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毛菜生物学研究进展Ⅰ.生活史和有性生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毛菜(Bangia Lyngbye)是一类原始红藻,属红藻门(Rhodo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e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红毛菜属(Bangia)[1].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毛菜繁殖方式和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9-1992年在福建、江苏和青岛沿海采集红毛菜,进行野外观察,并在室内光照强度为70-100μE/(m2·s)的培养架上培养,每两周更换培养液,完成从原叶体到丝状体整个生活周期培养;对福建和江苏红毛菜有性生殖时两性细胞的构造和作用进行观察,并在生活周期的关键阶段用Wittmann方法压片,计数其染色体。结果表明,生长在福建的红毛菜染色体数目为n=6,2n=12;江苏和青岛的为n=8,说明中国的红毛菜至少有两种;细胞学观察证明,两性细胞已完成受精作用,果孢子是受精后的产物;同时,幼年红毛菜还能放散大量无性孢子,双极萌发成为与亲代相同的植物体,这可使红毛菜在短时期内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3.
黄春恺 《海洋科学》2006,30(1):9-10
利用红毛菜(Bangiafusco-purpurea)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所放散的单孢子为苗种来源,适时把子帘(空白帘)2~8层重叠于已长出红毛菜的母帘之上采集单孢子苗。当子帘附苗量达700~1000株/cm时,可以分苗养殖。  相似文献   

4.
邱新媛  汤晓荣  梁英 《海洋科学》2009,33(5):103-105
紫菜(Porphyra)属红藻门(Rhodo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a),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超过140种[1].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两种经济红藻红毛菜(Bangia fucscopurpurea)和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光合作用和品质差异,选取一株野生型红毛菜CY和一株野生型坛紫菜NSD35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二者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关键光合参数和营养成分指标。结果显示:红毛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藻红蛋白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29.6%、96.8%、60.5%;必需矿质元素钾、钙、镁、铁、锌的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59.5%、39.5%、34.1%、86.2%、68.4%;红毛菜的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坛紫菜。此外,二者的呼吸速率、最大光量子产率、叶绿素a、总糖、总蛋白和碘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坛紫菜NSD35相比,红毛菜CY的光合速率更快,矿质元素积累能力更强,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红毛菜和坛紫菜的光合作用和品质特点,为开发红毛菜种质资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紫菜在分类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Phodophyceae)、红毛菜亚纲(Bangiophycid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约有134种,广泛生长在全球海岸的潮间带,其栽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都有紫菜的分布,共记载过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有2个,北方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和南方的坛紫菜(P.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  相似文献   

7.
沈颂东 《海洋科学》2014,38(5):121-125
<正>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紫菜属的种类分布广泛,目前已报道的种类约有130多种[1]。我国记录定名的紫菜物种或变种有22种[2]。条斑紫菜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  相似文献   

8.
食用海藻类化学组成的研究,对于海藻的开发利用、发展海藻养殖、丰富人们的副食品供应是件相当重要的工作。红毛菜也是一种食用海藻。其藻体为暗红色,生长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产于山东省荣成县的石岛、江苏省连云港和福建省莆田县等沿海各  相似文献   

9.
青岛海产红藻R-藻红蛋白光谱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红毛菜纲(Bangiophyceae)和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的30种青岛海产红藻的R-藻红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测定的吸收光谱表明,这些红藻中的R-藻红蛋白可区分成两种光谱类型,即在可见光谱区有两个吸收峰的Ⅰ型R-藻红蛋白和有三个吸收峰的Ⅱ型R-藻红蛋白。红毛菜纲的9种低等红藻全是Ⅰ型R-藻红蛋白。在真红藻纲的高等红藻中有三种是Ⅰ型R-藻红蛋白,其余18种都是Ⅱ型R-藻红蛋白。根据这两种R-藻红蛋白在红藻中的分布,可以看到从Ⅰ型R-藻红蛋白向Ⅱ型R-藻红蛋白进化的趋势,但这种进化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存在一条以真红藻纲的海索面目为截然的分界线。两种光谱类型的R-藻红蛋白在红藻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4 种经济海藻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Bligh-Dyer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分离和鉴定,C19:0内标确定总脂及各组分含量,研究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红毛菜(Bangia sp.)4种经济海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海藻都检测出C14-C22脂肪酸,总脂含量在12~19 mg/g之间,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均超过60%。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为主,富含n-3和n-6系列PUFAs,n-6与n-3系列PUFAs之比均低于2。比较4种海藻脂肪酸组成特点表明,鼠尾藻以C16、C18和C20为主要组成成分,具褐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浒苔以C16和C18为主要组成成分,具绿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龙须菜和红毛菜以C16和C20类脂肪酸为主,具典型红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同时二者又有不同之处,分别显示真红藻与原始红藻脂肪酸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