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申报进展顺利──中美地震专家同意合作开展研究应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邀清,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郦永刚(Y.G.Li)博士于1996年4月19-20日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了力期丙天的工作坊同。访同期间...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22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简朴而隆重的座谈会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地球所纪委书记曹学锋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简短的开幕致辞后,她介绍了参  相似文献   

3.
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讲座)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者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地球物理进展”课程,由工作在第一线的诸多专家投诉。乃程内容翔实丰富,反映了当前地球物理到邓5受新进展。深受研究生和广大学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概况 2005年10月11—13日,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学科教授早川正士博士(Dr.Masashi Hayakawa)应邀访问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2Et在地球物理所做了题为“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地震的电磁前兆)”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5.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三届会议暨地震学、地球灾害评估和地球内部结构相关论题讨论会于2000年10月10-12日在伊郎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文章介绍了这次学术大会的概况及近年来来亚太地区各国在地震前兆、地震预测、震源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台网和数据处理,以及地震灾害评估和诱发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7.
简介:《世界地震译丛》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宗旨是跟踪国际地学科研前沿命题,由有关专家着重精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最新论文,全文译载.本刊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和地震预报、地震前兆、震源物理、岩石实验、地震减灾、地学观测及数据处理、地电地磁以及石油物探、矿山与地震和核电站选址与地震等方面的重要论文,力求权威、准确、迅速.  相似文献   

8.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2009,(12):1633-1658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9.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1):109-111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7年8~9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0.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7,19(4):445-446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7年2~3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  相似文献   

11.
应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邀请 ,中国地震局汤泉副局长率团一行 6人于 5月 1 7~ 2 3日赴秘鲁进行了访问。秘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部 ,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其中部和南部靠近海岸地区的地震活动尤为强烈 ,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 7级以上地震。秘鲁 70 %的人口位于这一地区 ,且因为经济欠发达 ,大部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都较低。2 0 0 1年 6月 2 3日 ,其南部的阿雷基帕地区发生了 7.9级强烈地震 ,造成 50多人死亡 ,550多人受伤 ,经济损失严重。1 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了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 1 947年 ,现有 1 0 0人左右 ,在地球…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3月11日,四川省地震局与四川省地震学会在成都联合组织召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考成果应用研讨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四川省地震局局长张宏卫出席会议,地球所科考组专家、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空间观测专业委员会、地  相似文献   

13.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7,19(3):334-335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6年12月~1997年1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2):220-221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7年10~11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  相似文献   

15.
1966~1976年华北地震的时间特性及相关触发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黎凯武 《地震》2000,20(1):59-64
阐述了1966~1976年华北地震的时间特性及其相关触发因素--地球自转和引潮力。这是300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组地震,强震发生的时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年尺度上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季节性地球自转速度极在值或极小值时间点附近,即极点附近(或称极点时段),在月惊工上多数地震发生在朔望附近(或称朔望时段),在日尺度上半数地震发生在极大水平引潮力时刻附近。表明这些地震与地球自转和日月引潮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空间技术揭示的古吉拉特地震的地球系统过程”国际研讨会于2003年1月27-29日在印度坎普尔举行。来自印度、美国、中国、德国和俄罗斯约80位专家参加了该研讨会。会计收到约70篇研究报告。文章介绍了会议概况、学术报告和专题辩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08年6月25日, 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顾功叙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原白家疃地震台)召开.  相似文献   

18.
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震各向异性"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介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地震各向异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还有助于研究地球活动过程。本文从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两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地震各向异性是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球物理“化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20.
    
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电磁学科同仁的策划工作,本期《国际地震动态》集中刊登了一组有关地球磁电与地震关系的文章。这组文章可以部分反映了当前国际上认为许多电磁现象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观点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如震前超低频(ULF)地磁场的辐射;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的耦合(LAI)等当前热点,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