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2002-2011年天津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统计了天津前兆台网观测项目的前兆异常情况.并以首都圈地区ML4.0以上地震和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作为震例,从总体映震能力、观测项目的映震比例、有震异常比例、前兆台网映震的方向性、各前兆学科的映震能力等方面,对天津地区前兆台网的映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天津前兆台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油井动态观测井映震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永新  张德元 《地震》1993,(4):52-57
本文利用胜利、大港、华北和辽河油田油井动态观测井的地震前兆异常资料,对1975年以来华北北部地区发生的9次中强地震进行了油井动态观测井映震能力的分析和研究,获得如下主要认识:油井映震能力较强,是一项重要的前兆观测项目;前兆异常在时间上以短临为主,空间上距震中100—300km为映震灵敏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云南地区近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从64个前兆台站168个观测 ,优选出了2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时、空、强“预测的骨干前兆指标群。  相似文献   

5.
在对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时间与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集整理了1980~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变、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对每一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20年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地区Ms≥5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地震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云南多年地震预测实践,认为目前定点前兆观测到的异常基本上都是地球物理场上的信息,前兆异常幅度增大、数量增多可以用于判定地震的发震时间,但难于得到前兆异常与地震在空间上的关联性,因此,基本上不能用于地点预测;云南80%的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有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地震活动判定地点优于定点前兆观测异常;近年来流动地磁观测异常判定地点较好,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震源区震前1年尺度的流动地磁测量异常区域,较地震活动增强区域预测时间短、区域小;笔者认为,针对震前的流动地磁测量观测到的物性变化,如果能在中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区域,架设密集台阵,捕捉物性变化的动态过程,对于地震的成因机理可能会得到最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地震中短期预测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8.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用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映震较好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提取,分析四川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时序值变化与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该方法能通过R值评分检验。用同样的方法提取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并进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短期综合地震预测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付虹  赵小艳 《地震学报》2013,35(4):477-484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前兆观测异常. 该文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出发分析认为这些地震前兆异常可能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 并认识到前兆观测出现的显著极值异常可能是MS≥7.0大地震的前兆; 有学者认为大震震源区没有或较少出现前兆观测趋势异常是大地震的共性特征, 汶川MS8.0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也是相同的;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开始和结束时间是多样的, 前兆异常的分布是复杂的, 因此利用震后总结的共性特征, 在震前对汶川MS8.0地震作出预测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12.
26 earthquakes with MS ≥5. 0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 Xizang (Tibet) block since 1980,22 of which we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other moderate- strong earthquakes. Research on the increase of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before the 22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has indicated that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was enhanced before 17 of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Though the increased seismici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 Tibet ) block,we have difficulty in predicting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by this phenomenon.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increased seismicity of small earthquak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a new method, which calculates small earthquake frequency through the change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mall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Tibet) block,and then make primary applicat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we are able to obtain obvious anomalies in the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moderate strong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new method,with little spatial range effect on the amplitude of this small earthquake frequency anomaly. We can obtain mid to short-term anomaly indices for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block.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总结了山西形变台网对近年来5级以上地震的映震能力,分析了形变异常特征。认为,大部分地震均发生在异常转折或异常结束时段,异常持续时间一般为半年至1 a,震中距大多为200 km~300 km,并出现明显的丛集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17.
中强地震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新  孙加林  张晖 《地震》2010,30(1):90-97
本文对四川地区1923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强地震经历了4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活动, 中强地震具有16年的准周期活动特征, 平静期持续5年左右, 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开始, 研究区将进入第5个活动周期, 其可能的持续时间为2024年前后。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 5.0~5.9级、 6.0~6.9级、 7.0~8.0级三个档次的地震事件的平静间隔均达到统计时段的历史之最, 三个档次地震的平静均被汶川8.0级地震直接打破, 中强地震超长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显著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国民  尹晓菲  王芃  邵志刚 《地震》2019,39(2):1-10
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中发现, 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一、 两年中, 中国大陆往往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平静的低活动异常。 本文应用最近100 a(1918—2017年)间5级以上地震资料, 分析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 从M≥5.0地震的年频度、 年度最大地震震级、 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等方面建立了地震低活动异常的判据指标, 并从概率增益指数β、 预测效能比α、 地震预测R值评分等方面对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大震关系作了多参数检验。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其与8级左右(M≥7.8)巨大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其关联度较低, 概率增益指数β与预测效能比α为3左右, R值评分为0.2左右。 对于M<7.5的地震, 地震低活动异常未显示, 其概率增益β, R值评分接近于0, 似呈现为近于随机关系。 M7.5是开始显示地震低活动异常与其有一定相关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6.0级以上地震前非均匀度CV值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超 《山西地震》2002,(3):25-29
通过对非均匀度 CV值等时间、等地震个数时间扫描和空间的扫描 ,对 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8次 6 .0级以上地震前 CV值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在发震区域内强震前 CV值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后 ,在回落或回落过程中发震 ,表明地震活动的丛集性是强震发生的重要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0.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