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月19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有关情况。我国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方面压力,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关系,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
正1月19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有关情况。我国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方面压力,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关系,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从督察情况看,我国耕地保护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补充耕地数量不实。28个省部分项目补充耕地数量不  相似文献   

3.
正为推进"五个国土"建设,深化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改革,有效破解占补平衡难题,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年初工作安排,我们今年上半年专门派出四个调研组,深入湖北、广西、湖南和山东等地就耕地保护工作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掌握了四省(区)耕地保护的第一手资料,学习了加强耕地保护、破解占补平衡难题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改进河南省耕保工作,构建"大耕保"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  相似文献   

5.
<正>"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时隔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再次发出耕地保护的最强音。中央号令既出,地方积极响应。江苏省提出,保耕地就是保粮食,保耕地就是保发展,保耕地就是保子孙。"苏湖熟,天下足。"多年来,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江苏,顶着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的压力,2016年,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GDP达7.61万亿元,同比增长7.8%,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宁市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始终把耕地保护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不断开辟强化耕地保护的新途径,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7.
正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这里山岭绵亘,岩溶广布,特殊的岩溶地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也使得这里的耕地资源极其稀缺。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具任何优势"的自然环境下,河池市自2008年起连续7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其中有6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并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耕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以来,松阳国土局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紧扣"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实现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保"目标。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与县、乡(镇)、村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县情的保护耕地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平阴县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坚持土地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扎实推进“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新增耕地面积保持连年稳定增长,两年新增耕地372公顷,耕地保有量达到了3.33万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3.11万公顷,有力地保护了土地资源,保障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安徽省怀宁县紧紧围绕"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这条主线,以耕地保护为抓手,积极打造生态保护网。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加强基本农田基础建设,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二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把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建立国土、发改、建设等部门项目用地预审制,把好项目立项、选址、用地预审等各个关口,严格审批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多地少,耕地弥足珍贵。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保护耕地的任务日益艰巨。2015以来,面对全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由复苏走上繁荣,随着各项建设开工,全国耕地由1997年的19.49亿亩迅速减少到2007年的18.26亿亩,10年减少1.23亿亩.为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自此我国进入了"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时期,通过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多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一直稳定在18.26亿亩左右.不可否认,一部分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质量很难达到占用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实施以数量平衡为侧重点的耕地保护已经无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近日印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作为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牢牢立足于基本国情,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意见指出"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整合,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状况、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统筹安排资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鼓励地方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主要用于农田基  相似文献   

15.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多,该文主要利用RS技术快速获取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PS技术获取动态监测数据,利用GIS的可视化技术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整合建立全省整治项目数据库,依托于省国土资源内网,遵循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实施方案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耕地保护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网上运行和全程监管机制,构建全省统一的耕地保护动态监管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耕地保护的动态监管,为耕地的"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6月中下旬,河南省政府派出4个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组,对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政府2016-202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期中考核。截至2017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12168.42万亩,比国家下达目标多133.42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23.21万亩,超过国家下达目标17.21万亩,初步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省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以来,为有效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全县36241公顷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田阳县国土局多措并举,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占补平衡制。对农用地转用项目用地占用耕地严格实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政策,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此外,强化项目用地预审环节,凡是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规划审查和项目预审。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从  相似文献   

18.
正耕地为人类提供粮食等基本物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人均耕地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质量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三大特征。伴随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自然需求"与"人为需求"也日益增长,耕地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自然需求"使土地资源得到重新配置,而"人为需求"造成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耕地环境恶化,从而使我国耕地保护雪上加霜。他  相似文献   

19.
2000年以来,郴州市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积极推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不断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着力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全面推进"先补后占",全市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和建设的质量,耕地占补平衡水平有了全方位的提高,与周边地区比较,有所变化.尽管如此,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仍处在低水平和低层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正>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指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时,须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以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后近二十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障发展用地和保护耕地,遏制耕地锐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