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走滑作用对渤海凸起区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沙垒田凸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海域已发现油气中绝大部分受NE向走滑性质断层的控制,但对其具体控制过程缺乏深入分析。本研究选取NE向断层发育、且有相当油气发现的沙垒田凸起为解剖实例,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NE向断层控藏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NE向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一个长期演化的累积效果,主要通过两个重要过程实现:中生代左旋活动分割基底,改造基底高点,控制油气运移路径;新近纪晚期右旋活动分割披覆构造,改造盖层高点,控制油气聚集场所。这一认识可为渤海其他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古地理学报》2020,(3)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4)。沉积间断面、宽浅下切谷及复合连片砂体是该地区河流层序界面重要的识别标志。每个四级层序均由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地震地貌学定量分析表明,低可容空间体系有利于低弯度河流(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高可容空间体系域有利于中高弯度河流发育。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对于河流不同体系域的砂体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断陷盆地中浅层圈闭往往覆盖在烃源岩之上,具有多源供烃特征。为深化断陷盆地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认识及明确有利勘探方向,以渤南洼陷沙二段(简称为Es2)为例,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简称为Es4s)、沙三段(简称为Es3)和沙一段(简称为Es1)3套烃源岩分别在馆陶组沉积晚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晚期为沙二段油气成藏提供了油气来源;断裂体系沟通油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通道,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之一;储集层物性决定含油性,是含油程度高低的关键;渤南洼陷沙二段存在"两期成藏、多源供烃"油气运聚规律,不同成藏期次下形成的单源油和混源油油藏聚集在多类型圈闭中;"多源供烃"成藏模式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共同指示出渤南洼陷沙二段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中部滩坝砂岩、南部扇三角洲前缘以及西南部多类型储层发育区,各区带油气勘探重点不一,勘探风险各异。 相似文献
5.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4)。沉积间断面、宽浅下切谷及复合连片砂体是该地区河流层序界面重要的识别标志。每个四级层序均由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地震地貌学定量分析表明,低可容空间体系有利于低弯度河流(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高可容空间体系域有利于中高弯度河流发育。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对于河流不同体系域的砂体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质科技情报》2015,(6)
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在古生界均不程度地发育古油藏,古油藏中储层沥青是藉以恢复和重建油藏成藏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分类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开展了详细的产出形态分析,总结了储层沥青产出形态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藏储层岩类页岩、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均有分布,多期生烃、多期构造调整导致天然气与古油藏耦合关系复杂。总体上讲,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气藏构建了一个原生与次生兼备、原油裂解气藏占主导、页岩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为辅的复式成藏系统。储层沥青分布特征可揭示古油藏和气藏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渤海X油田生产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且因钻井少、井距大和储层埋藏深,储层认识及"甜点"预测难度很大。文章综合利用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以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下地层发育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地震分析定性、层序格架定时、地层厚度定量、三维可视成图"的思路,重点经过去压实恢复、古水深校正,精细恢复沙二段6个沉积时期古地貌。其结果表明,渤海X油田主要发育沟谷、凹陷、斜坡和凸起四种地貌类型。不同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差异明显:沉积早期以隆起为主,沟谷-凹陷组合仅在西南部发育,沉积范围局限;沉积中后期隆起向西北收缩,沟谷-凹陷组合向东北延伸,沉积范围扩大;沉积晚期全区大范围以沟谷-凹陷组合为特征,地形坡度变化小,砂体连片分布。此外,结合生产动态及薄片资料等,从砂岩厚度、水动力条件、单井产能等方面,以E3S2-1—E3S2-2小层古地貌分布图为基础,综合选择砂岩厚度大于15m、古水深小于7m、比采指数大于0.6等参数作为边界约束,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3个。上述认识对该区后期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扇三角洲砾砾岩储层沉积特征及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以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岩心和各类薄片资料入手,以沉积物和储层地质学为基础,结合各类分析资料,对山东沾化凹陷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人所提出的水下冲积扇和近岸水下扇沉积的认识,忽视了扇形沉积体的水上部分,因而改为扇三角洲沉积更为适合。