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官厅水库对首都供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湿地水质呈微污染、富营养化的趋势。官厅水库湿地公园建设应以水质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环境与科普教育。按照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提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和生态修复的水质保护措施。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库滨带修复与重建、水生态群落修复与重建、生态浮岛布设及人工湿地优化改造4种典型的生态修复措施。湿地公园整体建设、保育和后期运行管理可显著改善水质,建议开展水质大数据采集,便于规划设计阶段GIS分析与今后水质发展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2.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2):2-F0002
<正>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官厅水库之滨,总面积283.4公顷,分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3.
评价了新疆湿地资源现状和河流及库塘型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玛纳斯湿地风景区为例,提出新疆河流及库塘型湿地风景区生态规划,倡导湿地在改善环境、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出现的库周村民生产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植被群落单一等问题,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为湿地公园后期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牛角坑湿地所出现的水源不足、生境退化、生物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实施牛角坑湿地保水工程、鸟类饵料生物培殖工程、鸟类栖息地通道修复工程、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实施沼泽-觅食地-引水渠-湿地调节库4级保水工程来提高牛角坑湿地的保水能力,把牛角坑间歇性沼泽地改造为永久性湿地,提高牛角坑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丰富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植物区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318种,隶属61科191属;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其中,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和野大豆(Glycine soja)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为《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的5处调查样地中,官厅水库西北岸浅水河漫滩-沼泽中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7.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3):F0002-F0002,1
<正>野鸭湖湿地,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部的延庆镇、康庄镇、张山营镇和延庆农场交界处,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0°22′04″~40°30′31″,东经115°46′16″~115°59′48″,是由官厅水库延庆辖区环湖淹没区及河流、沼泽、库塘、滩涂等组成的湿地系统。2006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北京野鸭  相似文献   

8.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强国目标,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北方河流湿地水源不足、污水泛滥、洪水频发、生境退化等问题,介绍了山西省晋城丹江湿地恢复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情况,旨在为河流生态补水、湿地生态修复、生境恢复重建与湿地工程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吴后建  王学雷 《湿地科学》2006,4(4):304-310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介绍了即将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指出对这些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恢复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不仅是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也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一步的实施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总结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①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思路的拓展;②湿地生态恢复监测的加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③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参照系统与评价标准的确定;④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⑤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因子敏感性和贡献率分析;⑥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后的生态恢复机理和模式的总结研究;⑦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对后续恢复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调节池湿地是密云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社会地位十分重要,对保护密云水库具有指标性意义。总结了调节池湿地的保护现状、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湿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源地上游的大量氮磷营养盐不断输入水体,造成城市供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为削减入库水体污染物,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在皎口水库建设了入库前置人工生态湿地工程,技术先进,设计科学,管理维护方便。经过两年运行,工程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湿地是巨大的人工湿地,库区形成长江两岸长达数百千米与天然湿地季节相反的消落带湿地。为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和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建立一套三峡库区湿地监测指标。依据三峡库区湿地的特殊性,探索构建一套包括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碳汇等监测内容的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水库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库湿地作为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北京市水库湿地演变的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其中自然驱动因子包括年均降水量、气温、入境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包括常住人口数、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应用长时间序列(1984-2010 年) 的TM遥感影像,提取北京市近30 年来水库湿地的空间分布信息,根据湿地面积增长和消退的演变规律,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时间段下水库湿地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水库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984-1998 年间,北京市水库湿地增长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是年均降水量和入境水量,Logistic 回归的贡献率分别为5.778 和3.504,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1998-2004 年期间,水库湿地急剧减少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常住人口、地下水埋深和城市化率,影响贡献率分别为9.41、9.18 和7.77,人为活动的影响开始加剧;在2004-2010 年间,影响水库湿地发生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城市化率和年均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6.62 和4.22,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淡水生态系统消落带是甲烷排放研究的热点区域,但相关数据的积累十分薄弱。本研究利用静态箱法和过程模型(Wetland-DNDC),研究了密云水库消落带CH_4排放通量。在消落带的三个水位梯度:即永久淹水深水区、永久淹水浅水区和季节性淹没区,选取九种典型植被进行CH_4排放通量的野外监测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三个水位梯度上,Wetland-DNDC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度分别为0.89、0.81和0.49(p0.001)。Wetland-DNDC模型抓住了水位波动、土壤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子对消落带CH_4排放的影响规律,成功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级上对消落带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模拟,为评估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方法。在密云水库生长季模拟的消落带CH_4总排放量为15.1 g CH4·m~(-2),在数量级上,与国内其他类型湿地消落带CH_4排放具有可比性。据此推算Wetland-DNDC模型适用于水库或湖泊消落带区域甲烷排放的模拟,对植被模块进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71,自引:28,他引:71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地表积水或土壤饱和、淹水土壤、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是湿地系统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湿地具有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一般认为湿地是二氧化碳的“汇”和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要加强对湿地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湿地的概念、性质、功能,以及湿地科学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园林湿地——一种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园林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独特类型。定义园林湿地为:在以隔离物为边界的空间范围内,构建具有协调建筑物和文化装饰的人工水景湿地,并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与居住等综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复合湿地系统。园林湿地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按风格可分为欧美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具有极高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园林湿地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雅小学在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推进"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湿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当前的人才需求,应用人工湿地这一种以生态处理水污染为主的科学技术,侧重其湿地的科技功能与文化功能,即在校园内建设人工湿地科普园,还原湿地生态景观,使湿地的天然景观和原始野趣与校园建筑相得益彰、完美结合,使湿地科普园成为融生态环保、地貌气象、科技教育的特殊"课堂",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