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将南秦岭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与与其共生的热水沉积成因铅锌矿床,中国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命名地美国西部卡林金矿床、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型金矿床等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矿床的形成均与现代板块构造活动机制具有密切耦合关系,属于造山期成矿矿床,它们既具有相似特点:容矿建造属沉积岩型,沉积构造环境具有拉张裂陷性质,均显示同生一叠加改造两次成矿作用的特征;它们又具明显差别;所属大地构造背景不同,造山带组成及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表现的复杂和强烈程度差别较大,造山带区域构造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是同一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的矿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矿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文 《西北地质》2001,34(4):30-42
铜峪沟矿床位于青海省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中一条近东西向滑塌堆积带肉,赋存于正常积岩系与火山沉积岩系过渡部位,以典型层状矿体并与层矽卡岩和富硅质沉积物相伴生为突出特征。依据含矿岩系的沉积建造,沉积相和火山岩性质等多种方法判别该矿床形成于陆缘拉张裂陷盆地环境,对比表明矿床介于Sedex型和陆壳背景下的Besshi型之间而更接近后者。  相似文献   

3.
维西—景洪裂陷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兰坪-思茅坳陷带西侧近南北向的维西-无量山-景洪地质块体,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具有裂陷带的特征,自泥盆纪开始的地幔上隆,形成隆起带,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局部出现火山活动,石炭纪至三叠纪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浆大量喷发,早侏罗世关闭,中新生代沉积厚大碎屑岩系,伴随裂陷带的生成,演化形成许多大中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库车前陆坳陷盆地。铜矿体赋存于一套河湖交替相的红色含膏盐碎屑砂岩建造中。矿床有三个主要含矿层,储量〉40×104t。该砂岩铜矿床为典型的层控型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模式。在沉积期具有生物、化学双重成矿作用,经过后期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后生叠加改造再富集过程。铜矿体...  相似文献   

5.
陈学明  林棕 《地质科学》1998,33(1):115-124
白牛厂银铅锌硫化物矿体赋存在中寒武统海相细碎屑岩中,白垩纪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中寒武世海底喷溢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酸性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具多源、多成因和多旋回演化的特点,兼有外生和内生矿床的特征,是我国极具特色的细碎屑岩建造中Sedex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雪峰隆起区前震旦纪地壳构造演化及其金矿成矿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峰降起区主要由中、上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板溪群组成,是湖南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成矿区。该区沉积建造是扬子地块东南缘裂陷槽演化的结果。该裂陷槽是在全球性第二裂谷期(800~1200Ma)裂谷作用影响下,沿扬子地块东南缘形成的陆缘裂陷带,本文称“雪峰裂谷”,其构造演化由拉张沉陷—裂陷,局部收缩、回返,再裂陷一再褶皱、回返,演化过程较为完整。在拉张沉陷—裂陷期,形成金的矿源层、含矿层;在裂谷褶皱、回返期,形成含金变质热液,形成金矿化;在裂谷封闭、雪峰期后多期次构造岩浆旋回中,再造、叠加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贵州西部晚古生代裂陷作用及其成矿系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贵州西部晚古生代裂陷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文章系统识别了贵州西部裂陷构造,分析了各级别构造发展阶段特点、各类别地质环境特点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并对贵州西部晚古生代成矿系列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研究得出,全区共有3个矿床成矿系列、7个亚系列、18个矿床式,其中部分与晚古生代裂陷构造作用有密切关系:1贵州西部晚古生代因板内拉张形成了裂陷构造,以及裂陷槽盆与台地相间排列的古地理格局;2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是在地壳岩石受裂谷作用破坏最强烈的阶段沿着构造薄弱地段发生的,裂谷构造对岩浆活动产物的就位有一定控制作用;3海西期以陆内裂陷为主,主要形成了多种沉积型矿产的矿体及一些后生热液型矿种的矿源层,其中同生断裂对于沉积、成矿产生了积极作用;4印支期以升降运动为主,而燕山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因此主要是燕山期导致大规模褶皱造山和断裂活动,导致晚古生代地质体产生了后生成矿作用,形成了较多的金、铅锌、汞、锑等低温热液矿产。  相似文献   

8.
大宝山多金属矿田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的提出大宝山是一个大型的多金属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多种成因的矿床类型,早在国内享有盛名.六十年代,许多人将大宝山矿床归属于碳酸盐岩中沿层交代的高中温热液交代矿床,花岗闪长斑岩是形成母岩.后来,有人提出次英安斑岩是成矿母岩.近年来又有“层控矿床”、“沉积成矿热液叠加的复生矿床”“海底火山沉积-断裂凹陷型黄铁矿型铜矿”、“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复生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台型火山成矿作用的火山喷发异地沉积改造矿床”种种说法.随着矿床的开发,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入,许多新的地质事实表明,大宝山是一个复成矿床.本文试从多源成矿和不同的成矿作用来阐述矿床类型,进而对成矿作用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是目前西藏地区最大的层状沉积型铅锌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本文从含矿建造、断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分析入手,分析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及围岩蚀变,揭示了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和喜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两期成矿作用,是典型的海底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辽吉古裂谷地质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华北太古宙大陆内2.3Ga开始裂解的辽吉古元古代裂谷,于2.2~1.7Ga期间完成拉伸裂陷、沉积堆积、底辟侵入、挤压褶皱、隆升拆离、逐渐消亡的全部演化过程。辽吉古裂谷的矿产丰富,其成矿作用与裂谷的地质演化紧密相关。裂谷拉张裂陷堆积阶段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物源,在不同的古构造和古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含矿建造(矿源层);裂谷构造体制转换的挤压造山阶段,在变质、变形、岩浆活动等构造热事件影响下,由不同矿源的物质基础或在不同的成矿就位场所,形成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组合;在非造山岩浆活动阶段,岩浆和热液的作用可使某些矿床进一步富集。在裂谷演化结束稳定之后,由于中生代的濒西太平洋构造带横跨辽吉古裂谷,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裂谷的成矿作用不可忽视,古元古代的含矿建造或已形成的矿床都有不同程度的印支一燕山构造岩浆活动热事件的叠加改造。此外,印支-燕山构造岩浆活动也在早期成矿物质的基础上新生成一些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11.
个旧-大厂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及锡多金属成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个旧-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不是简单的燕山晚期地台环境的“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矿区地处三大板块的交接部位附近的个旧-大厂锡矿,前泥盆纪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及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强烈,泥盆纪-三叠纪裂谷作用和锡多金属成矿特点突出。泥盆纪受北西向同沉积断裂控制,在南丹-河池一带裂谷作用明显,发生了海底喷流成矿,加上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改造,形成了大厂锡矿。三叠纪受北东向个旧-兴义-晴隆同沉积断裂控制,在个旧、兴义一带发生的裂谷作用,伴随基性火山成矿、喷流热水沉积成矿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从而形成了个旧锡矿。  相似文献   

