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云开大山变质杂岩”时代与成因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莫柱孙 《广东地质》1989,4(1):83-86
  相似文献   

2.
云开地块北缘构造混杂岩的岩石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云开地块北缘的信宜贵子地区见大量变玄武岩与变沉积岩混杂产出。变玄武岩多以构造岩块或透镜体产出,地球化学以中等Mg#、富钠贫钾为特征,属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系列。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无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Nb、显著的Sr-Nb-Ta弱亏损为特征。143Nd/144Nd变化于0.512513~0.512655之间,对应的εNd(t)值介于2.89~4.90之间。构造环境判别表明,变玄武岩原岩可能为弧后盆地玄武岩。2个变玄武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1031±28Ma、1025±39Ma。变沉积岩基质以片岩、变砂岩和石英岩为主,表现为陆缘碎屑沉积特征。2个石英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显示变沉积岩原岩具有~1.0Ga的物源峰,其最年轻锆石为777Ma和571Ma,原岩沉积时间大致为南华纪-震旦纪。本次研究认为,信宜贵子构造混杂岩是Grenville期弧后盆地玄武岩与新元古代晚期陆缘碎屑沉积物构造混杂堆积的结果,构造混杂的时间可能为奥陶纪-志留纪。  相似文献   

3.
粤西云炉地区混合岩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斌  黄福生 《地质学报》1994,68(3):231-240
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加里东造山带中,从广东高州新垌向云炉方向依次发育部分混合岩化岩石、条带状混合岩、眼球条带状混合岩及片麻状混合岩等混合岩带。笔者通过对混合岩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结构系统统计分析、矿物学、地球化学及云炉地区变质前景的研究,确定该区混合岩的主要形成机制为深溶作用。在深溶作用过程中,没有显著的钾、钠、硅等外来组分的带入和钙、铁、镁等组分的带出。  相似文献   

4.
鄂东北大别杂岩中深熔混合岩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海  游振东 《地球化学》1995,24(4):359-367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提出识别大别杂岩中深熔混合岩的证据:①浅色体粗大可横切面理,伴有复杂褶皱,帮助发育;②浅色体和古成体中斜长石牌号有明显差异;③矿物成分和组合指示曾达到深熔条件;④浅色体中富含Al2O3、Fe2O3、TiO2和不活动、不相容元素,如LREE、Th、Hf、Zr。最结合混合岩矿物空间分布和质量平衡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别核心杂岩中混合岩的主导成因机制是深熔。  相似文献   

5.
6.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7.
云开隆起西南端混合岩,花岗岩同位素地质年代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平 《广东地质》1991,6(2):58-68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河台金矿区位于两广交界的云开地区,矿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混合岩和韧性剪切带并存,是研究花岗岩与混合岩岩石成因关系的良好场所。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矿区内云楼岗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253±16Ma,云开群混合岩年龄为2403±51Ma,在分析误差范围内前者形成时间比后者早了约10Myr。云楼岗花岗闪长岩与云开群混合岩具有某些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过铝质;高的K_2O含量、Fe_2O_3/MgO比值以及Rb、Pb、LREE含量和初始(~(87)Sr/~(86)Sr)(I_(Sr))比值;εNd(t)为负值;具有低的10000Ga/Al值;亏损Ba、Nb、Sr、P和Ti;SiO_2与TiO_2、Fe_2O_3T、CaO、Nb都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它们可能都是壳源的。另外,两者中的黑云母都是再平衡的原生黑云母,表明成岩后两种岩石又在近乎相同的温压条件下遭受了改造。然而,云楼岗花岗闪长岩与云开群混合岩、变质沉积岩之间的稀土特征和Sr-Nd同位素又有所差异。前者Nd模式年龄为1821~1692Ma,明显晚于后两者(2264~1783Ma、2170~1910Ma);另外,岩体的Rb/Sr比值为14~16,明显低于混合岩的27~92。所以,云楼岗花岗闪长岩可能来自下地壳深熔作用,并混入有少量年轻地幔成分而形成的混合岩浆,而云开群混合岩只是变质沉积岩的原地熔融产物。因此,云楼岗花岗闪长体与邻近云开群混合岩不是同源的,前者也不是后者的最终产物。云楼岗岩体和云开群混合岩的形成时间可能分别代表了华南板块和印支板块碰撞高峰期和终了期。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阜平杂岩的深熔和混合岩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华北克拉通的阜平杂岩长英质岩石中常产出显著的浅色体、岩脉和花岗岩侵入体,并形成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通过矿物自形晶的形成、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换和大量钠长石净边的出现以及其它与熔体活动有关结构的分析,浅色脉体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发生与外来熔体的注入有关。在长英质片麻岩中可出现明显的熔体注入,在一些不易片理化的岩石如石英岩中亦可形成浸染状熔体渗入。熔体汇集可形成浅色体、岩脉,直至花岗岩侵入体。而深熔作用本身形成熔体的作用在本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遭受渗透式混合岩化作用的过程中,岩石成分发生了改变,形成开放系统。随着渗透熔体的结晶,可形成一些岩浆锆石,在副片麻岩中则很容易被当作碎屑锆石。  相似文献   