扇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沉积相及五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的储层最为发育。详细阐述了砂砾岩体的岩性、沉积微相等沉积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中粒度对砂砾岩储层特性与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车镇凹陷第三纪盆地是在前第三系基岩背景上经构造运动发育起来的断陷-坳陷湖盆,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沉降两个阶段,从而形成具有双层次岩相组构的盆地.下层系油源层发育,断裂发育,热演化油气成藏机制的控油规律明显,上层系油源层不存在,断裂不发育,油气只有通过连通上下层系的输导体系,才能进入到上层系聚集成藏.根据油气运移聚集的特点,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下第三系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二是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下生上储"型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沉积特征及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以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岩心和各类薄片资料入手,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为基础,结合各类分析资料,对山东沾化凹陷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人所提出的水下冲积扇和近岸水下扇沉积的认识,忽视了扇形沉积体的水上部分,因而改为扇三角洲沉积更为合适。扇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沉积亚相及五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的储层最为发育。详细阐述了砂砾岩体的岩性、沉积微相等沉积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中粒度对砂砾岩储层物性与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从渤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层发育特征入手,以砂体发育特征与地震资料响应的匹配关系为研究思路,探究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沙二段储层预测的适用性。通过开展最大振幅之和的地震属性计算、已钻井砂体厚度趋势约束、古地貌联合校正的储层预测,表明在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沟谷与洼地被两凸起分隔的古地貌格局,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西南及东北古地貌低洼处,东北部是后期开发调整的潜力区。基于该储层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得到了5口设计井实钻结果的检验,证实了该成果不仅有助于油田下步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储层预测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供海上类似中深层油田借鉴。 相似文献
12.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种有效的油气成藏研究手段——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以渤海中部沙东南构造带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实现了包裹体烃与储层烃的直接对比,是目前最有效的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之一。由于一般情况下成熟早期原油密度较高,其中高分子量的生物标志物浓度亦高,因此,虽然该方法为群体包裹体分析结果,事实上包裹体生物标志物主要反映早期烃流体的特征,因而该方法可用于追朔油气成藏过程中石油组成的变化。本文详细介绍了压碎法包裹体烃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渤海中部沙东南构造带油气成藏过程。认为沙垒田凸起上CFD11-1油田的原油为沙河街组与东营组下段混合来源,其成藏过程是:早期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形成的成熟度低到中等的油首先充注在近凹陷的构造中(如CFD18—2构造),晚期(上新世时)东营组下段成熟油及沙河街组生成的高成熟油充注近凹的构造,并将早期注入的成熟度相对低的油向构造高部位排驱,排驱过程中有部分晚期生成的油气混合一起进入浅层,在远离凹陷的凸起上成藏(CFD11-1油藏)。作者认为,在近凹的低凸起及潜山构造是寻找轻质油和天然气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用波形分析法预测滨浅湖滩坝砂岩储层:以东营凹陷西部地区沙-4上亚段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滩坝砂岩具有砂泥互层、单砂层厚度薄、并含有灰质白云质等高速夹层等特点,这些因素增大了滩坝砂岩储层的地震识别及预测难度.根据滩坝砂的实际岩性组合类型,用波形分析法对东营凹陷西部地区沙-4上亚段滩坝砂岩进行了储层预测.首先对滩坝砂岩常见的3类地震波形进行定义,建立了不同类型滩坝砂岩储层地震波形特征的实际正演模型;通过学习型地震波形预测技术,分析了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波形特征,总结了波形模式与地层组合样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际井资料作为约束对研究区地震波形进行了分类区划,明确了滩坝砂岩有利储层发育范围.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 ,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 ,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 ,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 ,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Z1)
