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杰  李祥根  虢顺民 《地质科学》1978,13(3):235-246
安宁河断裂带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规模较大的、具有长期发育历史的深大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我们根据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取得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安宁河断裂带新构造运动的迹象、类型及特征作了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几点粗浅的看法,草成此文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2.
安宁河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识高原隆升和侧向生长的理想对象.为了进一步厘清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 本文对该断裂带中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磁组构研究, 厘定了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序列, 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解析表明, 安宁河断裂带存在三期构造...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安宁河、金箐等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并且成为安宁河地震带的发震构造。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论证地壳稳定性和研究地震活动性。断裂活动年代是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我们对含淤泥的冲积层做了C14年龄测试,对典型第四纪断层进行了野外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安宁河断裂带新活动性的调研资料,建立起研究区地质—力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反演出区域应力—形变场的定量化图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变有限元分析,深入研究断层的错动方式和强度以及应力积累随时间的变化。不仅阐明了安宁河断裂带现今活动性特征,而且从本质上揭示了研究区内强震活动的发生机制及条件。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安宁河断裂带中挽近时期以来形成的倒转构造,对礼州以东三叠─侏罗系的地层倒转作了解释,并推断出了安宁河主犁式断层的断坪、断坡位置及宽度。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地区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区域地质概况攀枝花地区处于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的安宁河构造带,是这一构造带活动最剧烈的部分。安宁河断裂带具有多期次和长期活动的特点,大多数断裂是早期断裂被晚期构造作用加强而成的继承性断裂。几个大致平行的大断裂,代表着主构造线。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地层和岩性有很大差异,而在断裂带内主要以侵入岩和喷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2—2002年小震双差重新定位结果,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走向的震源剖面作b值及局部复发时间TL值的空间扫描,以确定断裂带上可能存在的凹凸体。结果显示,b值沿断裂带走向具明显的空间非均匀性,与地表几何结构的分段变异是相应的。异常短的TL值及低b值出现在鲜水河断裂带的炉霍—道孚间、安宁河断裂带的石棉—冕宁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的西昌—普格段,表明在间震期这些段落破裂产生的小震平均震级大于其他段落上的小震,是断裂带中相对活跃的段落。由b值与应力成反比的关系,推测这些段落可能为断裂带上凹凸体所在地,成为现今应力积累的闭锁段,是未来主震初始破裂最有可能形成的段落,其中石棉—冕宁段的地震危险性最大。而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乾宁—康定—石棉一带,尽管历史地震与现今小震都异常活跃,但具有异常高的b值及TL值估计,表明现今应力水平较低,目前可能成为以小震活动为主的蠕滑段,不具大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综合前人资料分析了川—滇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地震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滇构造带具有同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相似的某些特征;地震活动主要沿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分布。震源以永仁、渡口和会理三地所在区域最浅,向四周渐深  相似文献   

9.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复杂而强烈,地震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意义重大。基于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相互补充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选择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为内动力因素,地形地貌、降雨量、河流冲蚀组合计算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条件作为外动力因素,地层岩性和活动断裂影响带作为介质因素,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地质要素梯度来反映内动力作用和通过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分析表现外动力作用是提高评价准确性的有效手段;青藏高原东缘可分为8个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的一级分区,75个综合因素差别较大的二级分区,653个外动力条件有一定差别的三级分区;总体而言,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型构造格架断裂带附近的地壳稳定性最差,西部次之,东部最好,北部区块较完整,南部复杂破碎。  相似文献   

11.
218Po法测氡对甘肃疏勒河断裂带中段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章强 《物探与化探》1997,21(3):219-224
本文以疏勒河断裂带中段遥感地质特征及甚低频电磁异常特征为基础,通过测定断裂带上部地表的氡射气浓度,对疏勒河断裂带中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疏勒河断裂带中段是一条较为稳定的断裂。  相似文献   

