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西走廊地势狭长,位于两山之间,主要由荒漠构成,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当地物种将很难找到替代的栖息地。本文以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为研究区,经由2019—2020年红外相机和人工观测等方式监测到的兽类和鸟类数据为基准,探讨其群落动态及活动节律。结果表明:砾质戈壁兽类中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及“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动物有6种,而砾质戈壁鸟类中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及“三有”动物有8种。兽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小,春季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等的相对多度指数略高于其他季节,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在4月大量出现;鸟类群落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和秋季鸟类的相对多度指数高于冬季,物种数在夏季和秋季达到峰值。兽类和鸟类的相对多度变化趋势相似,均在夏末和春季达到顶峰。兽类的月相对多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鹅喉羚和沙狐(Vulpes corsac)等日活动节律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在夜间、黄昏或黎明。鸟类的月相对多度指数与人类活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节肢动物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人类活动在生长季会降低一些鸟类的活动频率。总之,河西走廊中部戈壁是鹅喉羚、沙狐、红隼(Falco tinnunculus)、锲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沙鵖(Oenanthe isabellina)、漠鵖(Oenanthe deserti)和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heleensis)等兽类和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对保护荒漠动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鄱阳湖南矶湿地生态系统,开展该生态系统的野外监测和提升监测水平十分必要。201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建设了野外监测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一个大气通量观测系统、三个常规水质和气候监测浮体以及相应的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围绕该区典型湿地的气、土、水、生四方面的多项指标,开展了有序监测。每年共采集、分析和整理各类数据超过1 GB,大量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为鄱阳湖南部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和区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了支撑服务。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南矶湿地作为碳汇,其CO2通量月变化受季节性淹水和气温变化双重影响,年内吸收与排放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2)在垂直分布方向上,在0~50 cm深度土层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所占比例急剧减小,0~15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占0~5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50%以上,且其主要受土壤水分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南矶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鄱阳湖周边区域土壤;(3)鄱阳湖湿地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开阔水面,而且南矶湿地可能是鄱阳湖水体中有机碳的重要来源;(4)水位变化引起的湖泊底质变化是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人类活动对于碟形湖水位的控制会对底栖动物结构组成产生影响。野外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在制度建设、数据挖掘和开放合作三方面持续提升,以期为湿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Cd含量超标严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污灌区不同重金属污染样点的土壤动物个体与种群特征。结果表明:(1)污灌区土壤动物优势种群为线虫和等节跳科,总的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春季(分别为3158只和74种)均多于秋季(分别为1963只和57种)。(2)3种不同污染级别土壤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春季均少于秋季,春季样点间的种群相似性低于秋季。(3)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大,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有显著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样点,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低。(4)土壤动物密度-种群指数(DG)秋季大于春季,春秋两季都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降低。(5)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表现为个体数量较种群数量明显,水平分布较垂直分布明显,春季较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4.
湿地是九寨沟水体景观的主要载体,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好九寨沟的景观资源。通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九寨沟走出了一条"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湿地景观保育方面采取了有效的保育措施,并开展了相关课题攻关研究,使九寨沟水体依然美丽,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梳理了九寨沟湿地景观面临的威胁及导致其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分析了现有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构建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体系将为九寨沟科学管理景区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其他湿地景区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模型以及可持续发展分析的能值指标体系。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对九寨沟自然-经济(旅游)-社会的复合系统的能流、物流、货币流进行定量的能值测度。研究表明:① 2010 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能值的总使用量为4.19×1020 sej,其中可更新能值投入为7.35×1019 sej,社区居民生活投入为3.47×1018 sej,旅游投入为3.43×1020 sej,旅游投入占到能值总使用量的81.86%;② 2010 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出能值为4.08×1020 sej,生态系统产出为6.26×1020 sej,废弃物产出为2.06×1019 sej;③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人均能值量、旅游产出率、生态系统产出率均较高,同时环境负载率、废弃物产出率也偏高,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6.
