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生态和文化资源,阐述了自然教育"海珠模式"的运作机制,列举了面向公众、学校、企业和社区不同课程的执行模式。2016年参与自然学校的企业达到50余家,参与课程的学生达4万人,海珠湿地已成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的重要桥梁,成为企业关爱教育、践行公益的重要平台,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概念,针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基址及总体规划,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恢复技术要点,以促进海珠湿地的生态恢复,同时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蜕变为全球标杆性城市湿地,探索出一条都市生态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之路,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也是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的典范。本研究立足于万亩果园自然条件及所处的城市发展背景,深入剖析海珠湿地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互融的创新思路,呈现湿地建设在土地征用政策、多元生态修复、"智慧"运营和"无界"理念4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城市湿地修复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经过8 a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在我国特大都市广州城市中心建设湿地的方法和路径。为同时满足城市居民享受湿地绿意空间和营建野生动物相对独立栖息繁衍空间的需要,海珠湿地通过功能分区管理、湿地边界密植乔灌木、合理设计游道等方式保持人与野生动物的合理距离,并通过提升湿地及周边水环境、建设浮排式鸟岛和修复原有果林湿地肌理,恢复了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城市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打造了我国城市湿地的保护典范。  相似文献   

5.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生态占补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并不完全相同。实现湿地生态占补平衡,必须考虑占补湿地的替代性与同质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替代性是解决湿地生态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占补平衡的约束机制,占用自然湿地时,可以新建人工湿地,还可以恢复自然湿地。通过确保自然湿地生态量、生态功能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减少湿地的生态损失。尽可能在同一水文单位或同流域内实现湿地生态占补平衡。资金投入要兼顾现有自然湿地的生态恢复与新建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为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工作。国际重要湿地监测采用基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为主的大范围宏观监测和典型湿地定位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进行测度的过程中,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指标可分为湿地生态特征监测指标和影响湿地生态特征因子的监测指标,针对不同的监测指标提出了相应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安全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00—2018年海口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年,海口市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海口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度由0.121提升至0.165,表明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出优化的趋势;不同湿地类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各类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与其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自然驱动力对湿地发展的影响较弱,政府采取的湿地保护和治理政策和措施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客观评价湿地生态价值补偿质量对衡量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自然条件、补偿行为和补偿效果3个准则层17个评价指标的西北地区湿地生态价值补偿质量评价体系。以2005—2020年数据为基础,计算各单项指标结果,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评价我国西北地区湿地生态价值补偿质量。结果表明:青海省湿地的自然条件最好,宁夏最差;2015年宁夏补偿投入最多,其余年份新疆投入最多;2010年陕西省补偿效果最好,其余年份青海省最好。2005—2020年湿地生态价值补偿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评价结果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湿地生态价值补偿的质量状况,可为该地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内小微湿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保护、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欠缺韧性生态空间建设目标下的小微湿地利用模式研究。根据上海小微湿地调查基础和管理需求,提出了上海小微湿地的定义和保护管理建议。通过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地方需求、周边影响与所有权限等主要影响因子,提炼"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4级城乡体系共同发展下的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的景观游憩、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和产业支撑4个主要模式,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生态空间韧性。  相似文献   

10.
扎龙湿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扎龙湿地作为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正处于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总结了2000年以来扎龙湿地的土地覆盖、湿地环境、生态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如下:(1)扎龙湿地土地覆盖研究以遥感手段为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认为,核心湿地趋于破碎,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湿地景观完整性较差,有湿生景观向旱生景观转变的趋势,但湿地整体仍处在稳定状态;(2)近几十年来的湿地退化造成土壤有机碳流失严重;(3)湿地在自然条件下的蓄水量呈下降趋势,天然补水量小于生态需水量,而且水体已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个别水体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已达到极强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4)自然因素对扎龙湿地的总体变化影响显著,但人类活动对一些典型区域的退化起主导作用;(5)扎龙湿地研究近期应注重长时间序列湿地监测资料的积累和遥感研究工作,在耦合水文、生态、气象、土壤等多环境因素下,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参数的定量研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以及探讨定量方式在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