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地区,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分析沟谷密度、沟谷发育阶段、地貌形态及其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包括切沟在内的黄土丘陵区的沟谷密度值可高达20 km/km~2以上;黄土冲沟的发育阶段不同,其侵蚀强度也相应变化;切沟发育最活跃和最密集的地段,其侵蚀强度也最大。根据土壤侵蚀总量与侵蚀强度之间的相关,建立了土壤侵蚀模型,并利用遥感图像划分了土壤侵蚀综合类型,从而可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求算各侵蚀类型的侵蚀强度,为预测区域侵蚀总量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从空间实体和数值库元素的相似一致性出发,将更新定义为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围绕空间单元的识别与更新,研究和讨论图像特征增强,GIS数据库信息,遥感地学分析在更新中的应用。最后采用TM及SOPT遥感图像对GIS数据库进行了更新试验。 相似文献
6.
7.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以及2000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使得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为了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恢复植被,一些耕地就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哪些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这些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如何?为此,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4个步骤。首先,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数、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其次,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并在GIS的支持下,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最后,利用降雨数据进一步分别确定退耕还林或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调查与GIS分析的林芝地区地质灾害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G IS技术和其它分析手段,在“递进分析法”(AMFP)理论框架下,利用AHP模型评估各影响因子权重;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求取潜势度、危险度及危害度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数;借助自建的灾害评价系统,实现了藏东林芝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其可视化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较为合理;研究方法和试点区预警系统的建设实践对于区域性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量化,不仅缩小了预测区的范围,也突出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遥感与GIS支持下近十年中国草地变化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动态监测我国草地资源近十年的变化情况,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十年来,我国的草地资源变化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表现为草地变耕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草地变为城镇交通用地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有联系;草地变林地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草地退化集中于内蒙古、新疆、青海。草地变化虽然与自然条件有关,但人类活动对草地变化有很大影响。同时草地的退化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北方将产生不良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遥感动态监测及泥沙输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嘉陵江流域重点产沙区为试点,选择1992和1996年两个时段,通过遥感、GIS以及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建立水土流失变化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并从流域的土壤侵蚀推测和分析流域河流泥沙的输移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京九铁路赣南段沿线地区水土流失特征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九铁路赣南段沿线地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南方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本文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较详细地论述了该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以便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国土整治和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农业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研究中的应用。WVS分类(Water, Vegetation and Soil Classification)及地面覆被分类图的编制,为区域性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归一化变换、相关分析与熵的引入,为区域性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评价提供了定量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6.
17.
城镇形态研究不仅是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也是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地理现象形态的关注和研究早已成为地理学者的一项工作。从地貌学者所关注的地形到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的城市形态分类,都有形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变化的机制和城镇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这两方面,对城镇形态的自身特征及其变化研究不多,对城镇形态的空间信息如何客观、准确地提取则涉及得更少。据此,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是解决如何客观、有效地提取城镇形态信息和空间数据;其次是根据提取出的空间信息和数据,对无锡市城镇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形研究,以揭示出城镇形态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技术的无锡市城镇形态分形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城镇形态研究不仅是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也是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地理现象形态的关注和研究早已成为地理学者的一项工作。从地貌学者所关注的地形到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的城市形态分类 ,都有形态问题。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 ,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 ,都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变化的机制和城镇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这两方面 ,对城镇形态的自身特征及其变化研究不多 ,对城镇形态的空间信息如何客观、准确地提取则涉及得更少。据此 ,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是解决如何客观、有效地提取城镇形态信息和空间数据 ;其次是根据提取出的空间信息和数据 ,对无锡市城镇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形研究 ,以揭示出城镇形态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