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里克特——古登堡的地震震级标度是用特定震相指定频率或频段(地震仪)上的地动位移或速度最大值来表征地震大小的。后者能否反映地震强弱,这样的地震强度定量是否合理?它究竟有什么确切的物理含义?深入研究地震强度和地震震级的物理含义对于揭示目前震级测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震级与地震仪类型关系、产生震级饱和的原因以及认识与地震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图象做为了解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和提取预报信息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地震工作者的重视。青海省是我国大陆地震较多的一个省份,因地处偏远,历史地震记载较晚,尤其是中小地震漏记甚多。70年代省内地震台网始建,至今,也都偏重于青海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台站稀少,  相似文献   

3.
1966年苏联地震专家首次证实,地震爆发之前地下会向地面散发一种稀有气体——氡,氡气的大量散发能使鸡、虫类等产生异常现象。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室和万森市科达一百代公司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苏联地震专家的这一科学发现的基础上首次共同设  相似文献   

4.
淄博市及其邻近地区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山东省防震减灾“十五”重点项目(SD10503)—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Q97E1142)——郯庐断裂带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在分析研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断层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探槽开挖、断层活动性鉴定等技术手段获得的反映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深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长期滑动习性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和地球动力学资料的基础上,甄别出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活断层段.同时利用定性、定量和综合判定方法,评价了淄博市及其邻近地区主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本项研究成果为淄博市城区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断层危害性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SISMOS项目将保存地震学近100年的历史遗产采用数字方法保存珍贵的历史地震图、地震报告及相关文档(观测日志、台站日志)等地震学遗产,对于避免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这些数据的损坏和丢失至关重要(Kana-mori,1988)。以数字形式发布这些地震资料,利用现代技术对这些历史地震进行重新分析,对其地震灾害进行再评估,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对那些发生过强震后就很少或不再出现地震活动的地区尤其有意义。2001年,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INGV)启动了一个创新项目——SISMOS(地震图存储),对地震记录图纸以及相关…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7.
无论地壳还是地幔都发育着地震过程,地震与地球内部过程关系的理念早就成为地质学原理。下面以天山地震成因带和毗邻地区为例,分析研究可以识别孕震带的最佳标志。4.1地球动力学标志通过对天山造山带地壳的地质发展、构造体制、巨大构造带和地震活动性的比较分析,查明了地震活动性的地球物理的共同和特殊标志,共同标志有:——构造运动的总方向和特征改变,最新发展阶段的构造图式重新调整;——最新构造运动具有强度和差异性特征。在这方面,天山新构造不均匀性是最佳的地震活动标志。天山造山带最新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特性归纳如下:中生代发生地…  相似文献   

8.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制,在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等应用研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精确地观测地震变形,亟需一个适用于全球地震变形研究的地震位错理论。为此,本团队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经过多年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地震位错理论新体系。所构建的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促进了全球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球形地球模型地震位错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弹性球形地球模型、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和黏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其次,介绍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断层与地下介质结构反演和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应用;最后,对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前言多数地震是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构造地震。地应力对于这类地震蕴育发展的过程起着控制作用。地震的发震地点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准确的发震地点的预报必须考虑地震地质条件,当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前兆特征也不应忽视。有了构造背景只是一个方面,还必须有另一个方面——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下,才构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11.
以物理模型为指导开展中尺度地震预测试验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矿山、火山作为中尺度地震试验场。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25年里,对沿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运动速率和长期地震记录的认识已显著提高了。这些认识使得对地震发生概率,尤其是30年周期概率的长期估计成为可能(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1999)。但是,我们对断裂产生的物理过程的了解仍然非常不足——关于短期预报的可行性问题、一个断层产生地震是否会增加另一断层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为了解释在预测地震区的近地表、大气层和电离层等不同层面观测到的电磁和等离子体现象的物理机制,人们建立了许多不同的物理模型。由于缺少充足的试验数据,所有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得到的。为了建立完善的模型,必须用到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地震中搜集来的数据。PREVENTION项目(PREcursors of Volcano Eruptionsand Notable Tremors Integral ObservatioN,火山喷发和显著震动的前兆的全面观测)试图在墨西哥地震活动最频繁、潜在危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Guerrero州建立综合地球物理观象台,从地面到空中进行多层面的观测,以期获得同时发生的多参数数据来对现存的地震-电离层耦合模型进行直接检验。第二个试验场将建立在Popocatepetl火山附近,来研究火山活动和电离层效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展示了综合地球物理观象台的含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MACCA计划是研究在地震声出现时大气层和磁层的联系,MACCA是由该项目的俄文字头组成它是一个包括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项目,旨在建立三种介质——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模式,这个过程发生在低层大气出现强烈能量释放的时候,建立这类模式是发展太阳-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的需要;是为理解由地震、火山和气象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和磁层效应的需要。 1964年3月28日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发生了8.4级地震,地震引起了电离层的扰动,在许多地方都观测到了,最远的距离约5000 km,在离震中不到1000 km的阿达克观  相似文献   

17.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5):F0004-F0004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8.
地下裂缝是油气聚集和运移的重要通道,而裂缝岩石物理是裂缝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联系的桥梁.从裂缝岩石物理出发,探索利用地震数据预测地下裂缝的方法.首先通过构建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弥补测井横波的缺失,并且实现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的预测;然后推导了裂缝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近似关系式,同时探索裂缝岩石弹性参数和岩石物理参数的地震直接反演方法;最后分别利用测井数据和实际工区地震数据对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的可靠性以及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直接反演方法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可以实现裂缝岩石纵横波速度及岩石物理参数的可靠估测,而且裂缝岩石物理参数地震直接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抗噪性,在实际目标工区弹性参数和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的估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隐蔽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3,自引:2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隐蔽油气藏预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详细介绍了地震技术预测隐蔽油气藏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叠前保幅地震资料处理、正演模拟、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地震反演、AVO分析和叠前弹性反演等技术的特点,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定量描述需在叠前真振幅处理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岩石物理参数研究和正演结合探究含油气性地震属性特征,正演与反演相互结合和验证,岩石物理分析技术贯穿地震正、反演的整个过程,是今后隐蔽油气藏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概述云南地壳构造特点和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以七级和七级以上地震为例,重点分析了云南主要构造体系与强震分布的相关特点,利用多年来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震活动性成果,简述了云南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地震破裂带、地壳形变、绝对应力测量、震源机制以及模拟实验等动态观测资料,得到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总的以北北西向主压应力为主导。最后,以上述资料为依据,对云南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地段作了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