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201个常规气象台站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利用EOF和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异常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对北半球气温和欧亚雪盖面积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近50 a来气温总体呈单调上升趋势,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时间上东部早于西部.结合降水,1980年代起东北北部由冷干向暖湿转变,而华北区则由暖湿向暖干转变.东北北部升温单调、剧烈、显著,南部在1968和1985年曾两次发生突变,经历过1970-1980年代初的低温后增温趋势更加剧烈,其增温率几乎是第一次突变前的两倍.分析认为,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大范围整体变暖与北半球平均气温的升高相一致;东北部气温的年际变化还受到欧亚雪盖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of tenant farmer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tenancy legislation and recent CAP refor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eography of farm tenancy agreements in England since 1995 and presents some findings from postal and telephone surveys on the possible future business trajectories of tenant farmers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andlord-tenant relationships. A clear north-south divide is identified in terms of farm tenancy agreements and a complex array of different tenancy agreements is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lords and tenants are changing and the increasing variety of agreements provides evidence of a more fluid (post-feud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leases. Nevertheless,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nd negativity characterise tenant farmers’ views on the impacts of CAP reforms. Crucially, the very identity of a tenant farmer is changing, towards an owner-occupier who rents additional land,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more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tial geographies’ of farm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andlord-tenant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4.
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功能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将青海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 环青海湖区、 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生态功能区, 利用这4个生态功能区196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对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及总降水量进行了突变检测.结果表明: 4个生态功能区年平均气温和四季气温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其中冬季气温上升最明显, 其次为秋季, 春季和夏季相对较小.气温突变时间检测表明, 年平均气温为柴达木盆地的突变时间最早, 其次为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区, 三江源区突变时间最晚.不同生态功能区四季气温突变时间不尽相同.年降水量除柴达木盆地上升趋势明显外, 其余三个地区变化趋势都不明显; 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除冬季降水量变化明显(除东部农业区)外, 其余三季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降水量突变信号较气温突变信号弱, 只有个别地区的个别季节降水量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
在二维地震勘探中,当地表遇到不能钻井放炮的障碍物时,如果要满足设计叠加次数,就必须采取变观激发的办法。变观激发时如何合理选择最大炮检距,保证区内浅、中、深目的层达到最大叠加次数,且在地层倾向未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变观激发试验,从监视记录上直接确定其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接收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垃圾土蠕变-降解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蠕变-降解对比试验,研究了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的长期变形过程,详细地分析了MSW应变、沉降速率以及孔隙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考虑有机物降解情况下沉降速率与时间在双对数坐标下呈线性关系;不同的生物降解条件下MSW的变形特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研究表明,MSW的蠕变变形是应力与有机物生物降解耦合作用的结果,采用室内蠕变-降解试验可以很好地模拟垃圾土的沉降变形过程,为室内进一步研究垃圾土的蠕变降解特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变化环境对城市暴雨及排水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变化环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导致城市暴雨的发生频率或强度增加,加剧了城市暴雨洪涝问题。因此,分析变化环境对城市暴雨及排水系统的影响对城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市政规划设计和城市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总结了未来高精度降雨预估技术、变化环境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变化环境下城市短历时暴雨演变规律及变化环境对城市排水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变化环境对城市短历时暴雨的影响机理,并归纳了当前研究变化环境对城市暴雨及排水系统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的研究:①加强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对城市短历时暴雨影响机制的研究;②提升区域气候模式对城市区域下垫面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描述能力,并加强公里尺度对流可解析模型在城市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③加强对变化环境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研究;④综合评估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对城市排水系统超载、污染物转移和水安全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地层倾角较大地区,尤其是通过钻孔见煤深度推断的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地区,钻孔之间的地层及构造变化情况,若仅依靠钻孔资料,可能会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大倾角地层地区的地震勘探,须解决的地质问题主要有:受构造运动影响,煤系地层被风化剥蚀后,与新生界呈不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煤层露头点:背斜轴部发育的褶曲、断层以及煤层赋存形态的变化;受大断层的牵引作用,其附近地层倾角变化及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在地震资料处理时,对干涉波应采用炮炮计算切除量及去线性干扰模块进行切除:并认为偏移处理中的层速度,做沿层平滑较均方根速度平滑更加合理。在进行解释时,应注意分辨不同的波形特征及断点识别标志。实例表明:地震勘探可以准确地控制单斜地层因断层导致的背斜构造及地层倾角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近20年水域变化及湖岸演变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逐年缩小。选用1986年至2005 年的美国Landsat-5卫星图像数据对青海湖地区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青海湖水域面积比1986年缩小了约80 km2,与1989年相比,水域面积缩小了129 km2;水域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分别是 1989年和2001年,面积相差135 km2。在过去20年间,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变化有2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上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年度变化呈现了在整体下降的同时又有短期小幅回升的现象,回升时间不超过2年。湖岸线年度变化遥感监测资料表明,青海湖湖岸线的年度推进量在40-200 m之间。