12.
<正>1地质背景四川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攀西裂谷东部,在小江-甘洛断裂带和箐河-程海断裂带之间的安宁河断裂带中。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周名魁等,1988)。基底为前震旦系会理群,盖层由震旦系-中生界组成,与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区内最主要的构造以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在区域性南北向边界断裂之间,有小规模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及产状平缓的层间剥离构造。本区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初论邵武-河源断裂带的活动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大任 《江西地质》2000,14(2):81-87
邵武-河源断裂带包含3条形态各异,特征不同的较大断裂带,北段为邵武-石城断裂带,中段为瑞金-寻乌断裂断,南段为龙川-河源断裂带。本文侧重阐述,分析江西境内该断裂带挽近地质时期的活动及与之有关的地貌,地震,温泉和地裂缝特征,探讨其活动性以及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认为,邵武-河源断裂带现今还处于活跃期,但引起高级别地震可能性比较小,分散小震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 四川冕宁县北东21km的沉黄沼泽洼地(藓类泥炭)及紧邻的彝海(亦称野海子,为山间浅水至深水湖泊),位处康滇台背斜北部安宁河断裂带上(图1)。在此区域的西部为早震旦世时期花岗岩,东部为晚三叠世煤系白果湾组,紧邻沉黄和彝海的四周大部分为第四纪冲积扇体(泥石流型筛积层)和残坡积堆积物。仅沉黄北缘坡坎为沟谷低阶地及沉黄东偏南决口见更新世古安宁河河床砾岩层(与彝海东滨的砾岩层完全相同)。本区藓类泥炭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我国西南部的北西向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两条互相平行的北西向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大震时一个右旋而另一个却左旋水平错动,则又不失其特殊性。这四条断裂带皆处于我国大震多发区,对大震活动研究有较好的验证作用。古构造残余应力场,是古构造应力场残留至今的残余应力;其性质为岩体中微观残留自平衡应力;形成机制是由岩体强塑性变形固结所造成,只要岩石结构不变便在岩体中长期保存。在岩石新裂面表层中,平行新裂面的残余应力保留,垂直新裂面的在一定深度内  相似文献   

16.
收集米易县棉花塘温泉露头区温泉及地热钻孔资料,对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大地热流特征、地下水深循环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热源、热储层与盖层、深循环储水构造及地热资源储藏条件。认为“茨达-撒莲背斜东翼深循环地热水的储水构造+安宁河断裂带成为地热水上升通道”形成温泉露头区“低势点”条件;形成“茨达-撒莲背斜东翼岩溶(裂隙)型层状热储+安宁河断裂带上升通道”模式。位于西侧“茨达-撒莲背斜东翼”寒武系上统(∈3e)白云岩,二叠系下统茅口+栖霞组灰岩(P1m+q)广泛出露具有深循环储水构造的良好补给条件,二叠系峨眉山组(P2β)玄武岩等成为深循环储水构造盖层等热储条件;具有进一步研究、勘查、开发价值和意义。试拟成文,可为开展理疗热矿水资源开发规划编制,探讨理疗热矿水成因模式,进一步研究、勘查、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高,导致滑坡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约32.5%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km范围内,19.77%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1.0km内,15.2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1.0~1.5km内,滑坡的滑动方向多垂直于断裂走向;2八美"土石林"是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碎裂岩体,该类岩体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滑坡灾害发育密度大;3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发育,在强震作用下形成的部分滑坡滑动彻底,现今稳定性较好;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滑坡处于裂而未滑状态,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失稳滑动;4断裂带穿越的斜坡或古地震滑坡,在断裂持续活动作用下,稳定性差并多次发生活动;5强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断裂带坡体变形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些研究者(从柏林等,1973)将川西安宁河断裂带视之为可能的大陆裂谷以来,一些持“裂谷”观点的研究者愈来愈注重该地带的碱性火山-深成岩体的研究,而务本岩体以其特殊的岩石组合更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系统查阅谷德振先生的生前论著,发现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而且还是我国工程地震研究的开拓者。早在治淮工程开始就注意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问题,1959年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后,特别关注工程地震问题,提出了工程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思路与技术方法,提出了活动断层的新概念,建议把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称为活断层,并提出了从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出发识别活断层的方法,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库水体荷载与沿断裂带库水下渗引起的强度弱化和孔隙压力共同作用的科学观点等。他把上述观点、思路与方法,成功应用到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治理、葛洲坝工程与丹江口工程坝址勘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浑河断裂带是深大断裂-郯庐断裂的北延分支,横贯抚顺市区,在断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建有诸多大型工矿企业及民用建筑,断裂带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抚顺市的城市安全。近期,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个别次级断裂发生活动,并已造成严重的城市建筑破坏。局部断裂活动的成因,为城市决策者所关注。本文利用抚顺市城市平面控制网相隔17a的两期GPS测量数据,应用大地形变分析的理论方法,对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宏观地质构造在此期间活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