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的发现为中国油气勘探中的重大突破,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白云凹陷X-1气田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识别出该盆地内深水扇沉积体,将深水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和水道颗粒流、碎屑流、水道间、近源和远源浊流等微相。对各微相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水道砂质碎屑流微相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砂体发育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提出深水扇理想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底辟构造类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盆地内发育众多形态各异的底辟构造, 目前仅有少量的文章对其进行过分类研究, 缺少系统地论述.底辟构造是流体穿层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其展开分类及成因分析有助于洞察白云凹陷内流体的活动信息和油气运移特征.本文针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震剖面上所显示的大量而且种类丰富的底辟构造, 开展了底辟构造识别、分类及其内涵流体活动信息的研究, 依据盆地模拟结果和区域构造特征讨论了底辟构造的成因特征, 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1) 珠江口盆地发育多种类型的底辟构造, 有底辟初期的龟背上拱、泥底辟、气体泄流通道、裂缝带这4种类型, 不同的底辟构造类型内涵有不同的地质信息; (2) 底辟构造的成因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超压对底辟构造的形成与活动影响较小, 不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3M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利用砂岩和异源生屑灰岩岩石学及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扇的物源.结果表明,珠江组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屑和火山岩屑,并含较多深成岩屑.阴极射线下,石英以发蓝紫色-褐色光为主,长石主要发亮蓝色光.异源生屑灰岩为陆坡钙屑碎屑流沉积,来自于神狐暗沙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台地.泥岩∑REE与燕山褶皱带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较接近,分配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并与燕山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较接近.渐新世末,南海运动使南海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并使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侧跳跃到凹陷北侧.该构造事件在青藏高原邻近盆地和中国东部盆地都有反映,反映可能发生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使珠江组物源向西拓展.珠江期虽然存在活跃的深水牵引流,但珠江组原始物质仍应源自古珠江携带的华南沿海燕山褶皱带的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内陆古老的沉积-变质岩.  相似文献   

4.
5.
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及其展布规律。由于受重大构造事件、气候、物源供给、古地理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白云凹陷形成了独特的三层结构及多类型盆地叠置的沉积体系,其对深水油气形成及其分布富集特征等均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分析了白云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深水扇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耦合关系。白云凹陷深水扇圈闭成藏的烃源应以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为主,凹陷主体应以深水扇储层及其形成的各种圈闭为目标,周边以23.8Ma以前的浅水砂岩储层及其大型披覆构造为勘探重点,以期获得深水油气勘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现及识别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白云凹陷属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上模糊带的分析, 凹陷中心发育北西西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的底辟带, 底辟幅度最大可达8km.高精度磁力资料显示底辟带为一个低磁异常区.底辟构造包括龟背上拱、弱刺穿、气烟囱、底辟断层(或裂缝)、海底麻坑等类型, 主要发源于断陷期深湖相的文昌组(始新统) —恩平组(上始新统-下渐新统), 其次为坳陷期浅海-深海相沉积的珠江组(下中新统) —韩江组(中中新统) 的两套巨厚富泥沉积层.白云凹陷具有快速沉降、细粒充填为主、以及新生代的右旋张扭性应力场, 共同造就了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育.底辟构造的存在反映了白云凹陷中心曾经蕴育着高温、超压系统, 与之密切伴生的大量亮点指示着沿底辟构造的天然气垂向输导, 构成了古近系油气运移到新近系—第四系的成藏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7.
孟伟  隋风贵  郝雪峰  张守鹏  秦峰  伍松柏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07-67z1108
正碳酸盐矿物是砂岩储层中主要的成岩产物之一。碳酸盐胶结物较为活跃,其溶蚀及沉淀广泛发育于砂岩储层内。碳酸盐的溶蚀及沉淀是砂岩储层改造的重要成因之一。明确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制对预测深部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明确碳酸盐胶结物的产状。对不同产状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部陆坡发育着17条近似NNW-SSE走向的海底峡谷,构成了区域内的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基于研究区内高密度覆盖的2D地震资料,通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反射特征的描述和刻画,建立了第四纪以来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将沉积充填序列划分为三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根据陆坡进积特征、垂向地层叠加样式、侵蚀特征变化、连续性强振幅同相轴的识别和空间追踪,将高位体系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单元,HST-I和HST-II。研究表明,白云凹陷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发育在高位体系域晚期沉积旋回(HST-II)中。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沉积物供给、沉积物失稳作用、限制型地形和流体渗漏作用对峡谷群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珠江水系携带的大量沉积物经由陆架进入到陆坡区域,为海底峡谷群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充足的沉积物来源。在第四纪高位体系域早期水道形成的限制型“负地形”基础上,大量的沉积物在沿着陆坡坡降方向自北向南的输送过程中发生向下的侵蚀、沉积物失稳,导致了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的发育。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的气烟囱构造,暗示了含气流体的垂向运移和渗漏,可能促进了海底峡谷群的进一步演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基本特征、物质来源、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总结了不同机制下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规律,并强调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碳酸盐胶结物具有多类型、多期次和多种分布形式的特征,其物质来源可分为内源和外源2种类型。碳酸盐胶结物可以由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蒸发作用、生物碎屑溶解再沉淀作用、沉积速率控制作用、热对流作用、深部热流体作用等机制形成。在陆相碎屑岩储层中,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是形成碳酸盐胶结的最重要机制;但在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中,除了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外,生物碎屑溶解再沉淀作用、沉积速率控制作用也是重要的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不同成因机制下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类型及特征、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分析应注意利用δ13C值判断物质来源的不确定性;应重视层序地层和沉积环境在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中对碳酸盐胶结的作用;应注意相同的矿物类型(如"铁白云石")或相似的分布特征(如"顶钙")成因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胶结物是一类砂岩储层中最常见的成岩胶结交代物.厘清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特征、期次及其含量,可定量分析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程度.以文昌A凹陷珠海组海陆过渡相砂岩储层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研究重点,分凹陷中心与近珠三南断裂两个主体区域,利用岩石学分析、铸体薄片显微镜下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了...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目前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区域.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为24.2~121.0mW/m^2,单井现今地温梯度(Gra)最高可达6.64℃/100m,具"热盆"属性.