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明  陈宝  翁志华  吴新民  金洋  程勇 《江苏地质》2006,30(3):196-199
对淮扬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单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分析了各项超标组分的形成机理。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淮扬地区局部浅层地下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导致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多项指标超标。  相似文献   

2.
对合肥地区浅层地下水取样分析,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类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 (Ⅰ类水、Ⅱ类水和Ⅲ类水) 占59. 3%, 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 (Ⅳ类水) 占30. 5%, 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 (Ⅴ类水) 占10. 2%.在地下水评价指标中, 挥发性有机指标较好, 毒性重金属指标和半挥发性有机指标次之, 无机毒理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硫酸盐和钠+钾等无机组分,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化学组分主要为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砷、铝、碘、氯化物等无机组分和苯并 (a) 芘等有机组分.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原因主要为城市和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 农村农药、化肥使用及生活垃圾污染.  相似文献   

3.
伍成成 《地下水》2014,(5):79-80
滨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显著。地下水不仅是部分农村的生活饮用水,还是维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本文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在分析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分布于不同含水层的108组水样,利用地下水质量标准推荐的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区浅层地下水以良好和较差为主,局部污染严重,地下水主要受原生地质环境的Mn、Fe以及人为引起的"三氮"污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长江三角洲某地区3个城市(C市、W市、S市)浅层地下水的单环芳烃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水样分析数据,总结出该地区单环芳烃的污染特点和分布特征,然后从研究区污染源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性、研究区降水以及包气带的防护性能等角度探讨了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呈点状分布,污染范围不大;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相对较轻而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研究区工业企业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特性、降水以及研究区包气带防污性能密切相关。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和工业企业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机污染物高浓度的检出点均分布在污染工厂附近,无明显污染源的地段,其浅层地下水水样无有机污染物检出;各检测单环芳烃组分的亨利常数均大于1.01×102Pa·m3·mol-1,所以挥发作用是其主要迁移机理,苯的柱试验表明,苯溶液浓度从1079.0μg/L降低至6.9μg/L仅需26天;研究区包气带为河湖三角洲沉积相的淤泥质粘土,粘粒含量大,粘土矿物含量也很高,富含有机质,其含量大都在1.0%以上,此类土壤具有高的吸附能力,阻滞了污染物向浅层地下水迁移;降雨时浅层地下水中单环芳烃检出率和检出浓度都较高。4种因素综合,使得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呈现污染程度轻、分布零散、污染分布范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哈尔滨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污染情况,利用松嫩平原(黑龙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的数据,对浅层地下水主要化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受原生环境下水化学条件控制的Fe、Mn指标含量对水质影响较大;地下水污染属于区域性污染,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重,主要污染物为NH4+及NO3-、NO2-,来源于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所施用的化肥.根据分析数据,研究区地下水污染以无机污染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的监测资料,对新乡市全市范围内的浅层地下水,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单项指数法进行了水质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总硬度、矿化度、硫酸盐等多项指标均有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7.5%、74.5%和63.8%,最大超标倍数为3.02倍.综合污染程度评价表明,新乡市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较普遍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周清锋  蒋波 《江苏地质》2012,36(1):80-85
鉴于水质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由单指标给出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水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苏州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全区42个浅层水样数据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已遭受严重污染,局部地区水质有从Ⅲ级向Ⅳ级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认识苏锡常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的各种与浅层地下水防污染有关的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判别,选择含水层厚度、包气带岩性、水位埋深、含水层顶板厚度做为评价的4个因素,以G IS软件ArcInfo为主要工具,通过信息量的空间叠加分析,进行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通过实际水质分析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旨在为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淮南市区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市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为有计划地保护地下水资源、预防水环境质量下降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开采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为此,江苏省政府下达了在2005年全面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文件。为解决用水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在苏锡常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同样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文章详述了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现状,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所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说明采用合理的开采工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不会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浅层地下水数据为基础,对分析测试的29项指标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区浅层地下水中,Mo、Pb、Mn、Fe、Cl-、NO2-、总硬度等含量变化较大,导致局部水质变差;其他指标含量变化较小,在浅层地下水中分布均匀。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44.88%,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单指标水污染呈点(源)状、线状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指数、NO2-、Cl-、F-、Mn、Fe。重点探讨了高密北部高氟浅层地下水形成的原因,为区内高氟水治理及地氟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初步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水位统测,详细掌握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地下水采样点,对垃圾场周边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Ⅳ类占70%、Ⅴ类占30%,水质较差的地区位于地下水排泄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为锰、氟离子、钠离子、硝酸盐等。  相似文献   

13.
在对四川省屏山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调查区浅层地下水质进行了分析测试,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水质指数方法结合水质统计分析以及SUFER8.0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述了该地区中红层区和非红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为四川省红层找水打井工程的工作开展和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尹喜霖  王子东 《地下水》2004,26(1):17-19,37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方法被引进到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和管理中.但至今地下水系统分析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是水文地质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对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划分进行了探讨.相信这一研究成果能开地下水系统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淮南市浅层地下水水样进行测试、分析,选取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氮、总磷、锰、铅等六项指标为评价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水质进行了合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南市浅层地下水综合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多数水体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  相似文献   

16.
新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金龙 《地下水》2005,27(2):97-98
本文利用2003年4~8月间386个浅层地下水水样测试结果,以流域与地(州、市)交并划定基本评价单元,选用pH、矿化度、总硬度、NH3-N、C6H5OH、CODMn和总大肠菌群7个项目作为评价因子,以为评价标准,采用一票否决法对各基本评价单元的地下水质量进行分类,并对水质成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柳西亚 《地下水》2022,(2):32-34+81
依托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程,选取河南省南部地区121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占总体的45.5%,其次为HCO3-Ca·Mg型,占总体的34.7%;少量的HCO3·SO4-Ca型、HCO3·Cl-Ca·Mg型等水化学类型呈斑块状、片状分布。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认为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69.4%,除南阳地区外,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8.
浅层地下水是江汉平原东部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但面临着污染及天然水质异常等问题.基于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结果,并运用数理统计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查明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控制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其中潜水中Ca2+和Mg2+含量与承压水接近,Fe、As和NH4+含量低于承压水,而Cl-、SO42-、Mn和NO3-含量高于承压水.浅层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其中潜水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以及与地表水的混合.在影响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因素中,地质成因在总体上可能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的输入显著地改变着潜水的化学特征,而浅层承压水则主要受径流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以往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所采取的开采工艺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可行性,分析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