在与青海省及湖区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对比后发现,湖区水域面积与地表蒸发量、气温以及地表温度的年度变化呈负相关, 且变化的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近50a以来青海省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选取三江源区主要代表站1956-2000年的年径流量与年降雨量资料,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省三江源区近45a来水资源变化趋势不明显.为了从更广的区域说明问题,对内陆河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主要代表站1956-2000年的年径流量与年降雨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香日德河年径流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之外,其它各站的年径流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与三江源区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长春高新开发区为例,从植被变化、生物物种变化、地表覆盖层变化、能流变化等几方面进行了开发区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的变化分析。采用景观优势度方法,分别计算了缀块密度、频率、景观比例和景观优势度值。优势度排序绿地最高为23.78%,其次为工业用地20.42%,表明开发区规划合理,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建立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污染环境3个方面共7项指标组成的生态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各指标关系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功能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全区除集中供热率为基本满意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完全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保温处理措施在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26  
阐述了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的原理, 认为保温材料下部地温年变幅的减小是保温处理措施保护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主要效果. 青藏公路昆仑山越岭地段保温处理试验路段路基、路肩及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观测资料证实, 保温处理处理措施并不能改变因修筑路基而引起的路基吸热趋势, 但是保温处理后浅层地温下降; 地温年变幅明显减小, 多年冻土上限比无保温处理路段高. 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保温处理试验路段半年的观测资料表明, 保温层上下面温度存在巨大差异, 充分体现了保温材料的热阻效应, 可望大幅度减小保温材料下部地温的年变幅, 起到保护或延缓多年冻土融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利用黑河流域1987年和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 从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幅度、变化速率及动态度等角度, 定量分析了流域上、中、下游及全流域总体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特征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变化幅度上, 全流域各类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均十分强烈, 中游地区最为显著, 综合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指数达到7.6%, 耕地、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草地等是全流域变化最为剧烈的利用类型; 在变化速度方面, 流域上游地区的耕地、城镇居民用地和沙漠化土地年平均递增速度最高, 中游地区明显小于上游和下游地区, 但沙漠化除外, 为全流域水平的4.7倍, 下游耕地、城镇用地、水域面积和其它难利用土地变化较快, 说明上、下游生态系统极不稳定, 变化剧烈. 对中游动态度的分析表明, 耕地、城镇居民用地和较难利用土地较稳定, 其它土地类型的利用与覆被动态变化都很活跃, 说明中游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复杂而强烈, 具有变化的多向性和互动性, 从而为流域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特征及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在对人口峰值状态下的耕地需求与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35万hm^2。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的冻土退化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18  
朱林楠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5,17(2):120-124
本从冻土与现代气候关系出发,理论上确定了冻土分区的界限。用剖面图展示出本区不同类型冻土分布代表性高程,并以丰富的资料分析了出露在不同冻土区内的埋藏冻土层,冻土地貌假像,岛状冻土上限的起伏以及融冻地貌,植被变化等诸多现象呈现退化的一致性,得出了“退化是本区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趋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1970-2000年中国降雪量变化和区域性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徐兴奎 《冰川冻土》2011,33(3):497-503
源自NOAA-NESDIS北半球积雪覆盖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期间,我国降雪覆盖范围基本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依据全国无缺测、具有连续日降雪观测的台站资料波谱分析显示,1970-2000年我国降雪量年变化波谱组成比较简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划分出4个降雪量年变化相似区域:除东北...  相似文献   

17.
裂土裂隙演化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佳  陈善雄  余飞  冯美果 《岩土力学》2007,28(10):2203-2208
裂土的裂隙是影响其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土体裂隙在外界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演化过程,设计了一套精确控制湿度的试验装置,再现了裂土在脱湿情况下裂隙产生、传播、扩展的过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了试验中裂土裂隙出现、传播、扩展的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土体裂隙变化物理过程的认识,为处理工程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The late Pleniglacial and Late-glacial Maas valley, south of Nijmegen, contains four terraces. Three river system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of channel scars on these terrace surfaces and by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River Maas reacted to climatic warming at the start of the Weichselian Late-glacial by changing its river system slowly, from a braided system to a transitional phase between braiding and meandering and finally to a highly sinuous meandering system. The Maas reacted rapidly to the Younger Dryas climate deterioration by again establishing a braiding system. At the onset of the Holocene, the river changed abruptly to a meandering river without a transitional phase. The triggering factor for change in the Maas river pattern is almost certainly the changing climate in the Late Glacial. Gradient lines on the terrace surfaces show that tectonic activity did not modify the morphology of the channels. A division of the terraces is shown, the 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 and the linking of changing fluvial patterns with climatic changes or tectonic movements is discussed.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Doklady Earth Sciences -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radiation monitoring of bottom sediments in Yenisei Gulf for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16. Clear positive trends in changing the...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记载、遥感资料解释和野外现场调查,对长江湖口一彭泽县段江岸冲淤变化,及江中主要江心洲的变迁进行研究,该江段历史变化较复杂,但是总体是河流主流的“S”摆动,主流不断南迁总体南岸以侵蚀为主,北岸以淤积为主,在棉船洲地区由于该洲向北生长,则以北岸侵蚀为主。最后分析江岸变化对防洪安全的影响,江岸变化是重要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