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采用陕西及周边地区7213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2011年9月1-18日期间华西地区降水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时段累计降水量是历史同期水平的2-3倍,持续时间长,致灾严重。降水主要分为4-6日、11日和16-18日3次大的过程。利用NCEP 1°×1°的资料分析3次过程的水汽和环流特征,表明暴雨区低层的主要水汽输送,除了偏南气流从川东一带向北输送外,还有偏东气流从华北平原南部一带向西输送。与3次降水过程对应,华西地区500 hPa有3次西风槽过境,700 hPa偏南风和850 hPa偏北风分别出现3个明显的控制时段;700 hPa偏南气流先期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华西地区,形成不稳定层结,当遇到偏北风输送的干冷空气楔入其下将其抬升时,叠加槽前的动力抬升作用和地形造成的风场辐合抬升,使得对流活动增强,不稳定能量释放,暴雨发生。稳定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阻高)导致特定地形下形成持续的不稳定层结以及动力抬升条件被不断重复满足,从而不断引发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能量,这是2011年华西秋雨稳定持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发生在邵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是完全一致的,"抽吸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隆冬季节暴雨及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月份广东省冬季暴雨过程的高低层环流形势的配置特点:200hPa西太平洋反气旋的西北侧和江南西南急流入口区南侧是强辐散场;500hPa副热带高压东移,西风槽逼近,槽前西南风增强;850hPa西南风和东南风两支气流汇合我省,增强低层辐合,中低层水汽量骤增;锋面再次过境。并且对2000年1月23-25日的暴雨过程从天气图、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环流调整、中尺度低涡演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聚积及其三者的相互作用等分析,论述了转折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条件。提出200hPa 高空急流、500hPa 西南气流和700hPa 偏南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制,对暴雨的产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2002年6月21日呼市中部地区暴雨一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天气尺度系统、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细致分析.得出:当500hPa处于脊后槽前(东高西低)的有利形势下,700hPa河套低涡暖湿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一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中低层由西南伸向内蒙古深厚的暖湿气层为暴雨储存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低层及地面动力强迫对垂直运动和水汽的垂直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对阿克苏地区2015年9月7日局地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主要成因有:(1)100hPa南亚高压双体型、200 hPa高空急流以及500 h Pa中亚槽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三支气流"配合加强了动力以及热力条件并促使水汽快速汇集,强度为8 g·cm~(-1)·hPa~(-1)·s~(-1);(2)暴雨过程的大部分水汽是通过低层偏东气流接力输送,水汽的来源主要为南海及孟加拉湾;(3)暴雨发生前阿克苏处于高能高湿不稳定区域,存在315.9 J·kg~(-1)的不稳定能量,水汽上干下湿体现了一定的对流特征,同时锋区、垂直风切变、湿层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突变预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4)低层风场辐合触发对流,地面辐合线及偏东风输送位置影响暴雨落区,加之较好的地面热力条件以及独特的地形增益暴雨强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延安地区盛夏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时,延安地区上空高层反气旋性涡度,低层气旋性涡度及700hPa以上强烈的上升运动为该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前期700hPa水汽一部分沿副高外围从南海进入陕西境内,另一部分来自孟加拉湾;暴雨后期延安地区水汽一部分来自孟加拉湾,另一部分来自台风苏力外围的偏东气流。等θse线密集区集中在延安附近,是不稳定能量集中的区域,为延安地区出现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地基GPS观测的大气可降水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等资料,采用水汽通量诊断、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分析2022年3月18—22日(简称“03?20”过程)阿克苏地区西部极端降水的环流形势、高低空配置、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及水汽追踪等。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降水过程受中纬度较强西风锋区上波动影响,强降水期间,环流配置与夏季南疆西部典型暴雨过程类似,即处在200 hPa西南急流、500偏西气流、850南疆盆地偏东急流、低层切变与辐合的重合区。(2)暴雨期间,水汽自南欧—地中海—里海南部—咸海南部输送至南疆西部,并在阿克苏地区北部辐合,最强水汽辐合集中在700~850 hPa;西边界各层均以水汽输入为主,水汽输入贡献占85%,水汽追踪上低层还有来自偏东路径的水汽输送。(3)降水2 d前阿克苏站和库车站大气可降水量(PWV)呈现出增湿过程,当PWV≥17mm时,产生暴雨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2017年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区域性暖区暴雨发生前(08时或20时)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和物理量判别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潜势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在雅安中部出现最多,从中部向南向北递减。暖区暴雨的年际变化呈波状态势,主要出现在7、8月份,小时雨强大于20mm的高发时段为22时—次日02时。(2)通过高低空环流配置,建立两类概念模型: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和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3)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对低层的系统性动力抬升条件、暴雨发生前本地的水汽条件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要求较低,但对低层的水汽输送条件要求较高。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则需注意在低层水汽通道未打开的的情况下,仍可发生暴雨。  相似文献   

10.