九寨沟大气氮、磷和硫沉降的通量及水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九寨沟大气氮、磷和硫沉降的现状及对水体景观的潜在影响,于2010—2011年在长海监测了干湿沉降,于2011—2012年度在日则和沟口监测了全沉降。长海和沟口位于旅游线上,而日则为背景点。结果显示,长海SO2-4的年通量为8.67 kg S/hm2,总无机氮(TIN)的年通量为3.04 kg N/hm2,都主要来自人为源。在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总磷(TP)和总溶解性磷(TDP)的全沉降方面,沟口和日则具有类似的特征,反映这两点的TN、TDN、TP和TDP全沉降主要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受当地旅游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结合相关文献,发现氮沉降可能已超过九寨沟水体养分氮沉降临界值,湿沉降的TIN含量都超过我国自然保护区地表水环境TN的标准;过量硫沉降偶尔导致酸雨,威胁景观钙华的健康。为制定九寨沟的相关保护措施,今后有必要深入量化氮和硫沉降的来源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极地是唯一未被人类活动大量影响的地区,而关于南极潮间带底栖动物的报道很不充分。为评估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3年1—2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南极南设德兰群岛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20个潮间带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南极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56.8 ind.·(10 cm~2)~(-1),平均生物量为370.5μg·(10 cm~2)~(-1)。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包括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寡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涡虫、海螨和其他类。在丰度方面,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82.7%。在生物量方面,寡毛类占绝对优势,为41.7%,其次为海洋线虫,占22.9%。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组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及海洋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有机质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乌梁素海三种野生天鹅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对内蒙古乌梁素海疣鼻天鹅、大天鹅和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动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分布有较为稳定的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种群,其中疣鼻天鹅为夏候鸟,其余两种为旅鸟。小天鹅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平均大小为1500±185只,其次为疣鼻天鹅568±35只,大天鹅最少,有261±55只。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夏季疣鼻天鹅数量最多,大天鹅和小天鹅极少数个体分布;春季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小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秋季为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迁来,11月上旬至下旬迁离,居留期230-250 d;大天鹅3月中旬至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徙停留,居留期20-40 d;小天鹅3月下旬至4月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迁徙停留,居留期70-90 d。建议保护区及相关部门加强天鹅迁徙期间的巡护和执法力度,满足天鹅沙粒采食需求,解决芦苇资源过剩现象,重视鸟类和水质的长期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的养分循环机制,于2010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广西茅尾海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种群中的茳芏进行采样,并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茳芏种群地上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都高于地下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其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和冬季低、夏季和秋季高,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夏季和秋季低;茅尾海茳芏生产力主要受氮元素限制,但磷元素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在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华南虎再引入的可能性,2012及2013年,我们在该保护区开展了关于华南虎猎物分布的评估调查。2012年2–4月以及2013年5–6月,我们通过样线调查法在3个功能区共设置了12条固定样线。在样线调查中,我们一共记录到112处有蹄类痕迹。同时,我们于2012年在该保护区还设置了20台红外相机用来进行有蹄类以及捕食动物调查,并于第二年在原有调查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相机的布设面积,相机数量由20台增加到30台。红外相机调查结果显示,两年调查共有2930个照相日,总共拍摄到6641张有效照片,拍摄到的有蹄类动物包括:黄麂(Muntiacus muntjak),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以及野猪(Sus scrofa)。对于照片数据,我们使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功能区中有蹄类种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核心区与实验区中有蹄类动物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功能区的比较中则未见显著性差异。此外,我们通过Arc GIS软件分析以及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软件建立了不同决策树模型,进一步展示了该自然保护区中哪些区域是有蹄类最适宜的分布区。结果表明,苏门羚更多地分布于核心区,黄麂以及野猪主要分布于实验区,而毛冠鹿则在三个功能区的分布范围较为平均。基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以及分析,我们对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技术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红树植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岩  陈桂珠 《湿地科学》2007,5(3):266-273
盐度是红树植物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潮间带海水环境,红树植物形成了一套适应于一定盐度的耐盐机制。盐度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组织结构,热值变化,从而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盐胁迫时,红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都增强,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会发生改变。综述了盐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包括了生长、组织结构、离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热值变化、相容性物质合成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四叉树多分辨率地形表示模型的基础上,描述基于四叉树的地形可视化基本过程。为使四叉树多分辨率地形可视化方法适应于更多的应用环境,探讨四叉树多属性节点评价函数的构造方法,通过调节评价函数中各属性评价值前的权值,使得多个属性共同影响地形简化的同时,又能保证应用环境中重要的属性信息失真最小。  相似文献   

13.
