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砂海螂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海螂(Mya arenaria Linnaens)是我国北部沿海的一种大型埋栖型双壳类.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白令海、北美东西海岸、日本和朝鲜沿海等地[1].它个体肥大(壳长可达13cm以上),肉嫩味美,出肉率高,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极有增养殖开发价值的海洋贝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砂海螂(Mya arenaria)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建立了利用形态性状估计重量性状的回归方程,以评估砂海螂育种的选择指标。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软体部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效应均为最大,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38和0.3265,是影响体重和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壳宽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效应次之,但壳高对重量性状的影响主要是间接效应。决定系数分析的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为砂海螂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以壳长作为首选指标,能有效地增加体重和软体部重。  相似文献   

3.
提出崂山地区矿泉水的类型、分布以及与其赋存围岩的关系、矿泉水中Sr、H_2SiO_3含量特征及二者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化学成份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Arthur  Salle  Rui  Lin  John  Dunham  韩冰 《海洋地质》2010,(1):60-78,59
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沿海的库太盆地深水区上中新统砂岩中已发现了超过6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2亿桶原油。油气的化学分析显示,其烃源岩主要为陆生植物碎屑。常规岩心和岩屑显示,深水区最好的烃源岩为砂岩,而非页岩。深水砂岩中的有机质包括炭屑层、植物碎屑、树脂体和其它煤质碎屑,其中炭屑层是最主要的。根据炭屑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结构特征得知,这种炭屑来源于植物叶片化石。植物叶片化石由浊流在低位期从上陆坡搬运至深水区,沉积于深水的砂体中。在浊积砂体中,植物叶片化石呈层状分布,其总有机碳量(TOC)可达到50%。从这些叶片碎屑层中提取干酪根的含氢指数为200-500(每克有机质所含多少毫克的碳氢化合物)。库太盆地深水区页岩主要为生烃能力低的泥质镜质体。通过微型密闭容器高温分解和动力生成模拟实验,深水区陆生植物干酪根生烃能力与上中新统生烃砂岩相似。因此,浊积砂体中的植物叶片碎屑为深水油气的主要烃源岩母质。由高含蜡量和脂肪酸与水混合时生成的乳状液,导致来源于植物叶片的石油具有较高的冷凝点,这一特性也使这类石油在炼制过程中常遇到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凤  魏玉秋  孙军  张桂成 《海洋通报》2019,38(5):491-498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该类群难以分离培养、鉴定和定量测定。迅游藻(Bolidophyceae)是超微型浮游植物中的一类真核生物,它包括迅游单胞藻目(Bolidomonadales)和帕玛藻目(Parmales)。尽管迅游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贡献相对较小(0.1%),但是其分布广泛,是沿海和上升流区域中最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普遍存在于热带到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迅游藻是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硅藻的原生藻群,不同的是迅游藻细胞壁没有全部的硅质化。本文阐述了迅游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迅游藻的发现,以及近年来通过对迅游藻系统发育(基于SSU rDNA和rbc L基因的序列分析)、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信息,详细说明了迅游藻作为硅藻姊妹群的分类学地位,对于厘清这些硅化藻类之间的进化联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强调了迅游藻在海洋硅碳循环中的作用,对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湖相浊积岩体积小、粒度细、单层厚度薄、相变快,受上覆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的屏蔽作用、沉积规律以及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湖相浊积砂体的地震预测技术一直难有突破。以东营凹陷牛20区块为例,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和技术,将沉积模式与地震反射特征、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以井点为约束,通过识别前积界面,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实现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是识别和预测湖相浊积砂体的关键。在等时界面控制下,通过正演模拟方法,认为混合相位子波拓频技术和分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主频与分辨率,采用90°相位转换可以将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实现地震相位的岩性地层意义,最终将地层切片与地震属性相结合实现了浊积砂体的有效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