陈小婷  赵强  刘慧  彭力 《干旱气象》2022,(6):968-980
为深入认识西北半干旱区暴雨的水汽特征及来源,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能力,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0.25°×0.25°)对2022年7月11日、8月9日陕北两次不同环流背景下、不同强度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定量分析水汽来源及贡献率。结果显示: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及低涡、低空急流是7月11日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气旋式辐合、850 hPa低涡加强并缓慢移动造成区域性暴雨;短波槽、低层切变线是8月9日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切变线两侧次级环流抬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外围暖湿气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7月11日地面至300 hPa水汽输送更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急流形成两支明显的水汽输...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T213资料及FY2-C卫星云图分析了2007年5月8—9日新疆强天气过程中大降水的成因。分析得出:在春季强天气典型环流背景下,500hPa两支锋区在北疆西部汇合,西南气流在此加强,增强了水汽的输送;低空700~850hPa偏东气流是本次过程水汽输送的又一通道,其建立与大降水出现的时间同步,增强了辐合上升运动;地面锋面及鞍形场中气流辐合区的位置与降水落区较为吻合;中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及水汽的辐合对大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双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各种物理量和应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并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从动力过程、水汽输送过程、中小尺度系统等3个方面对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在浙北产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动力过程特点:300 hPa急流出口区辐散,中层3支气流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上升运动。低层TC外围的东南气流输入暖平流和湿位涡,使海上台风倒槽向北传播发展,最终形成气旋。TC高层流出气流对梅雨锋南侧垂直环流的维持有利;(2)水汽主要由两个TC外围的环流输送;(3)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显示有不同的降水云团合并且有加强的过程。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显示:700 hPa中小尺度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与强降水回波相对应。过程主要特点是中低层两个TC外围的气流与西风带气流在华东地区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在不同的气流汇合后产生了强急流输送水汽,加强垂直环流和中小尺度的辐合,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西南季风经过台风绕流后在合适的环境场下仍有可能到达华东地区,这时往往与中纬度西风带汇合,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梅雨降水。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夏季两次塔什干低涡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天气尺度环流系统配置、动力和水汽输送的角度探讨造成南疆不同降水强度的塔什干低涡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当南亚高压中心位于70°E,南疆位于200 hPa急流轴出口辐散区,500 hPa塔什干低涡东移携带强西南气流时,700 hPa盆地有显著东风急流,偏西地区中低层切变辐合长时间维持,同时通过接力输送的阿拉伯海水汽与中低层东风急流携带的水汽强烈辐合,导致大范围暴雨,高层正MPV1、负MPV2向下伸展,中低层不稳定性、斜压性增强,配合700 hPa以下负MPV1、正MPV2激发垂直涡度增长,对流性降水加强;当南亚高压中心始终维持偏东(90°E),南疆位于200 hPa急流轴上,500 hPa里海脊和新疆东部高压脊势力相当时,塔什干低涡减弱为槽影响南疆,700 hPa南疆盆地东风气流弱且位置偏西,南疆地区无明显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辐合,不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水汽的集中辐合,难以造成显著降水。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2016年7月28日—8月2日新疆西部罕见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应用GDAS资料,模拟计算了大暴雨期间不同区域不同高度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1)200 h Pa高空偏西急流、700 h Pa和850 h Pa低空偏东急流及辐合线和500 h Pa稳定"两脊一槽"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天气背景;(2)大暴雨过程中阿克苏地区北部、伊犁河谷地区和博州地区东部1500、3000和5000 m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存在差异,其中,阿克苏地区北部1500、3000、5000 m水汽分别主要来自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地中海北部,水汽贡献分别占该高度水汽的38%、46%、48%;伊犁河谷地区1500、3000、5000 m水汽分别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黑海南部,水汽贡献分别占该高度水汽的100%、50%、68%;博州地区东部1500、3000、5000 m水汽分别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中亚地区、东欧,水汽贡献分别占该高度水汽的58%、54%、82%。水汽在输送过程中高度多变,以偏东和偏南路径为主输送到大暴雨区上空;(3)欧洲大陆、西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等陆地及黑海、里海等海洋是此次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南疆低层偏东风和辐合线在水汽的聚集及向上输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空急流产生的次级环流的下沉气流在将高空水汽向下输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08,features of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auses thereof are analyzed.During the event,patter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tayed stable; the polar vortex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was strong with little movement; the cold front from the polar region and the active warm air mass from the tropical ocean confronted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he blocking high to the west of Baikal remained strong and steady; the trough over central nd western Asia maintained its position for quite long with a group of little troughs splitting from it frequently; the dominant wind at 700 hPa was southwesterly while shears and vortexes at 850 hPa developed continually,providing the necessary low-level convergence for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Meanwhile,in the mid troposphere,eddies were generate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positive vorticity disturbances in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intensive with westward and northward migrations.The subtropical frontal zone was puissant and the north-south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large.