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冬冬  贾敏才  刘开富  谢新宇 《岩土力学》2007,28(10):2209-2214
根据塑性力学滑移线理论,推导了条形地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平衡微分方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推出地基土在极限状态时的有限差分公式,结合边界条件编制出地基承载力计算程序,该程序求解条形地基极限状态下的滑移线区域及相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值时可以考虑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土的内摩擦角、基础与地基摩擦等参数。利用程序,得到了土的内摩擦角与地基承载力系数N? 的对应表,并全面讨论了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内摩擦角及基础与地基摩擦角等参数对地基承载力和滑移线形状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滑移线场理论解释了CFG桩复合地基桩顶刺入变形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并推导了产生桩顶刺入变形的力学条件 ,为更准确地计算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基材料的非线性,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计算地基承载力会带来误差。基于无重土地基破坏模式的承载力系数不适用于考虑地基土重的情况,这是采用叠加法计算地基承载力会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基于滑移线法,分析了由叠加法所带来误差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能有效减小或完全消除该误差的承载力系数。研究表明: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计算得出的地基承载力是偏低的,且误差随地基土内摩擦角的增加而增加,随黏聚力的增加而减小。采用考虑土重影响的承载力系数计算地基承载力,能有效减小或完全消除叠加法所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孙红  赵锡宏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02,23(6):709-713
应用耦合损伤的滑移线法,求解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极限荷载问题,推导出考虑各向异性损伤的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针对平顶钝角楔体极限荷载的滑移线场进行了详细推导,绘出滑移线场图,推导出极限荷载的公式,分析了各向异性损伤对浅基础极限荷载的影响,即损伤对地基承载力系数Nq影响很大;损伤越大,地基承载力系数Nq值越小,且随着D1,D2的增加,Nq越接近最小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深入研究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力学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体桩周土位移模式建立出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方法。首先,根据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界面上存在相对滑移的特点对现有竖向位移模式进行改进,然后,考虑到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体侧向鼓胀不可忽视的特征,在位移模式分析方法中计入径向位移的影响,并且由此得到桩侧摩阻力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对该模型的受力分析得到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变形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反映桩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合地基桩土滑移的特征,而且能考虑碎石桩体鼓胀变形对复合地基沉降分析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反压土对悬臂式支护结构嵌固深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顺群  郑刚  王英红 《岩土力学》2011,32(11):3427-3431
基于Rankine土压力理论、滑移线场理论和Boussinesq解答在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表达式,建立了考虑反压土自重对坑底土体水平抗力的增强作用和反压土本身的嵌固作用两种机制时悬臂式支护结构嵌固深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反压土能提供给支护结构的水平抗力较小,但由于其合力力臂较大,因此对支护结构有明显的嵌固作用;另外,反压土的自重能明显提高坑底土体的水平抗力。综合考虑反压土的以上效应后,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可以明显减小。基坑内侧预留反压土的施工方法可以省去水平支撑、降低支护结构深度,还可以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该施工方法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7.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密桩地基处理试验及埋设TDR水分计和分层沉降仪的工后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各试验区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呈增强趋势;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干密度增长率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抗渗性能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外界水分在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的入渗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4个阶段组成;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受水浸湿时的沉降变形,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5个阶段组成。根据研究结果,在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地基处理深度为9~12m,处理宽度为管廊每边延伸控制在2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的合理地基处理范围。  相似文献   

8.
经过系统的塑性分析,建立了各向异性非线性广义极限平衡理论。考虑到岩土材料复杂特性,提出了有中主应力影响、拉任强度不等、材料各向异性、破坏曲线非线性、受非均匀温度场影响的综合屈服准则。应用塑性位势理论,导出了关联的流动法则。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给出了应力场基本方程。采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导出了滑移线斜率公式、应力沿滑移线微分方程。应用电算程序,可计算非正交、不对称的滑移线场解答。作为实际应用,导出了各向异性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本文理论可简化得到许多经典理论解答。  相似文献   

9.
矩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王国才  陈禹  陈建国 《岩土力学》2008,29(4):1001-1004
对于非条形浅基础的承载力的求解,目前国内外学者均采用分步单独考虑地基自重影响的求解方法。为求解矩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解,首先假定三维地基滑动面,同时考虑黏聚力、超载和土的自重的耦合影响作用,然后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根据极限平衡理论,由塑性体的静力平衡条件得到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对影响结果的各参数进行了讨论,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通过算例将文中计算公式与几个典型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文中公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闫澍旺  李嘉  闫玥  郎瑞卿  纪玉诚 《岩土力学》2018,39(11):4133-4141
地基中竖向孔支护结构的设计需要以其所受主动土压力为依据,为此常需计算竖向孔开挖后孔壁主动土压力。含竖向圆孔地基是轴对称问题,基于平面应变假设的经典朗肯土压力理论或库仑土压力理论显然不适用,而现有求解轴对称条件下主动土压力方法多采用完全塑性假定或其他假定环向应力与大主应力之比(环向压应力系数?)为常数的方法,理论上不够严谨且误差较大。建立轴对称问题滑移线方程,采用使主动土压力为最大的目标的方法,采用迭代法求解环向压应力系数?,分析了?受土体参数和轴对称竖向孔几何参数影响规律,进而求解轴对称竖向孔孔壁主动土压力的精确值,理论上更为严谨,结果更为合理,并对比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土压力结果,总结了轴对称条件下主动土压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圆形板基础下地基强度和变形非线性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永法  泮威风 《岩土力学》2002,23(2):250-256
采用Drucker弹塑性模型、SAP91非线性有限元程序、Vizi CAD微机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计算、分析了轴对称问题,即圆形板情况下,基础板几何尺寸、基础刚度、边界条件、基础埋深对基础沉降量、塑性区开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沉降随基础几何尺寸增大而增大,随基础刚度、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基础刚度、几何尺寸、埋深的加大都能提高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魏焕卫  孙川  王建强  李瑜  刘聪  张伟 《岩土力学》2018,39(Z1):203-210
桩–地下墙组合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水平承载基础,具有水平承载力高、造价低的优点。通过进行新型组合基础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堆载作用下该组合基础内力及变形的规律,同时进行常规桩–承台基础的室内模型的比对试验,得到新型组合基础的变形控制机制,为进一步推广这种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 组合基础相对于桩承台基础具有较高的水平承载力;(2) 组合基础主要由前墙受力,且组合基础桩身下部受力较小;(3) 组合基础与桩承台基础的变形性状不同,前者由于受较大负摩阻力作用,基础向堆载侧倾斜且呈整体下沉趋势,后者向远离堆载侧位移;(4) 上部荷载对组合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较小但增加基础的倾斜。  相似文献   

