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前言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一个抽水试验钻孔往往不只是揭穿和试验一个含水层,而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揭穿和试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水层。为了对这些含水层的含水性进行分别了解,通常是按照试验含水层的顺序,将含水层挨次用套管隔离起来。这样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当钻孔深度很大,穿过的含水层层数很多时,在施工技术上更显得特别困难,有时简直无法施工。此外,在含水层呈层状结构时(即一个含水层系由数个透水性不同的岩层所组成时),或数个含水层彼此之间有极活跃的水力联系时,想用套管隔离的办法来达到分层了解透水性的目的,也是很困难的。再如  相似文献   

2.
淮北煤田新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水量是造成矿坑充水的主要水源之一,需了解其水文地质特性和可能危害。研究确认该含水层在本区的大部地区呈现富水性、透水性偏差,采用疏降措施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所指的层状含水层是由几层透水性不同的岩层所组成的非均质含水层,而任何两个岩层的交界面都是水平的。计算在层状含水层中完整潜水井涌水量是水文地质计算中常遇到的问题。例如计算在层状含水层中作供水用的完整潜水井涌水量。又例如当用钻孔进行设在层状岩层上的建筑场地疏干时,为了决定所需钻孔数目和其分布位置必须事先精确地计算每  相似文献   

4.
深厚强透水含水层超大基坑降水群井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减压降水的幅度与群井效应密切相关。某超大面积基坑,含水层组厚40m,中下部透水性强,采用非完整井降水。对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建立了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对均匀布置群井、不均匀布置群井、分块开挖降水、不同的井结构、布设回灌井等工况,进行了渗流场模拟。研究表明,强透水性含水层超大面积基坑降水的群井效应极为明显;井位角密中疏布置,可实现降深调平,避免降深不足和超降;基坑分块降水,可减少坑外降深;短滤管井结构可减少基坑总涌水量和坑外降深;强透水性含水层可灌性强,回灌对减少坑外水位下降有较明显的效果。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地下水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不同含水层或同一含水层的不同深度岩石的透水性、富水性,必须采取适当有效的办法进行止水。止水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抽水试验成果的准确性。根据我们过去通用的止水方法,多用白泥(粘土)、水泥配合套管进行,同时必须在适当的钻孔结构中进行。因此,为了保证止水质量,适当的异径结构是个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含水层,特别是作为大型供排水对象的含水层,主要是由第四系松散上层和易溶岩层所构成.第四系上层由于其沉积环境的变化,往往呈层状结构.易溶岩层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其透水性也常常随深度而变化,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层状含水层”加以近似处理.适当地划分层次,是可以刻划出渗透性在垂直方向上渐变的性质.由此看来,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动,是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课题.地下水不稳定井流的普遍意义,目前已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以往那种在含水层中随意地取个“影响半径”,令“影响半径”处的水头保持不变,然后建立起稳定的井流方程,这  相似文献   

7.
在地质勘探鑽孔中,認真地了解矿区的水文地質条件,相对地比較岩层沿深度和不同层位的透水性,确定主要含水层、靜止水位和可能涌水量,是佈置專門水文地質鑽孔和确定水文地質試驗工作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对于一个大规模取水工程,不管是直线状,环状,或是面状布置的井群,进行水文地质计算时,通常认为该取水系统的影响如同单个大井一样。但实际上由于受取水系统布置的形式和含水层均一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会感到所取得的水位数据不够理想,比如地下水的降深值,在石灰岩地区,非均质含水层的透水性不均匀往往造成井群布置无一定的网度。  相似文献   