剥蚀作用与沉积充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基于剥蚀-沉积体系的研究对理解物源的隆升及剥蚀作用、沉积体的形成及分布预测提供了新的线索。渤海海域428凸起东部残留基岩为二叠系泥岩夹细砂岩,西部为白垩系下统火成岩。为了查明该区真实的物源面貌、沙一二段近源扇体的发育程度及其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及动态过程,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锆石测年和微量元素等资料,结合沉积和构造背景,运用物源示踪法、物质守恒法和断层活动速率分析等方法,在物源岩性恢复、剥蚀通量、砂砾岩沉积通量、断层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渤海海域428凸起围区中深层储层的物质来源、搬运及其沉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定量探讨了古近系物源剥蚀作用与沉积响应关系及充填过程。研究发现,在整个古近系沉积过程中,东部物源区经历了白垩系泥岩—砂砾岩夹泥岩—火成岩二叠系砂泥岩互层等3个剥蚀阶段,西部物源区经历了白垩系泥岩—砂砾岩夹泥岩等2个剥蚀阶段,且东部物源区抬升-剥蚀速率比西部物源区大。沉积区的锆石测年、岩石成份、重矿物、微量元素示踪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秦皇岛东4井区物源来自凸起东部物源区,处于白垩系火成岩剥蚀阶段;秦皇岛东2井区和秦皇岛29-2井区物源来自西部物源区,处于白垩系砂砾岩夹泥岩剥蚀阶段。由于东部物源区抬升速度快、剥蚀速率快,且火成岩剥蚀量大,在沉积区内更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近源砂砾岩体,砂砾岩主要沿断层活动由弱到强的方向展布。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的剥蚀量与沉积通量的半定量关系,利用沉积模拟软件,动态地再现了428凸起物源剥蚀作用与沉积充填的全过程。沉积区东西两段不同砂砾岩发育程度及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是428凸起剥蚀作用差异化的具体体现。建立剥蚀-沉积响应关系有助于指导成熟探区进行滚动勘探,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低勘探程度区中深层近源扇体富砂层位及富砂区,对减小新探区勘探评价的储层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源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地质评价——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油气近源富集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油气在远离烃源区被发现。对于这部分油气藏如何进行合理的解释?其与烃源区内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有何不同?本文根据油藏(圈闭)—烃源的空间配置和成藏联系,将其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三种类型。与源内相比,源外有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机制。源外成藏虽较源内苛刻,但在一定的条件仍然可以局部富集形成大油气田。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实例进行典型解剖,提出生烃凹陷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其得以源外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源外地区作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具备很大的拓展潜力和空间。在油气勘探中,应注意源外成藏的可能性,并采取针对性的以输导条件为核心的研究思路开展源外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 相似文献
18.
南堡油田4-3区东二段原有开发方案以传统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指导,在层状模型的基础上依“相似性”原则划分地层单元、建立注采关系,但实际开发效果不佳,突出表现为:油水界面难统一,水驱油效率低。通过研究对比现代沉积学,综合岩芯和地球物理资料,确定东二段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相,沉积构造背景为断阶带下的浅水小湖盆。与大湖盆缓坡浅水三角洲相比,沉积特征受控于可容空间的变化明显,河道砂由分选差磨圆中等的次成熟中细砂岩组成,搬运距离相对较近,沉积构造以块状、平行、交错层理为主,沉积韵律表现为交互式的正旋回沉积。综合地震沉积学指导下的地震响应特征,证实该区为多条水动力较强的分流河道频繁横向摆动、改道而形成三角洲复合朵体,因此难以统一水流线和细分沉积微相。单河道摆动形成具有层状等时特征的单个沉积朵体,构成了三角洲沉积的基本单元。多个单朵体在三维空间叠置、拼接成更高一级的、内部空间复杂的复合朵体,则不具有层状等时特征,且朵体的接触关系及接触界面的渗流能力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明显。通过地震识别,受分辨率约束可识别高级次朵体,在其顶底界面约束下进一步利用测井识别,逐级解剖细化至具层状特征的朵体单元。依次识别出相当于砂组级别的3个朵体单元,相当于小层级别的28个朵体单元。并在朵体单元的基础上,重构注采对应关系,水驱采油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储层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被广泛用来确定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与压力,进而精确恢复油气运移/成藏的时间/ 深度。
应用该VTFlinc 模拟方法,选择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外围托甫台地区的TP2井,对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开
展了研究,根据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分析,研究了包裹体的形成期次、成份
及热力学特征,并模拟计算了包裹体形成的古温度和古压力,进而推断了油气充注的时间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TP2井
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大致在加里东晚期,时间距今420~405 Ma,第二期大致在喜山晚期,时间距今8~2 Ma。
以往研究认为塔河油田主体部位的后期喜山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未影响到这一地区,而通过本文应用的新方法研究,证
明了该期油气成藏事件存在,这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也充分展示出本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潜在重要推广应
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系三系储层为例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考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上第三系油气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