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河河口三角洲水沙资源综合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水沙资源基础上认为,水沙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三角洲开发的核心问题,每年200 ̄220亿m^3的入海洪水资源是今后三角洲开发的水源保障,考虑现有社经状况的发展规划,提出建立总库容为15亿m^3规模的平原水库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年内与年际变化大。从而使得在河口三角洲治理开发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黄河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入海流路稳定问题、深水港的建设与维护问题以及治黄意识的更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是河口三角洲开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60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了解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利津站1950-2007年的水沙数据以及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减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0-2007年黄河人海水沙量明显减少,且年际波动比较剧烈.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海水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50.2005年,水土保持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为20.2亿m3和3.41亿t;工农业年均引水引沙量分别为251.64亿m3和2.42亿t;干流库区拦沙量,三门峡水库1960-2007年年均淤积1.45亿m3,小浪底水库1997-2007年年均淤积2.398亿m3.相比于花园口站的水沙量,下游河道以淤积为主,人海水沙量减少;以冲刷为主,人海水沙毋增加.当不同时期人海总水沙量比为0.0257 t/m3左右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但近来年入海水沙量的急剧减少,特别是黄河口清8出汉以后,整个黄河三角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冲淤状态发生逆转的时间约在1997年.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对堤围防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珠江三角洲2030 年海平面上升幅度约为30 cm 。按此,由水力学模型计算了24 个站最高洪潮水位的升幅, 以5 cm 和25 cm 等值线划分出影响很小区、影响较大区、影响最大区。由水文学方程计算了17 个站4 种重现期的最高洪潮水位升幅, 得知现有堤围的防御标准在影响较大区将降低半个等级, 在影响最大区将降低一个半等级。受影响的堤围长度为2 608 km , 维护工作量为1 752×104m 3, 需投资21 亿元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63-170
黄河三角洲发育是河口区河流动力及陆域物质通量与海洋动力及海域物质通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造陆速率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对比关系。当上述两方面处于平衡时 ,三角洲造陆处于临界状态 ,即净造陆速率为零 ,与之相联系的入海泥沙量和径流量可视为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临界水沙条件。运用经验统计方法估算出 :当入海年沙量Qs为 2 78亿t/a、入海年水量Qw为 76 7亿m3时 ,或者当关系式 3 1934Qs+ 0 0 85 6Qw=17 94得到满足时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中 ,应将上述两项临界值作为约束条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量的内涵应予以扩展 ,维持三角洲造陆平衡所必须的入海径流量 ,应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6.
近60 年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及其对河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锋  陈沈良  彭俊  陈广泉 《地理学报》2011,66(3):313-323
基于1950-2008 年利津站月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并结合不同年份的黄河口岸线和口门地形资料分析了水沙变化对河口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具有3 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显著周期变化,其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不同尺度下的入海水沙丰枯变化不同;受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海水沙长期呈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变化的特征;入海水沙变化深刻影响着河口演变,不同时期行水河口的岸线延伸速率与河口来沙量有关,亿t 泥沙岸线延伸量与来沙系数显著相关,自1976 年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河口水下三角洲表现为淤积,淤积程度与入海水沙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用材林资源的计算机模拟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飞 《自然资源》1994,8(1):46-52
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模拟用材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以“六五”时期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检验了模拟效果:用材林总蓄积量的精度超过95%。在建模的基础上,预测了在三种不同资源消费水平下,从“六五”至“九五”时期用材林资源的趋势变化。预计我国用材林总蓄积在本世纪末可望回升,达到67-75亿m^3左右,但成熟林资源趋紧,处于下降态势。建议采用“限额或适度消耗模式”。  相似文献   

8.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景观特征评价及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全球生态旅游在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现在主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辽河三角洲是我国七大江河三角洲之一,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非常适合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文章在分析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景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对其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景作了分析,提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处浙江西南部的庆元县,竹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1.1%,有林地面积13.0万ha,县内采取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是:建设开发基地,成立营林公司,兴办林产工业,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由此充分发挥了林区优势,取得了甚高的经济效益。1991年县内林业产值1.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  相似文献   

10.
闽江水口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影响下游河流动力作用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江水口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影响下游河流动力作用的效应杨家坦,江传捷,郭宣福(福建省水文总站)闽江水口水电站是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工程。坝址位于闽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积52438km2,占闽江流域面积的86%。电站水库总库容26亿m3,为不完全季调节...  相似文献   

11.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在、类型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在该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建立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基础上,对该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5%。其中天然湿地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1548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多年来的区域资源开发活动,使该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变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本文结合区域湿地资源与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状况,系统分析了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受影响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3S技术的应用在许多研究和管理领域广泛推广并日臻成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组成的3S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于三角洲及滨海湿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其快速、经济、高效的强大优势。本文实验区选在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方大河三角洲地区,经过资料收集、野外探查、光谱实验、室内计算机处理、野外抽样定位验证等阶段的工作,建立了合理的技术流程,并探讨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前景、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豆芽棚滑坡体长500m,宽150m,平均厚10─15m,体积100万m ̄3.主滑方向30°。滑坡前缘海拔150m,后缘海拔200m,本滑坡是在斜坡遭人为破坏(加载)后由降雨诱发的。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拟采取减载和布设抗滑桩。  相似文献   

15.
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辽对河口变化频繁的河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各种进口水沙过程和尾水位过程组合的水槽实验,建立了冲积河流纵剖面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淡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王军,王鹏(保定师专地理系)发展中国家淡水资源在分布和利用上具有下列特征:2.总量丰富,地均和人均水量较少,分布极不均衡从整体看,发展中国家的淡水资源较为丰富,河川径流年总量为27万亿m3,约占世界河川径流年总量46...  相似文献   

17.
分析黄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不同时期泥沙沉积速率和水沙条件变化,发现来沙输沙率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随输沙率增加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增大.来水流量和来沙粒度组成变化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还发现来水含沙量与三角洲泥沙淤积占来沙的比例(沉积比)之间为双值关系,在某一含沙量时沉积比达最大值.对比显示,在河口河道畅通,沙嘴突出时期,三角洲泥沙沉积比反而比河口改道初期大,意味着集中水流入海可能降低海流带走泥沙的比例.另外,根据前三角洲的地形测量资料分析发现,进入远海的泥沙随距离增加呈指数递减.对黄河口这些独特的泥沙扩散规律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角洲一般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往往是沿海国家的重要地区。但同时,遗里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在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研究如何协调好三角洲地区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极长城湾夏季叶绿素a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12月~1993年3月、1993年12月~1994年2月、1994年12月/1995年3月连续3个夏季期间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利用获得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3年夏季叶绿素a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9mg/m3,变化幅度也最大,为10.10mg/m3。连续3个夏季的年际变化趋势是3.79mg/m3(1992/1993)>1.80mg/m3(1993/1994)>1.20mg/m3(1994/1995)。而变化的幅度也同样依次为10.10mg/m3>6.57mg/m3>2.41mg/m3。所获得的结果与南极地区相同季节其它近海海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进行比较得知:除Gerlache海峡(1959年1月)11.60mg/m3和McMurdo海峡(1961年12月)56.10mg/m3外,这次调查结果属中上水平。本文还对该海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3S技术大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S技术的在许多研究和管理领域广泛推广并且臻成熟,表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成的3S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于三角洲及滨海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其快速、经济、高效的强大优化。本文实验区选在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方大河三角洲地区,经过资料收集,野外探查,光谱实验、室内计算机处理、野外抽样定位验证等阶段的工作,建立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