白云凹陷裂后沉降阶段,特别是白云运动(23.8Ma)发生之后,盆地由断裂控盆转变为断裂、热作用共同控盆,热作用及热动力条件成为控制研究区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珠海组地层的镜质体反射率值、砂岩中次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液成因自生矿物等热流背景及岩石学记录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与定量统计、电镜扫描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等,发现白云凹陷北部中-低地温梯度(LGR,Gra≤4.5℃/100m)和南部高地温梯度(HGR,Gra>4.5℃/100m)两个地区珠海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演化过程存在以下差异:(1)中-低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压实作用主要是静岩压实作用;高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原生孔隙受静岩压实作用和热压实作用的共同控制,压实减孔速率高,等孔隙度埋深显著变浅;(2)地层升温速率的增大加快了储层中粘土矿物转化的速率,高地温梯度地区高岭石消失的埋深界限较中-低地温梯度地区浅,I/S(伊利石/蒙皂石混层)有序化进程较中-低地温梯度地区有所加快;(3)中-低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成岩演化过程属正常有序演变,高地温梯度地区受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明显,深部流体参与了高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地层孔隙水物质交换过程复杂,成岩演化进程加快,改变了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热平衡状态,各成岩作用过程活跃并出现一些典型的热液成因自生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12.
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比生长地层法、沉降史回剥技术和剩余构造沉降3种构造演化的手段,旨在全面揭示东沙(DS)25凸起的演化历史。依据生长地层的厚度、地层反射终端等特征划分出白云凹陷DS25凸起演化的主要阶段;运用回剥法恢复DS25凸起的沉降历史和与周缘地区的沉降差异;结合剩余构造沉降分析,定量判断隆起的抬升、沉降和差异沉降作用及发育时期。在对以上3种方法对比综合的基础上,综合生长地层指示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沉降史恢复和剩余构造沉降精细划分的沉降阶段和构造运动形式,重建DS25凸起演化过程,并提出以下5个演化阶段:65~30 Ma,凸起顶部遭受强烈剥蚀;30 Ma左右,凸起发生大规模抬升;30~23.8 Ma,发生微弱沉降;23.8~10.5 Ma,发生差异沉降,并出现三幕强烈沉降;10.5 Ma至今,凸起经历持续抬升。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庞雄  施和生 《地球科学》2007,32(2):247-252,266
揭示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的时空展布和油气成藏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向深海进军的油气勘探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在白云凹陷北部陆坡区发现了大量深水扇沉积体,它由众多的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和下切水道构成.盆底扇和斜坡扇多期叠加,平面上成朵叶状,并与下切水道相连.研究表明,白云深水扇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1)白云凹陷具有适合油气生成的活跃烃源岩;(2)拥有包括断层、不整合面、连续分布的砂体以及流体底辟带在内的发达的输导网络;(3)低水位期发育的深水扇体与其上覆的高水位期泥岩共同形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4)超压的累积和释放对深部烃源岩的排烃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白云深水扇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珠江口盆地深水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气烟囱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属性,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识别出了大量的气烟囱现象。气烟囱可分为根部、过路区和顶部三个组成单元,各个单元具有不同的地震异常特征,主要通过同相轴的侧向变化,振幅、频率、连续性的局部增强和减弱,AVO响应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识别。气烟囱根部是气体释压的初始部位,是气源供应区;过路区是流体泄压所经过的区带,在整个气烟囱结构的空间中占有主体地位;顶部常形成气藏。对白云凹陷建立了气烟囱顶部聚集和侧翼聚集两种气藏成藏模式,它们均由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的河湖相沉积提供烃源。  相似文献   

15.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fshore basins in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deep-water area is to start in the Baiyun sag in the basin. Due to the high cost of exploration in deep-water areas,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pressure evolution needs to be thoroughly probed before any actual exploration is to be done. Drilling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pore pressure is hydrostatic in shallow-water area. The mud diapirs found in the Baiyun sag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overpressure in the deep-water area. At presen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deep-water areas.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data from wells and basin modeling, the research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t least three episodic accumulations and releases of pressur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ozoic, whic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re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the Zhu-Qiong movement in the Late Eocene, the Nanhai movement in the Middle Oligocene and the Dongsha movement between the latest Middle Miocene and Late Miocene. The pressure release and associated hydrocarbon migration occurred primarily during the Dongsha movement, when most of the overpressure was released to hydrostatic pressure except for some overpressure in the deep-water area. (2) Both the measured pressure and the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re pressure is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the shallow-water area.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in the deep-water area is noted to be present. The difference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caused by the lithologies, facies and faults. (3) The diapirs in the deep water cannot be driven by the overpressure because the maximum pressure is less than 9.0 MPa in the course of pressure evolution. (4) The fluids migrated to the shallow-water area and deep-water area along faults. Some faults connected the deep-water fans with the hydrocarbon source. Huge oil and gas fields may be form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more favourably than in the shallow-water area.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31(2): 229–236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 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 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 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 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 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 (2) 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 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 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 (3) 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 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 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 砂体连通性好, 油气聚集比较分散, 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 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