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气候学家田家康原来是学经济的,后来转入研究气候,2010年出版了《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2012年由范春飚译,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这本书共22万字,讲述了从8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到现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共  相似文献   

2.
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与沙尘暴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崔彩霞 《气象》2001,27(12):38-41
用新疆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新疆沙尘暴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新疆沙尘暴无论是从发生频率还是影响范围上,20世纪90年代较70、80年代都有所减少。而新疆的气候在变暖的同时,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变湿趋势明显,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同步关系。从气候变暖不可改变的趋势分析,荒漠化程度在加剧,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沙尘暴灾害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3.
基于昆明地区11站点最近40 a逐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等气象资料,使用标准差、线性倾向率和信噪比SNR指标及相关检验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最近40 a昆明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近40a来昆明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1971—1990年变暖趋势相对缓慢,进入1990年以来气候变暖加剧;秋冬季变暖比春夏季变暖更为突出;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比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更为明显,低温增温对气候变暖贡献突出。进入1990年后期,昆明地区气候变暖伴随气温突变出现,1998年昆明地区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广东省降水量及旱、涝变化趋势   总被引:57,自引:41,他引:16  
分析粤港澳7个气象站近100年来降水量变化趋势,并对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全年及前、后汛期的降水量变化存在2~7年、10年和30年左右的周期;广东省雨量的长期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不存在一致性,但近期气候变暖和广东的重旱、重涝事件频率增加有关;目前,广东的年降水量处于长期变化中的峰值下滑趋势,预估2020年处于少雨时期,沿海地区重旱、轻旱出现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从1999年叶尔羌河和克孜河洪水看新疆河流水情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9年南疆西部的叶尔羌河发生了冰川湖大洪水,克孜河暴发了暴雨泥石流堵塞的特大溃坝洪水,给喀什地区造成很大灾害;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的暴雨洪水和冰川湖洪水以及融水与暴雨混合洪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但总的干旱背景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6.
未来50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比较了各种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及其可能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分析和预测了太阳活动与火山活动的长期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50年中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均可能使气候变冷。因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温室效应加剧而产生的变暖。但在2010年之后,温室效应可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1961~1990年平均上升0.6℃以上,东亚地区的增温,可能比全球平均稍强。气候变暖后,东亚地区降水可能增加。但在我国北方,夏季干旱程度可能加大。  相似文献   