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remained stable.Warm air masses over the tropical ocean were active,so was the trough in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westerlies over the Bay of Bengal.There were four episodes associated with this event.The first one was featur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strong cold and warm air,while the other three with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s well as vigorous penetrat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north.The existence of the inversion layer and the thick melting layer we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s.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nowstorms was that the positive vorticity over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Abundant water vapor and intense updraf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snows.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由副高进退引起的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和地面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500 hPa的584~588 dagpm线、700~850 hPa切变线之间;2)降水出现时GPS可降水量基本对应于高值阶段,强降水出现时可降水量位于峰值前后;降水出现时GPS可降水量偏离系数为正值,而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偏离系数超过1时;3)对同一测站而言,GPS可降水量越大对应的实际降水越强.当测站不同时,GPS可降水量高并不一定代表更强的降水,这与测站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关.4)降水出现前热力和水汽条件配置好,能量不断积累,假相当位温逐渐升至极大值.随着降水出现与能量的释放,假相当位温回落到谷值阶段,此谷值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对应的降水也越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及周边18个气象观测站1989~2018年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进行强降水个例筛选,在大气环流分型的基础上,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暴雨和大雨在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轨迹。结果表明:昌都产生强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高原低涡、高原槽及高原切变线3种类型,其中以高原切变线型为主,而降水强度最大的是高原槽型。不同环流形势下暴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方向基本一致,均以偏南气流为主,水汽来源相对集中,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强降水;而大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多以偏南气流为主,与暴雨相比,水汽来源较为分散且水汽条件较差。夏季昌都的水汽来源主要以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海为主,最远可以追溯到大西洋。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26日浙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列车效应特征、物理量特征以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于中低层暖切及地面低压倒槽的背景场中。强降水时段内回波在江西地区生成并沿同一路径东移影响浙西地区,产生列车效应,同时雷达速度场的低层辐合区有利于列车效应中东移回波增强并产生强烈降水。中低层湿度增加、垂直上升速度增大以及暖式切变线的加强有利于水汽辐合抬升的加强,使得列车效应增强,有利于降水的增大。26日11时以后衢州中北部地区列车效应的产生与维持与中低层正涡度和水汽通量辐合在这个区域的持续作用密不可分。Barnes滤波显示中尺度辐合线的维持和移动与列车效应的维持和生消有较好地对应关系,同时地面加密风场中稳定的低压环流有利于列车效应回波源地的维持,实际业务中应加强对地面加密风场和低层中尺度辐合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红专  叶成志  陈静静  罗植荣 《气象》2019,45(9):1213-122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湖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然后引入NOAA的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定量分析了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区域水汽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有效配置和稳定维持是强降雨持续的主要原因,持续性暴雨与全球范围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相联系,低空急流的演变和进退与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演变关系密切。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三支,第一支由索马里越赤道急流经孟加拉湾和我国西南地区输入暴雨区,第二支由印度洋中东部越赤道气流经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输入暴雨区,第三支由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自南海南部一路北上输入暴雨区,第三阶段还有一支水汽由赤道西太平洋穿越菲律宾进入南海后再北上输入暴雨区。过程第一、二阶段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其次是南海,第三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包括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各占一半。受地形影响,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其他来自低纬洋面的通道水汽主要输送到850 hPa及以下各层。暴雨区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和西边界,且主要由低层输入暴雨区,以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形式在暴雨区上空低层大量汇聚,经由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积累和凝结,从而导致降水的产生,降水的强弱与边界水汽输入和区域水汽辐合的强弱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0.
201323号台风“菲特”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季台风,给浙江省带来暴雨天气。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动力、热力等方面对此次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菲特”本身的环流引起;第二阶段由“菲特”残留云系长时间维持及其与弱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引起,且弱冷空气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十分明显。2)第一阶段水汽主要由其本身的环流提供,由“菲特”南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和东侧的偏东风低空急流从南海和西太平洋输送水汽,第二阶段水汽主要由“丹娜丝”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从西太平洋输送水汽。3)弱冷空气的扩散使斜压性增强,并使斜压位能释放转化为动能,促使台风残留低压环流加剧,并在台风外围东偏南暖湿气流之间形成中尺度辐合带,为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4)弱冷空气叠加在950 hPa以下较强的暖平流之上,加剧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同时也使低层辐合加强.为暴雨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