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拉萨却桑地区的原早中三叠世查曲浦组由下部碳酸盐岩和上部火山岩组成,下部碳酸盐岩产丰富的化石,时代为早—中三叠世,上部火山岩无古生物和年代学资料,根据叠置关系作为查曲浦组上部,时代也为早—中三叠世,并且成为该地区经典地层层序而被广泛引用。最近在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段玄武质安山岩中获得248Ma±4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厘定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时代为早三叠世,原查曲浦组存在倒转,火山岩段应位于碳酸盐岩段之下,其下与列龙沟组整合过渡,证明该区二叠系与三叠系是连续沉积的,进一步说明早三叠世该区存在岩浆活动。查曲浦组层序的厘定对探讨冈底斯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海相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根据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的演化特征,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通过区内沉积层序的划分对比,初步建立了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3.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束米仓山中三叠世以来陆内变形时间,亦对区域构造变形时序以及米仓山基底冲断变形特征有指示意义。本文以两条地质剖面为基础,刻画出背斜南翼中-上侏罗统旋转生长地层特征,表明地层发生褶皱的启动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并且通过长剖面解释,认为米仓山基底发育楔入冲断构造,楔端点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扩展传递导致了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的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显示,通南巴背斜分别于晚白垩世早期(95~90 Ma)和新生代中晚期(~24 Ma)开始快速隆升剥蚀,隆升速率分别为0.06~0.085 mm/a和0.133 mm/a左右。通过汇总区域低温热年代学样品点,分区建立构造变形时空序列,得出川东北地区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及始新世-中新世分别发生一次米仓山由北向南的构造扩展以及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构造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笔者运用板块构造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从露头区精细研究开始,寻找层序地层单元的识别标志和沉积相标志,拟建立起研究区综合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和沉积背景分析,对苏皖下扬子区的震旦纪-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共认识别出11个二级层序,64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6.
陕西南部北大巴山地区早志留世滔河口组碱基性火山岩,分布层位稳定,岩性标志特征。根据火山岩岩石类型和地层学以及古生物组合特征对其岩石地层单位重新进行了厘定,研究了火山岩的成因,探讨了火山岩形成的机制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量前人成果和1:5万区调钻孔资料证实,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地层属于水平岩层.因此,该地区第四纪火山地层的划分,是在地表岩石层序与钻孔岩石层序充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沉积角度看,五大连池火山地层属于松嫩盆地连续沉积过程中的第四纪短暂幕式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水平岩层.本文结合K-Ar同位素测年新资料,将该区第四纪岩石地层重新划分为11个组级地层单位.其中的火山岩石地层可以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焦得布玄武岩(1.214—1.113 Ma);中更新统尾山玄武岩(0.62—0.285 Ma);中更新统笔架山玄武岩(0.24—0.132 Ma)和全新统老黑山玄武岩(距今290~288 a),对夹于其间的正常沉积地层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对层状火山岩层序的层位划分和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理解五大连池火山群的构造背景和生态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五大连池火山群处于中国大陆内部的大同—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最北东端,是地幔流体向北东方向流动的最前缘;这类富钾的碱性玄武岩的火山喷发活动对东北富饶的黑土地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火山岩在嫩江平原上塑造的台地和火山锥地形地貌对生态多样性和优质地下水的生态要素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叠纪充填的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被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5个层序单元。超层序Ⅰ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是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作用的产物,是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前陆盆地早期挠曲沉降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标志着晚三叠世诺利期前陆盆地业已形成;超层序Ⅱ以磨拉石与酸性火山岩建造为特征,是前陆盆地晚期冲断抬升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表明晚三叠世瑞替期来自造山带的沉积物开始越过前陆隆起向隆后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9.
10.
11.
藏东八宿县城西南出露一套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组成的火山岩地层体,研究程度不高,报道较少,时代争论较大,构造意义不明确,称之为朱村组。在朱村组获得角闪英安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28Ma±2Ma,将朱村组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朱村组火山岩形成于怒江洋壳向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俯冲、消减的火山弧环境,是伯舒拉岭火山岩浆弧的组成部分,与伯舒拉岭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应为同源不同相的产物,并认为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闭合在早白垩世晚期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2.
