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大亚湾近岸浅水区夏半年水温和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由于太阳辐射导致的季节变化及沿岸浅水区潮汐效应引起的日变化外,外海水团的间歇性入侵是影响本海域水温和盐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灵山岛东临南黄海,西濒大陆,岸线曲折,地形复杂,因而这里的潮流除受黄梅潮波系统的影响之外,还明显地受到地形的影响。黄海潮波是由路经东海的太平洋潮波继续向西北方向传播形成的。由于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南岸的反射作用,在山东半岛南岸和成山头附近分别形成两个M_2分潮无潮点,另外在南黄海中部还形成一个K_1分潮无潮点。因此,黄海潮波则为颇具驻波性质的潮波。就灵山岛的地理位置而言,山东半岛南岸的M_2分潮无潮点位于其东侧大约80nmile处,而K_1分潮无潮点位于其东偏南约140nmile 相似文献
3.
4.
5.
文中根据黄渤海区1959-1982年间水温和盐度垂向剖面历史资料,建立了在给定水深下底层温,盐度与其对应的垂向平均值间的线性关系,进而对所获得的系数建立其与水深和时间间非线性关系,最终发展了底层温,盐度与其平均值,水深和时间的普适经验关系TH(Su)=f(TA(SA),H,t),为建立避开来自海面的热量,质量和动量在垂向上分配的复杂物理听简易底层温,盐度二维数值预报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2000年7-8月台湾海峡南部至珠江口附近海域表层温、盐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表层温、盐度的观测结果,结合相关断面的CTD调查资料和同期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图,分析了2000年7月10日到8月2日台湾海峡南部至珠江口附近海域的一些海洋现象,结果表明:(1)在调查期间,东山至惠来沿岸海域存在明显的低温高盐区,海丰和惠来以南近岸海域的海水也具有相对高盐的性质,说明调查期间在闽南、粤东沿岸普遍存在上升流现象;(2)调查期间在台湾海峡南部至珠江口之间陆架—陆坡区附近的多个断面上观测到了较明显的盐度锋面;(3)珠江口外的盐度锋面的位置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黄,东海秋季温,盐度垂直分面及其逆转现象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垂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垂直对流作用;(2)秋季季风已转变为北风,在北风(特别是北风大风)的驱动下,迫使表层水向南向外扩张的影响;(3)深层暖平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向岸向北伸展或切入的影响;(4)在锋区,高温 相似文献
12.
东山湾海水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5月、8月、11月和1989年2月东山湾海水的盐度范围分别为20.81~33.89、30.43~34.24、26.76~30.59和30.27~31.57;水温范围分别为23.4~25.0、22.5~30.8、18.1~20.7和14.5~17.3℃;溶解氧体积分数分别为(4.12~4.91)×10~(-3)、(3.50~5.10)×10~(-3)、(5.21~6.68)×10~(-3)和(5.64~6.00)×10~(-3);氧饱和度分别为85.1%~104%、73.3%~116%、99.6%~124%和102%~104%。春、夏季东山湾受高盐外海水的影响明显,其中夏季可能还受到上升流的影响.秋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和繁殖,成为溶解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家海洋局黄渤海区沿岸11个海洋站的水温、盐度资料(1960—1982),将海洋站各月15日的温、盐数据(月中值)代替中旬和月的平均水温和盐度,简称“日—旬—月”方法,它们的总体均绝差:前者,温度为0.34℃,盐度为0.17;后者,温度为0.51℃,盐度为0.23。海洋站1960—1982年各站变幅的总平均:温度为3.29℃,盐度为3.78;其相对误差:温度为15.50%,盐度为6.08%,均很小。在黄渤海区,其测站平均水深分别为50米和24米,大于沿岸海洋站的水深(<5米),受陆地水文气象影响较小。在黄渤海区海洋水文调查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日—旬—月”方法产生的误差小于海洋站用此方法产生的误差。在黄渤海区春、秋渔汛期间,应用各月15日的温、盐数据划出的水文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旬、月平均值的概念。对指导渔业生产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1987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东方红调查船所获得CTD资料,对闽南—台湾浅滩海区冬季温、盐度铅直向结构作初步分析研究后,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沿岸型;第二种类型是台湾浅滩上升流型;第三种类型是在台湾浅滩南部盐脉动温跃层型;第四种类型是深海温盐细微结构型,也可细分为深海(1)型和深海(2)型。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春季航次在浙江中部海域3条断面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在断面的10~25米层左右观测到了"中层冷水"现象以及在上层观测到微弱的上升流;(2)在浙江中部海域的上层观测到较弱的上升流;(3)春季,在浙江中部海域观测到了丰富的温跃层、逆温跃层以及盐跃层现象。(4)台湾暖流水向上爬坡对跃层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跃层厚度变小,跃层强度加强,但是强度并不足以冲破跃层到达表层。 相似文献
17.
18.
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位于黄海和东海的分界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调查范围为124°E以西,30°45''N以北,32°N以南的黄海和东海区域(图1)。
本海区属中纬度季风区,水深一般不超过50m,气象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冬季盛行偏北风,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频频南下,因海面冷却和蒸发造成的垂直对流可直达海底。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常有台风侵扰。
长江径流量十分充沛,每年约有9240亿立方米的淡水人海,约占进入黄海、东海的径流量的80%。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1%。充足的淡水入海和海面的增温影响,使调查海区水体在夏季明显分层,并形成强大的淡水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淡水舌不是沿长江入海口门的方向指向东南,而是经常转向东北方向,并且转角的大小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长江口区的潮流比较大,潮混合对这里的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长江口是部分混合型即B型为主的河口(沈焕庭等,1986) ,发达的潮混合和充沛的径流输入,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河口区的盐度垂直分布有时呈垂直均匀状态,有时呈层化状态。
长江口海区南部有台湾暖流北上,其延续体可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长江口北面有苏北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南下。北上的台湾暖流和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同长江冲淡水相互交汇、混合,对长江口区的水文要素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下我们根据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调查所得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对长江口海区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作一扼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19.
20.
黄渤海底层温、盐度与其垂直平均值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根据黄渤海区1959-1982年间水温和盐度垂向剖面历史资料,建立了了在给定水深下底层温、盐度与其对应的垂向平均值间的线性关系,进而对所获得的系数建立其与水深和时间(月份)间非线性关系,最终发展了底层温、盐度与其平均值、水深和时间的普适经验关系式TH(SH)=f(TA(SA),H,)为建立避开来自海面的热量、质量和动量在垂向上分配的复杂过程的简易底层温、盐度二维数值预报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