在简要分析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GIS在区域规划研究中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就GIS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介绍了ArcGIS8.1和MapObjects2.0在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研究、规划成果表达中的应用,最后得出GIS在区域规划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空间推理是空间信息智能化处理的难题之一,目前的空间推理过程缺乏柔性化与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有效利用常识。该文中阐述常识、常识推理及常识的表示,研究空间推理、基于常识的空间推理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空间信息处理中的作用。最后结合基于常识的空间推理的空间可视性分析示例,提出利用空间常识提高空间信息处理系统智能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文献信息进行了分析,对该领域内高被引文献、热点关键词、热点期刊、热点研究区域、热点作者进行了梳理。主要结论为:①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研究主题聚焦于公共自行车用户及出行特征,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因素,公共自行车对其他交通方式以及健康、环境的影响。②不同地区公共自行车用户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特征存在差异。出行目的与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规律相关。③影响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因素主要有用户感知、气象特征和建成环境。公共自行车出行对交通系统、城市环境及居民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④中国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实践需要从经营运作、规划管理、系统服务、宣传推广4个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以往地层岩性、成因类型、结构、标志层1、4C、古地磁、钻孔等资料的重新分析与对比,依照《中国地层指南》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修订。以2.58 Ma为第四系下限,以0.78 Ma为中更新统底界,以相当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开始的0.128 Ma为上更新统底界,以大体相当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开始的0.01 Ma为全新统底界,修订后的河北平原第四系厚度减小40~220 m。该文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的一次探讨,其成果为建立华北平原含水层结构模型搭建了平台。由于一些小区缺乏古地磁测年资料,而标志层、沉积物颜色特征界限又不明显,故影响了第四系下限和各统底界划分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面向服务的分布计算架构中,企业服务总线(ESB)提供了服务间智能化集成、管理、中介和交互功能。在利用网格架构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中,总结如何利用ESB灵活、开放的集成异构多源的GIS平台和数据源。整体架构基于OGSA,服务集成采用ESB,网格门户和实际GIS平台通过ESB连接,形成基于总线消息驱动的智能化服务集成网格系统。该系统将在Internet平台上广泛互联现有的GIS资源,实现GIS"单系统映射"。通过细粒度服务搭建和配置,生成GIS实例,直接而简单地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坡面对全球可照时间影响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汉群 《地理科学》2006,26(1):94-100
根据坡面日出日没时角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可得到在全球坡面可照时间的具体计算公式,它们是太阳赤纬、坡度、坡向和纬度的函数。根据各种情况下坡面可照时间对坡度或坡向的偏微分可以证明,全球的坡面可照时间总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或保持不变,而全球坡面的可照时间随坡向的增加则是或增加、或减少、或不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使坡面可照时间有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坡向,这些坡向是纬度、太阳赤纬和坡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9.
以空间和非空间构成的城市新复合体理论为基础,把城市规划实施效率评价分成空间效率评价和非空间效率评价.构造空间转移率和吻合率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空间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中的综合效率指数评价非空间效率.以合肥市总体规划实施效率评价为实证,具体应用了基于GIS-DEA的城市规划实施效率综合评价技术,结果表明:基于GIS-DEA的技术方法能有效克服传统的主观定性评价技术的不足,可以更客观、理性和全面地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效率,为城市规划实施效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岸风沙地貌台风响应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玉祥  杜建会 《中国沙漠》2014,34(3):634-638
基于台风对海岸风沙地貌影响研究发展的简要回顾,概括了国外近期在海岸沙丘风暴响应的差异性及其机理、风暴响应沉积特征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认为国内适时开展台风对海岸风沙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建议以华南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台风前后不同类型海岸沙丘形态变化的高精度测量、非台风季风沙运动过程的定位观测以及沙丘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等,研究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形态和沉积变化与台风间的相互联系,探究台风对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的作用规律,建立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的台风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