9.
忻州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地表岩性、地形地貌、含水层埋藏条件等因素的控制,也决定地下水透水性和富水性的强弱。对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系统的边界类型,其水文地质特征不仅与地形、地貌、地表岩性密不可分,同时也受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长安垃圾填埋场地质特征及其防渗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形地貌,地层格架,岩相展布,地质构造等方面,阐述成都市长安垃圾填埋场的地质特征。结合室内和野外现场试验,详细分析填埋场区的包气带,含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厚度,透水性等水文地质条件,指出被透水性差的蓬莱镇组中段地层所围限的三面环山,中间沟谷的地质环境,能够有效地阻滞垃圾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在以煤田为单元的基础上,经过汇集资料分析犤1犦、犤2犦、①,提出了东北煤田岩层含水透水性基本特征:①东北普遍存在随深度增加其含水与透水性减弱的规律;②不同岩性尤其是岩石的密度将构成不同的含水类型;③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使岩溶水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④西部巨厚褐煤层裂隙含水层显示其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⑤补给条件是矿井涌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⑥断层、侵入体、强含水带中的不均质性使其含水与透水性趋于复杂。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总体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使工作具备目的性而获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2.
抽水试验中的几个问题一、抽水时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正确地确定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是决定抽水试验能否正确测定岩石透水性的主要环节.我们过去在工作中,常常错误的确定了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如在揭露含水层全厚度的钻孔中抽水,但所下过滤器的长度却不等于含水层的全厚度;在不完整井中抽水,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也没有按照"K"值的计算图式确定,致使抽水试验结果,选择不到恰当的计算"K"值的图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地层岩性,重点研究济南市市区内千佛山断裂与文化桥断裂的导水、透水性以及地垒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研究表明,地垒南边界处,文化桥断裂为上部阻水,深部透水断裂,千佛山断裂具有透水性,但经十路以南区段为不透水断裂。地垒南边界的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和HCO_3·SO_4·Cl-Na·Ca型。饱和指数与矿化度数据显示地垒处主要岩溶水含水层位于地下70~100 m范围的寒武系三山子组,与寒武系炒米店组深部岩溶水含水层分属两个独立的含水层系统,垂向上水力联系不连续,主要的水力交换多在断裂处进行。地铁M3线施工时,采用不降水的盾构施工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后,对泉水环境基本无影响,适宜轨道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岩溶蓄水构造(或岩溶含水构造)是固结密实的岩深含水层的组成部份,由于次生构造裂隙和溶蚀形态发育强烈,它们的透水性高于围岩,因而具备在含水层内汇聚和集中传输地下水的功能,新生代以来小平阳地区的岩溶作用在热带气候和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构造双重背景下发育,对这一地区归纳出8种岩蓄水构造,体积上,它们只占含水层的1%~10%。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找出蓄水构造可以把找水的靶区面积缩小1~2个数量级,半定量地确定其三维几何形状的几部介质结构特征,可为水文物控解释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5)
查清水文地质条件是泊江海子矿科学设计排水系统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泊江海子矿为例,通过井下放水试验工程,开展侏罗系中统含水层的疏放水试验发现,其地下水动态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规律性,而白垩系含水层水位不受其影响,二者之间不存在水力联系。试验区范围的渗透系数差异较大,为弱透水性,单位涌水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富水位性中等到弱,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燕山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地质作用与沉积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顾谦隆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1):28-33,44
以在煤田为单元的基础上,经过汇集资料分析^[1],[2],(1),提出了江北煤田岩层含水透水性基本特征:(1)东北普遍存在随深度增加其含水与透水性减弱的规律。(2)不同岩性尤其是岩石的密度将构成不同的含水类型;(3)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使岩溶水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4)西部巨厚褐煤层裂隙含水层显示其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5)补给条件是矿井涌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6)断层,侵入体,强含水带中的不均质性使其含水与透水性趋于复杂,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总体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使工作具备目的性而获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1991,(1)
1、研究抽取地下水对地下水位线的影响。2、研究地下水补给与所用灌溉水之间的关系。3、检查和评述州和联邦政府现行的有关地下水法规中不正确,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管理观念。4、研究和改进确定含水层边界的模型。5、研究和改进试验模型,用它来确定含水层系统中的透水性和储水性的大小。6、评价各种土壤和地质构造在迁移、容纳和析出各种污染物的功能。7、使用模型来计算地下水流域特性的空间分布情况。8、  相似文献   

18.
临清市部分地区淡水分布在30~50 m以内,含水层较薄,有些地方是多层分布,含水层为弱透水性地层,富水性较差,造成出水量较小,且容易於堵,使用寿命短的情况,采取粗骨料的成井工艺,通过试验对比,粗骨料井具有水跃值小、单井出水量大等特点,与使用的常规井比,单井出水量增大30%以上,由于出水量大,降到了运行成本,与常规井比运行成本降低11%左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基坑开挖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弱透水性的饱和含水层,普通管井降水技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疏干,出现的残留水会对基坑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地铁暗挖施工的站体及区间隧道。真空管井复合降水技术的新思路能够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它能有效解决粘性土、饱和粉土和界面残留水的疏干难题,大大降低暗挖结构施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水体下采煤防水煤柱尺寸主要是依据导水裂隙带高度(以下简称裂高)确定的,而裂高数据通常是采用钻孔简易水文观测法来获得。开采煤层的覆岩中,往往分布有透水性好的含水层、被疏干的含水层、封闭性局部采动裂隙等[上述三种情况统称为非冒落裂隙含(透)水层(带)]。钻孔到达裂高界面之前在上述层或带亦可能产生耗漏水和水位下降,以致对裂高界面位置的确定造成困难,甚至错误。因此,探求和掌握冒落裂隙的导水特征反其与非冒落裂隙的区别方法,是裂高钻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