10.
11.
云开隆起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的重要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报道云开隆起低压麻粒岩950Ma左右的变质作用年龄,结合麻粒岩的岩相学以及区域地质特征,指出晋宁期云开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云开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银矿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志邦 《矿产与地质》1992,6(5):380-386
通过对广西云开地区岩浆活动与金银矿化关系的研究表明,金银矿主要是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矿化岩体与金银矿化在空间位置上存在“东向性”和“定距性”规律;岩浆岩岩石化学成分、岩浆分异程度、成因类型的不同,导致了金银成矿的显著差异;燕山期岩浆活动对金银成矿,既提供了成矿热液,也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云开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云骥 《现代地质》2001,15(3):275-280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由于应力弛张作用 ,使两地体间的构造分界线 (灵山构造带 )后期表现为左旋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云开地块基底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开地块位于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毗邻地带,经历了基底形成和改造两个阶段。基底形成包括了古中元古代高州杂岩的沉积与变质、晚元古代云开群的沉积与变质、震旦系和早古生代地层的沉积和变质,在早古生代晚期作为整体转化为稳定地块。基底改造发生在加里东期之后,包括海西-印支期与燕山-喜山期两个阶段,基底岩石经历了断裂变质、重熔改造和构造活动。在基底演化过程中,物质进行了重新分布,一些元素得以富集成矿,使云开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银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  相似文献   

15.
辽吉东部层状混合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启 《吉林地质》1990,9(1):42-49
辽吉东部的层状混合岩与上、下围岩始终保持整合接触,反映它的体系基本上是封闭的,没有外来组份的加入。其组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资料等表明层状混合岩不足岩浆型的,而是重熔岩浆型的,其原岩是沉积变质岩。  相似文献   

16.
《地质与资源》1994,3(4):312-316
菱泉5号矿脉石英—冰长石氧同位素判别──在矿脉形成过程中热源与水源的变化──1前言根据对矿床及地热系统的地球比学研究发现,形成浅成热液型矿床的热水(含矿溶液),富含有地下深部循环而被加热的天水成分,当这种热水上升到浅部发生沸腾并与地下水发生混合时,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广西云开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研究该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选择了主要成矿元素Ag、Au、Pb、Zn、W、Mo、Sn进行讨论,研究它们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富集规律,为区域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提出Ⅰ级找矿远景区8个,Ⅱ级远景区5个,Ⅲ级远景区3个,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的靶区。  相似文献   

18.
19.
贾伟光 《地质与资源》1994,3(4):270-277
位于扬子板块南缘的云开地区,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导致强烈的岩浆作用及火山-次火山作用,从而诱发了一系列金银和多金属银矿化及矿床的形成,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金银成矿带,其中中型以上银矿床有10处。本文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分别对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地层及岩浆岩演化与银矿化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