西藏羌塘中部角木日地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西藏羌塘中部角木日地区出露有大量的二叠纪玄武岩,岩石由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组成,SiO2含量在43.87%~54.25%之间,K2O含量较高,平均为0.58%,TiO2含量中等偏高,平均为1.60%,P2O5含量也较高,平均为0.48%,Zr/Y比值平均为6.04,Zr/Nb比值平均为9.88,明显具有富集地幔的特征;∑REE平均为147.5×10-6,轻稀土轻微富集,LaN/SmN比值平均为1.98。这些特征和三江地区的准洋脊型玄武岩一致。综合玄武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二叠纪玄武岩可能形成于准洋中脊环境。 相似文献
13.
西藏羌塘戈木错渐新世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戈木错出露一套30Ma的钾质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橄榄碱玄岩、橄榄粗面玄武岩、霓辉粗面岩和含白榴石响岩。火山岩的SiO2含量变化于46%~60%之间,Al2O3含量在13%~21%之间,Mg#介于0.14和0.63之间,K2O/Na2O>1。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相容元素(Cr、Ni)和高场强元素(Nb、Ta、Ti),全岩εHf(t)值变化于-1.28~-6.20之间。研究表明,戈木错火山岩母岩浆起源于软流圈流体交代的古俯冲地幔楔的低程度熔融,同源岩浆经历了AFC作用。戈木错火山岩和区域上的鱼鳞山、火车头山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共同组成了羌塘渐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综合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岩浆性质的演化,认为岩浆的产生可能与35Ma左右羌塘陆内俯冲板片断离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冈底斯带门巴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门巴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出露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的弧背断隆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钙碱性,具有富SiO2、K2O的特点。K2O/Na2O平均为1.13,相对富钾。Al2O3变化于13.27%~15.53%之间,A/CNK平均为1.0,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99.5×10-6~294.72×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弱至中等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代的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岛弧环境,是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暗示着冈底斯岩浆弧带在晚三叠世就已成雏形。 相似文献
15.
冈底斯带桑巴区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确定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桑巴区花岗岩体位于冈底斯带嘉黎断裂之北,呈近东西向分布于桑巴、建多等地。岩石类型主要有巨斑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斑状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闪长岩(TW1530)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7.2±1.6Ma,黑云母花岗岩(TW1637)年龄为121.2±1.7Ma,表明桑巴区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桑巴区花岗岩类为高钾钙碱性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确定该时代的花岗岩具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变的构造环境。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的出现预示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造山作用的结束,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至此进入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并一直持续至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沉积之前。 相似文献
16.
林周盆地位于冈底斯板块中部,对其进行盆地分析将为理解冈底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沉积学证据。本文以林周盆地中侏罗统却桑温泉组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却桑温泉组岩屑石英砂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69 Ma,存在620~540 Ma,1220~1055 Ma等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是对特提斯洋壳俯冲引发的岩浆事件的响应。碎屑锆石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却桑温泉组物源主要来自冈底斯中部唐加-松多造山带,为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向南增生过程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17.
西藏八宿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八宿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北东缘,紧邻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区内出露有花岗岩体,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朱村组火山岩中。区域主要完成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花岗岩的报道较少。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来确定岩体的构造意义。在该地区获得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9.7±1.2Ma和120.6±1.8Ma。岩体锆石εHf(t)值为-10.42~-7.00,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624~1841Ma。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壳源部分熔融成因,有地幔物质及热流参与,形成于板块俯冲构造环境。岩体北东侧的朱村组火山岩所获得的角闪英安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28±2Ma,较岩体早9Myr,属于同一岩浆事件产物,因此,八宿花岗岩与火山岩一样,属于伯舒拉岭火山岩浆弧的一部分,形成于怒江洋壳向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俯冲、消减的火山弧环境。八宿岩体很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向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藏北双湖地区三叠纪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在西藏北部双湖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纪地层体,从多重地层的角度阐述了三叠系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特征。通过剖面测制,获取了丰富的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尤其是下三叠统硬水泉组生物扰动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和中三叠统康南组舍菊石灰岩的发现,为羌塘盆地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划分与对比,生物古地理研究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根据岩石类型和生物组合等特征,将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含煤系地层划分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红水沟组、石门关组和江爱达日那组。 相似文献
19.
西藏西部日松地区多仁组、日松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班公湖—改则—革吉一带广布一套类复理石—复理石碎屑沉积,总体岩性单调,化石稀少,研究程度极低。对该套地层,尤其上部层位因缺乏年代依据,其时代归属及沉积上限一直争论较大,地层序列划分难以统一。在1∶25万日土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于中上部层位中采获了较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为晚侏罗世。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及古地理、古生物面貌特征,宜将其从原木嘎岗日地层分区划出,归入班戈-八宿地层分区,创建为多仁组、日松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