苏辉石,均显示变质成因,属于捕虏晶;与珍珠岩相邻层位玄武岩的斑晶斜长石为拉长石,单斜辉石为铁次透辉石,属于岩浆成因。这些特征表明,珍珠岩原岩可能来自于上部地壳,其辉石等捕虏晶为岩浆上侵运移过程与围岩发生混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宫文杰  张振强 《地球学报》2010,31(6):813-818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 泉头组半干旱的亚热带古气候对成矿有利。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形成厚大砂体的条件。砂体较为发育, 单层砂体厚度可达42 m。虽砂体中有机质含量较低, 但泉头组下部含煤层中的烃类可通过断裂构造及不整合面上升进入砂体, 弥补还原剂的不足。工业铀矿孔的发现反映出泉头组有铀的大规模富集。总之, 泉头组是松辽盆地南部一个重要的找矿目的层, 找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营城组柱状节理流纹岩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白垩统营城组出露柱状节理流纹岩。柱状节理属于原生构造节理,岩相为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亚相-侵出相,柱体排列方式为近水平式、倾斜式、近直立式,截面为不规则的四方柱、五方柱、六方柱,柱体规模属于中小型,流纹岩中常发育隐爆角砾结构。通过对柱状节理流纹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流纹岩柱体直径与其对应的显微组构斑晶大小成正比例相关。柱状节理的成因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由于受到种种内外因素制约,形成的柱状节理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8.
对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嫩江组剖面进行厘米级刻画,分析其为一套深湖相与滨浅湖交互相沉积。在滨浅湖交互相沉积段,水体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大。根据颜色、岩性将嫩江组一段地层划分为34个米级旋回,Fischer图解分析将米级旋回归并为11个五级旋回和2个四级旋回。剖面中发育的介形虫灰岩、白云岩结核和火山灰层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连续取心中都有响应;剖面和井的Fischer图解对比发现,第15个旋回开始到第25个旋回结束,松辽盆地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且可能伴随着盆地东缘的抬升运动。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中生代盆地为断坳叠置式结构,坳陷层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由于受嫩江末期构造运动影响。东南隆起区整体抬升。广遭剥蚀,坳陷层残留厚度在盆地各部位差异很大,生烃能力有限,难以成藏,断陷层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各断陷之间长期被基底古隆起分割,彼此相对独立,但它们又是在统一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断陷层又具相似性,油气能否成藏主要受各断陷盆地资源量及生烃强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孢粉组合及其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裘松余 《吉林地质》1992,11(3):12-2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十分发育,含丰富的孢粉化石,所建立的4个孢粉组合,为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生物地层学依据。火石岭组相当于晚侏罗世,沙河子组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至戈特里夫期,营城组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十屋组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界线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白垩纪发育有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表现为三大生物群有序演化与更替。白垩纪中期是松花江生物群发育期,松花江生物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泉头组被子植物化石Trapaangulata、Platanus septentrionalis和孢粉化石Crenwellia、Xinjiangpollis、Quantonenpollenites、Lythraites和Gothanipollis显示其时代已进入晚白垩世。火山岩锆石SHRI MP法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营城组的年龄为(115.1±1.2)~(111.1±0.9)Ma,说明营城组已属晚Aptian期至早Albian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登娄库组-姚家组以稳定的正极性为主,仅在登娄库组上部和姚家组下部分别出现一次短暂的反极性事件。青山口阶下部具一套广泛分布富含有机碳的黑色页岩、油页岩沉积,其干酪根碳同位素表现为明显的正向偏移特征,为古湖泊缺氧事件的产物。结合生物、同位素年代、磁性地层研究的结果,认为青山口阶底部缺氧事件层对应于白垩纪古海洋Cenomanian-Turonian期界线缺氧事件,由此,给出的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划分在泉头组和登娄库组之间。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 m、平均厚度3~8 m的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中部的岩心样品进行了青山口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通过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提出了青山口阶的顶底标志。在青山口组底部同位素值最低,为- 32 .2‰,与介形虫Cypridea elliptica的消失界面吻合。同位素值随后迅速上升,形成底界之上的第一个峰值,为- 2 8.1‰。随后的4个峰值自下而上分别是- 2 8‰、- 2 7.8‰、- 2 7.3‰和- 2 6 .6‰,相间的低峰值一般处于- 30‰~- 2 9‰左右。最为重要的是,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在青山口组顶部出现一个明显的异常,由- 2 9.5‰急剧升为- 2 3.1‰,随后又迅速降为- 30 .12‰,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向峰值。这一正向偏移的位置与介形类Cypridea panda和Triangulicyprisfusiformis的消失界面基本吻合,并与全球Cenom anian- Turonian界线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据此,将这一稳定同位素正向偏移确定为青山口阶顶界的化学标志。通过这一标志可以将青山口阶的顶界与海相Cenom anian阶顶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地层标志是陆相与海相地层的对比的渠道。青山口阶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具有全球一致的意义,与我国西藏南部海相地层,乃至全球重要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阶稳定同位素界线均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菏泽凸起地热田岩溶地热水水化学水平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A-A'和B-B'两条路径,采用Piper三线图解、Schoeller图解、Na-K-Mg平衡图解、饱和指数计算评价等方法,研究山东菏泽凸起地热田地热水沿路径上的循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沿A-A'、B-B'剖面岩溶冷水→岩溶热水,水化学类型由SO4?HCO3-Ca?Mg?Na或SO4?HCO...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断陷期白垩纪营城组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结合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及地层序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松辽盆地断陷期营城组的时代归属。营城组孢粉组合多繁盛于白垩纪早—中期的Hauterivian期—Albian期;营城组同位素年龄分布表现出两个峰值135 ~ 120Ma和115 ~ 110Ma,结合采样层位及地层序列特征认为135~130Ma代表营城组下段中基性火山岩的年龄,130 ~ 120Ma代表营城组一段酸性火山岩的年龄,115~110Ma代表营城组三段基性火山岩及顶部酸性火山岩的年龄;古地磁研究表明在Hauterivian期底界偏上的135Ma发生过磁性的倒转以及松辽盆地的快速北移。这些特征表明营城组的时代为Hauterivian期—Albian早期,同位素年龄为135 ~ 110Ma。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朝84-6井区在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位于盆地西南通榆-保康水系和南部长春-怀德水系的交汇处,交汇水系内沉积物来源、古水流走向等仍属未知。通过对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区域砂体厚度预测结果的综合研究,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ZTR指数变化特征和地层砂体展布规律,发现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具明显物源分带性,将其划分为保康物源体系主控I区、怀德物源体系主控Ⅲ区和双物源体系混合控制Ⅱ区。结合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各分区的碎屑岩组分、砂岩厚度、岩石粒度和泥岩颜色等沉积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验证了物源体系主控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Micropores of shale are significant to the gas content 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hale, which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research of marine shale gas; while,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lacustrine shales. This study collected 42 samples from three well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se samples by the focused ion bea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IB–SEM)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analysis techniques. Four types of micropor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mples, i.e., intergranular pore, intracellular pore, organic matter pore and microfracture. The pore structure 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open slit pores and “ink type” pores which are mainly 1.5–5 nm in diameter with mesopores as the main pores. The mesopores account for 74.01% of the pore volume and 54.68% of the pore surface area. Compared with the lacustrine shales from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and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intergranular clay mineral interlayer por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for shale gas storage in the study area, followed by intraparticle pores,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Maturity and micropore are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hale gas content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