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津位于渤海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沧县垄起和黄骅洼陷之上。区域稳定性由地壳块体的结构及其边界断裂的活动性所控制,沧县垄起的稳定性较黄骅洼陷为好,两者之间以沧东断裂为界。按地壳稳定性,天津市区及其附近可以划分为七个亚区。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测和室内测试的基础上,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应力场和地震资料,系统地探讨了工作区的总体构造环境,认为燕山水库区域构造正趋稳定。 对地震基本烈度的评定,是采用了从大到小的三级判定法,即地震小区—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区方法来确定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_L≥3级地震的地震危险区,然后在考察测区地震烈度随震中距衰减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虑及各地震危险区及邻区强震对坝区的迭加影响,得出了燕山水库坝区地震基本强度为Ⅵ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和规模经济规划建设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论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领域).本文综合概括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的3种代表性理论,即"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和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未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国际化趋势、理论和技术多样化趋势、城市三维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趋势、基于GIS技术的信息系统趋势及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管理全程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6.
在阐述井冈冲水电站区域地质概况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地基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站区基岩的岩石物理性质及其力学试验指标和工程地质特征,对井冈冲水电站的工程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8.
贵州区域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区域构造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槽台观点阶段,地质力学观点阶段,板块观点阶段。本文对前两个阶段仅进行简要的回顾。而对后一个阶段则作为新进展加以介绍。近十年来,人们运用板块观点对贵州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较前大大的前进了一步。与此同时,在贵州掀起了推覆构造研究的热潮,这对贵州的区域构造研究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地震地质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及新构造活动特征,认为该地区区域稳定性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而断裂带又以韧性切变形为主,蠕滑运动为特征,这决定了该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深圳大断裂和横岗-盐田断裂是控制电站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重要断裂,挽近期以来活动较明显,但全新世或晚更新世以来趋于稳定,对本电站场址构造稳定性没有构成威胁.同时,对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并综合评价了场址区的构造稳定性问题.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以及未来50年10%概率烈度计算值,本场址基本烈度为Ⅶ度,本工程场地可按Ⅶ度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为获取东构造结关键构造部位地应力特征、分析其构造稳定性,采用水压致裂法开展了墨脱断裂带西让段1个地应力孔、11个测试段的原位地应力测量工作。结果表明:61.43~121.34 m测试段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值(SH、Sh)分别为3.05~14.50 MPa和2.16~9.87 MPa,垂向主应力值(Sv)为1.63~3.31 MPa,即SH>Sh>Sv;测点处应力场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均处于逆断层应力状态,且其主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北东东向;在整个地应力测量深度范围内,侧压系数值(Kav)为1.39~4.38,最大水平应力系数值(KHv)均大于1,且比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该关键部位区域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方向性较强,所有测试段水平应力系数值(KHh)为1.23~1.66,与林芝−通麦段地应力特征参数计算结果基本相似;测点位置98 m以浅地层水平构造应力作用程度较小,应力积累水平较低,保持断层稳定所需的摩擦系数值小于实际断层的临界摩擦系数值,构造环境相对稳定,超过98 m深度地层由于水平构造应力起主要作用,保持断层稳定所需的摩擦系数值接近于实际断层的临界摩擦系数值,存在小概率发生断层失稳滑动的风险;区域强震在墨脱断裂带断层面上造成的左旋走滑方向上及逆冲方向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值的叠加量均为负值,抑制了断层的滑动,未能增加墨脱关键区域断层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以现今构造应力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探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将本区地壳稳定性划分出相对稳定、相对基本稳定、相对较不稳定、相对不稳定四个等级.相对稳定区主要有辽东本溪-凤城等地,相对基本稳定区主要有辽宁阜新-抚顺-本溪-岫岩环形带等地,相对较不稳定区主要有河北昌黎-玉田-霸州-任丘-海兴等地,相对不稳定区主要有唐山-天津-沧州等地.评价分区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所编著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区划图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区域稳定性分析对于地下水封洞库科学合理的选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地下水封洞库建库选址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主要大型码头与炼油厂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太平洋西海岸地区地下水封洞库区域稳定性研究区范围。其次,在分析地下水封洞库区域稳定性影响因素并考虑目前所掌握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性断裂带、地震峰值加速度、地层岩性、大地热流值为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敏感因子,并根据对区域稳定性影响的大小对各敏感因子划分等级。最后,采用因子叠加法,并利用MAPGIS软件对研究区的稳定性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为我国后期大型地下水封洞库规划选址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