7.
1998年:南部北部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候变暖问题目前已起社会公众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据统计,1880~1998年的119年间,全球变暖的趋势为053℃/100a,中国气温的上升趋势与之很接近,为050℃/100a[1]。通常规定,气候平均值以1961~1990年为基准。按此基准,1998年的距平值为:全球+056℃,北半球+064℃,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2年中国区域1353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资料,分析南方和北方4种气候态的变化特征,并探索气候态的改变对南方和北方气候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气候态的影响较为明显,气候态的改变会使得南北方气候分析结果发生改变。北方近52年来年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较明显,南方升温趋势较弱,南北方在I态、II态和III态下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但北方比南方升温更快。南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差异较大,北方年降水量呈现弱的“降-升-降-升”变化趋势,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较大,多项式趋势线呈“2峰3谷”。气候态的改变使得北方和南方的气温和降水等级均向着高等级移动,北方气温等级的变化受气候态的影响比南方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2,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注气候王馥棠变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影响的评估, 开展了许多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该文仅就气候变暖对我国自然植被、农业、森林、水资源、能源利用和区域海平面上升等领域影响评估研究的若干有意义的初步结果简要归纳和评述如下:取自不同GCM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模拟表明,我国的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当前气候(1951~1980年)下的模拟分布相比,到2050年我国几乎所有地方的农业种植制度均将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导致复种指数增加和种植方式多样化,但降水与蒸散之间可能出现的负平衡和土壤水分胁迫的增加以及生育期的可能缩短,最终将导致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对我国水资源最明显的影响将会发生在黄淮海流域,这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短缺将大大提高。同时,气候变暖将改变我国室内取暖和降温的能源需求关系:北方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将减少, 而南方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将会增加。海平面的上升将使我国三个主要沿海低洼脆弱区,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面临部分遭受海水淹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播期温度变化对其冬前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省12个气象观测站1960-1998年9-10月逐旬平均气温、1990-2998年冬小麦播种后冬前>0℃的积温以及1990-1998年冬小麦遥感监测点的冬小麦发育期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冬小麦播种时期温度有明显的变暖趋势,这一时期的变暖与全国范围内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是一致的。冬前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很大影响,适时做好播期预报,对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彩  龚雪芹 《贵州气象》2005,29(3):14-16,24
通过对贵州省84个市县54a来的气温资料分析,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与贵州省各县气温长期变化的关系,发现森林覆盖对局地气候变暖可能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4],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5]提出全面的质疑.最新的一轮质疑是2012年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Allegre等16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6],认为近10年地球气候没有变暖,呼吁不要压制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声音.这说明尽管全球变暖的证据日益增加、全球变暖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但是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的论证却绝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3.
引言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我国继1998年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夏季气候出现异常之后,由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1998年秋~2000年5月,气候再度出现异常。在我省主要表现为持续干旱,尤其是1999年10月到2000年5月这段时间,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大风等天气多次光顾我省,春季大风、沙尘天气频繁出现。本文拟从中期预报角度出发,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对1999年10月~2000年5月发生在我省的几次重要天气过程进行剖析,以总结一些有价值的规律,能够对日常中期预报业务工作有一些帮助和提高。1数值预报产品在我省1999年…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采暖期缩短9 d,各地采暖度日数普遍减少,尤以青海高原西南部减幅最大,采暖强度明显减弱.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青海高原地区采暖耗能降低4.9%~15.3%,全省平均单位面积可节约标煤量1.79 kg/m2.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全省采暖能耗将明显减少,但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编辑选编     
《气象科学进展》2018,(5):125-126
叶物候悖论:为什么变暖在温暖的地方更为重要——Leaf phenology paradox:Why warming matters most where it is already warm.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8,Vol.209.气候和生态系统特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控制着物候对气候变暖和干旱的响应,而目前对这些交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为了确定这些交互作用的贡献,美国杜克大学的Seyednasrollah等使用空基遥感植被指数检测了美国东南部沿气候梯度和不同生态区的叶片生长情况。通过建立一种分层状态——空间贝叶斯模型,量化了气温、干旱程度和冠层热胁迫是如何对山区到沿海平原地区的叶片展开产生影响的。研究使用了2001—2012年美国东南部59个观测点的植被生长开始期的气候数据、日植被指数和冠层表面温度数据。研究结果证实了沿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特性与气候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在山区,春季叶片生长开始得更快,而沿海地区森林对年际温度异常的敏感性更大。尽管所有地区对气温变暖的敏感性都在下降,但研究发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落叶林为主的森林比落叶林较少的森林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低,这很可能是由于常绿物种在整个季节中叶片持续地存在。山地森林的生长开始期更容易受到日益加剧的干旱和水分不足的影响,而沿海地区则相对具有生态弹性。随着冠层热胁迫(定义为冠层与空气的温度差异)的增加,叶片在干旱年之后生长变得缓慢,在湿润年之后生长加速。  相似文献   

16.
《浙江气象》2012,33(3)
气候变化是人类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各国学者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精准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日前,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利用其最新研制出全球气候模型预测未来3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其预测结果,即使人类保持最为谨慎的活动也无法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千年全球温度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综合评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 --"近两千年地面温度的重建"。重点介绍了气候变暖的新证据,3个特征时期即20世纪气候变暖、小冰期(LIA)、中世纪暖期(MWP)和近千年温度变化模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肖祥 《湖北气象》2000,(1):43-43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交替出现了若干冷暖时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前期(40年代中期之前)气候偏暖,中期(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气候偏冷,后期(80年代至90年代)气候再度偏暖.联合国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年都出现在1983年以后,其中有7年在90年代,1998年成为20世纪最暖的年份.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1987年以来,我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局部地区某些年份偏高达3℃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据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5年的科学评估报告,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其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且以中纬度地区变暖较为显著,一年之中以冬季变暖较为显著,一天当中以夜间最低气温的升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武  叶瑾琳 《大气科学》1995,19(5):545-553
本文对比分析了IPCC,Vinnikov,Jones及Hansen的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共12个地面温度序列,以及中国的气温序列。资料为1880—1991年。近百年气候变暖的速度为0.5℃/100 a。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占序列总方差60%以上。但气候变暖有突变性,在1890年代中,1920年代中及1970年代末有3次突然气候变暖。分析表明,总的变暖趋势与CO2浓度及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前两次突然变暖可能与火山活动沉寂有关。最后一次突然变暖则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1])(AR5)给出近15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变暖趋势有"停滞(hiatus)",即从1998—2012年4套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观测资料计算得到变暖趋势是:(0.05士0.10)℃/10a。在AR5撰写过程中和2013年正式发表以来,对于近15年全球变暖是否出现停滞一直存在争议:是否出现了停滞?停滞的原因?为什么众多模式在考虑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增加的历史模拟试验中都没有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