13.
基坑形状与基坑稳定性关系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坑监测实践中发现了基坑平面形状与基坑稳定性的内在联系,给出了椭圆形基坑、圆形基坑、矩形基坑的应力与位移监测数据,以实测数据为依据,指出了类圆形基坑的优越性,得出了类圆形基坑承载能力与坑壁稳定性优于矩形基坑的结论,利用三维有限差分理论分析了类圆形基坑和矩形基坑的承载能力与坑壁稳定性,介绍了基坑监测采用的方法和监测过程。  相似文献   

14.
俞建霖  张文龙 《岩土力学》2008,29(10):2691-2696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基坑土钉支护的极限高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基坑土钉支护极限高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土钉支护存在着极限高度,极限高度的求解与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利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求解思路求得了基坑土钉支护的极限高度;研究了基坑土钉支护参数对极限高度的影响,得出极限高度与各个基坑土钉支护主要参数之间的部分变化规律,并在匀质土体的情况下与土塑性力学中的上下限定理得出的理论解进行了比较,经工程实例验证,结果比较吻合,为基坑土钉支护极限高度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新型的软弱地基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发挥桩土共同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本文结合贵州省首例CFG桩复合地基工程,采用ANSYS软件建立复合地基模型,并考虑褥垫层影响,把计算结果与荷载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效果明显,但目前设计桩承担荷载的比例过高的结论。据此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探讨了桩基负摩阻力的特性 ,提出了桩基下拉荷载的经验公式 ,并通过某深桩基础的纠倾工程验证了所建议公式的可行性 ,为桩基负摩阻力在建筑物纠倾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深桩基础建筑物的纠倾扶正技术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飞禹  余炜  蔡袁强  张孟喜 《岩土力学》2012,33(Z1):244-250
为研究桩承式加筋地基作用机制及影响加筋效果的因素,设计天然软土地基、土工格栅加筋地基、桩承式地基、桩承式加筋地基4组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阐述桩承式加筋地基的作用机制。同时,将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流固耦合的数值模型研究影响桩承式加筋地基处理效果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4组试验中,桩承式加筋地基加载板的沉降量最小,承载力最大;桩承式加筋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大于同样荷载条件下的桩承式地基;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承式加筋地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桩土应力比逐渐减小;随着格栅模量的增加,桩承式加筋地基表面沉降逐渐减小,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实测得到试验条件下,天然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在不允许有位移的刚性挡土墙上的侧向土压力;通过与天然地基对比分析,获得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侧向土压力特性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刚性桩复合地基中桩的参与(包括桩的荷载深层传递作用、桩负摩擦区的影响和桩体对桩间土水平附加应力的“遮拦”作用等)使复合地基侧向土压力大小和分布规律明显区别于天然地基;在给定荷载水平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侧向土压力值低于天然地基,侧向土压力影响范围较天然地基作用位置更深;在试验条件下,刚性挡土墙距离建筑物0.35~1.4 m范围内,当荷载水平达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在刚性挡土墙上的总土压力和附加土压力约为天然地基的43.3%~80.1%和15.9%~59.8%。  相似文献   

19.
庄清泉 《探矿工程》2009,36(9):64-66
某建筑建成不久,底层填充墙及基础梁就产生了开裂,开裂原因为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采取的基础梁加大补强方案因地基土固结而失效、淤泥固结产生的负摩阻力加剧了桩基下沉等,在原因分析后采用了加大基础梁截面尺寸、并在基础梁下增设锚杆式静压桩进行补强,有效地修复了裂缝,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郭超  闫澍旺  尹金凤 《岩土力学》2006,27(Z1):720-724
天津开发区经常出现的工程事故是由于软土中的桩基础受到周边开挖基槽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桩基倾斜、错断。简要介绍了ABAQUS有限元软件的一些特性,包括接触问题的解决、屈服准则、材料参数的确定以及单元类型的选择等。通过工程算例,对该工程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找出开挖前后桩基础的变形特性,并且通过对桩基进行应力分析、桩基挠曲线的计算,分析说明开挖对桩基础变形、桩端转角、桩体挠曲特性、桩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结合桩基的力学特性与破坏准则,进一步剖析桩基的稳定性、破坏状态,为今后相似的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