12.
陈国勇 《地质与勘探》2022,58(4):703-718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铅锌矿床,结合在黔西北地区实施的调查和勘查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等,解剖区内典型矿床;以地史时期构造演化为线索,探索黔西北地区地壳裂陷、地壳隆升、玄武岩浆喷发、地层褶皱倒转、逆冲推覆与铅锌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海西期裂陷作用产生裂陷槽,深部成矿流体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Pb、Zn等组分在裂陷槽内与岩层同沉积,形成高含量背景层;裂陷槽两侧地壳隆升拉张变薄,玄武岩浆喷发,强大的岩浆热能驱动,岩层中Pb、Zn等组分与岩浆携带的含矿热液,运移至垭都-紫云等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断裂旁侧的有利岩层中聚集,形成铅锌矿体(矿化);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倒转、断裂、逆冲推覆,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改造早期的铅锌矿体(矿化)。该区的铅锌矿床不属于MVT型,是叠加(复合/改造)型矿床。印支晚期、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没有明显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破坏早期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个旧锡矿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4.
广西贵港-平南地区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贵港-平南地区是热水沉积改造型层控铅锌铜矿床集中区.该区铅锌铜矿主要控矿层位为中泥盆统四排组-应堂组及东岗岭组中段,以深灰-灰黑色含炭质白云岩夹薄层状炭质泥岩控矿为特征;控矿构造主要为复式背、向斜的翼部单斜构造,燕山晚期再次成矿时,与含矿层叠加的断裂和岩浆侵入构造则是热水沉积改造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床形成是经深循环作用使含矿热卤水进入沉积盆地局部沉积而成,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晚期,燕山期构造热液和岩浆热液改造带形成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内蒙古狼山式(型)铅锌矿床成矿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水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多产于古大陆边缘或陆间裂陷槽中;巨厚沉积物堆积与强烈还原环境是该类型矿床形成的前提。泥岩-细碎屑岩型(SEDEX型)及海相火山岩型(VMS型)铅-锌矿床虽具块状硫化物矿石,硫化铁矿物含量都很高,但二者产出的地质背景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冒地槽或陆相浅海环境,大量泥砂堆积;后者则是优地槽环境,伴随钙碱系列或拉斑玄武的海底火山活动。文章通过对狼山成矿带上各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狼山多金属成矿带的各赋矿次级盆地是华北古陆边缘拉张条件下具有还原性质的海相裂谷盆地,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与岩控特征,并且同生断裂活动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喷流成矿过程中的同沉积期火山活动特点都比较明显,说明狼山成矿带上典型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对在该区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总被引:78,自引:64,他引:14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2,28(5):1349-1361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会泽水槽子铜矿床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利东 《云南地质》2002,21(3):293-299
水槽子铜矿的成因与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紧密相关,多个呈似层状、透镜状的矿体,均赋存于该沉积序列中。成岩期即为主成矿期,后期含矿热液叠加使局部变富或构成工业矿体。系统的工程揭控显示:含矿层位卷入了后期构造挤压变形,但并没有破坏矿体形成的原始踪迹。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层控热液叠加矿床类型。最后,笔者提出在该区寻找同类矿床的新思路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栾川西沟铅-锌-银矿是与中元古界官道口群碳酸盐岩、上元古界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关层状铅-锌-银矿.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其结果认为,该层状铅-锌-银矿床在地层同沉积时形成了矿源层和部分硫化物,之后经历了二个成矿期:(1)中-低温热液期,它使得矿源层进一步发展成矿,并对其进行了叠加改造;(2)风化期,该期对已形成的矿体作了轻微的改造,形成小部分氧化矿体.从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同位素特征来看,该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20.
赖应Jian 《广东地质》1996,11(2):27-37
广东及其邻域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属于海西-印支期拗拉槽。泥盆-石炭纪期间,先后经历了拗拉槽旋回的上拱开裂阶段,陆内裂谷阶段和挠曲下翘阶段。可划分出3个构造区,裂陷海槽区,走滑海盆地和盆级稳定区,前两者均发衣下部碎屑岩建造,中部深色碳酸盐岩建造,上部浅色碳酸盐岩建造三元组合,矿床主要产在沉积于陆内裂谷阶段的深色碳酸盐岩建造之内及其下与下部碎屑岩建造的过渡部位,矿种较多,矿物组合以硫化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