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州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地面在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与人为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面沉降成为十大地质灾害之一。根据济宁城区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结合当前济宁市城市沉降基岩标建设和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研究,以GIS、数据库、测量、无线通讯等技术为支撑,建立了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通过监测数据自动化接收、数据处理与分析、报表生成、预警预报等模块设计,实现了地面沉降实时监测,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超前决策、提前布防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27景TerraSAR-X数据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武汉城区2013~2015年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结合地质、水文及实地踏勘资料进行沉降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区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汉口后湖、青山区工业路及光谷广场附近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78.1 mm/a;软土地基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和荷载增加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发现,长江沿岸地表形变与长江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初步推测与长江水位对两岸承压水的动态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关中区域中心城市大气污染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省关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和环境状况资料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市场价值、人力资本、机会成本法等环境经济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对5个中心城市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污染经济损失估算值,从经济角度分析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全国范围内防治地面沉降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江苏城市地质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1)地面沉降;(2)土体滑塌;(3)地面塌陷。就环境地质工作中的若干问题,提出积极开展城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工作;建议在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中明确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城建工程的环境负效应 ,包括地面沉降与塌陷 ,桩基施工引起的环境问题、深基坑工程事故工程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隧道施工造成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减小城建工程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为有效预防地面高程损失,城市重力排污失效、防洪防汛功能降低、管线破裂等隐患,及时监测宁波地面沉降发展情况,宁波市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目前已建设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点603座、基岩标3座、分层标一组,形成立体式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监控面积达600平方公里。通过地面沉降监测、调查与评价,定期通报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做出地面沉降灾情发展研判,为宁波  相似文献   

9.
一、城市地质学的涵义 城市地质是专门研究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城市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是为城市建设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面沉降灾害以鲁北平原最为严重,在德州地区的地面沉降已对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威胁,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水准测量网络及监测运行,查明了德州市地面沉降的规模和范围,研究成果表明工作区均存在地面沉降现象,截至2010年,德城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面沉降幅度最大,目前地面累计沉降量为-1186.9~-636.9mm,多年平均沉降速率为59.35mm/a,形成了以市区西北部为中心的地面沉降盆地。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大规模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北京从20世纪50、60年代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其一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市地面沉降的范围和速度逐年增加。本文以北京市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区,选择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所获取的2004-2010年间北京地面沉降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补充水准测量数据(1955-2010年),从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2个角度,分析北京市平原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结合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研究各因素和地面沉降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地面沉降严重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且局部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在研究期内,地下水水位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地面沉降有较高的一致性,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影响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因素,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工程活动也是影响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地质评价与监测工作浅议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大,人口增加,矿产资源扩大开采,使大部分城市和矿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为了保护城市和矿区的环境,减免灾害,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是重大的国际课题。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正飞速度向前推进,城市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显得日益严重。数字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确立了长远的规划思想和指导方针。通过购建数字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密集居住的场所,是人类对地质环境施加重要作用的场所。其形态、用地、发展均与所在的地质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在地质环境制约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建设发展也不断地改造和重塑地质环境。但是在城市建设中,若对地质环境质量认识不足,则极易造成工程建设的损失。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就会被破坏,  相似文献   

15.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地震、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隧道塌陷、涌水及堤防渗漏等,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危及人员生命,造成财产损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由于地质过程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变化而造成灾害的地质过程,都可称之为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地面沉降对其城市建设和发展会产生潜在的影响.采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升、降轨Sentinel-1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提取通州区高精度地表形变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地下水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综合分析通州区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原因.结果表明:升、降轨SAR数据获取的通州区地面沉降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不均匀地面沉降特征,北部、西北部地区沉降速率偏高,有明显的沉降漏斗;通州区地面沉降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四季中夏季累计沉降量最大;地下水漏斗区与地面沉降区的位置基本一致,水位埋深变化与沉降量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地扩大,对地面沉降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讨论西安市地面沉降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西安市地下水开采量、承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三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初步认定大量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主要原因。典型水准点沉降量与邻近自备井承压水位变化相关分析表明,两者间相关性极强。经综合分析市区地貌、第四系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并进行工程地质分层后,可确定出市区地面沉降的第一和第二主要压缩层。据地面沉降与承压水位下降值回归方程所预测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表明,西安地面沉降今后还会继续发展,将对西安城市建设产生严重影响,故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解放区是焦作市的中心城区,其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采历史悠久。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和破坏,由于地质环境脆弱,加之资源持续开发和工程建设,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目前,我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其中危害等级中型2处、小型4处,受威胁群众700余人,威胁资产约800万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将自然透水表面改变为坚硬、不透水的表面,改变了雨水径流量和径流速率,影响自然水文循环,导致中国许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天气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绿色屋顶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分析,在不同降雨事件中,绿色屋顶的径流截留率为50%~80%。广泛绿色空间的应用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地区的内涝问题,也为在城市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提供更美观的空间。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建设成本高昂、管理机构复杂等,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每个城市要按照自身能力分阶段分步骤地建设完成。  相似文献   

20.
据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淮河流域,其超采区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其中河北省超采面积占该省平原区面积的91.6%。 地下水超采直接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危及供水安全和饮用水安全,还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荒漠化、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间接损失近350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