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转变的方向早已明确,但是效果甚微.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改革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制度变革——“转方式”破局之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紧迫要做的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  相似文献   

3.
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的综合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城市增长、土地增值研究上的一些观点,本文将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的综合理论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研究城市增长的动力,提出向心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相互作用理论;以新制度经济学理沦为支撑背景,使这三种力的分析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2.城市增长的理论研究,提出向心力驱动为主的集聚化增长,离心力驱动为主的郊区化增长与向心力、离心力、摩擦力相互作用的网络化增长三大阶段的观点。3.建立城市土地价值与增值的理论,认为土地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学价值的总和;在土地增值方面,公共增值,特别是土地利用的外部效果导致的土地增值是分析的瓶颈;利用交易费用理论系统分析土地使用的外部效果。 在前述理论基础下,以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的经典模型入手,探讨城市增长各阶段的典型土地增值模式,提出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建设步伐的快速提高,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然而土地的后备资源却严重不足,捉襟见肘,供求矛盾日益凸显.由此,我们应强化全民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良好意识,珍惜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全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贫困山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支撑作用.这不仅是利在当代、功荫后世的大好事,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以建设用地为主的土地需求急剧增长。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公共利益需求下”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并转而成为商业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因此,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成为确保当前土地征收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前,一些地方由于存在着征用土地行为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分配的不规范以及因土地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对今后生活、生存的顾虑等原因,导致征地难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否则将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为此,笔者对目前浙江省诸暨市存在的土地征用难和如何解决征地难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影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土地节约集约概念的阐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在迅速增长.而农业用地则急剧减少,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土地必须走集约利用的道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地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城市土地潜力,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的过程.我国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再次在春风荡漾的季节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今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之所以设立这样的主题,目的就是以深部地球为切入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国情及对国民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坚定信心,促进经济社会较快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仅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技术的应用必将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广泛,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失地农民,随着这个群体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生活来源,造成严重的生计危机。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中需要面临的艰巨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试谈河南地矿行业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内陆省份,矿产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实行严格土地政策的新形势下,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如何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节约集约土地的路子,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的欠发达,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经济和社会后发的地区。土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没有土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了平台,就失去了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土地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山区欠发达地区应该走怎样一条节约集约土地的路子呢?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民问题备受国家的重视,由于征地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千百年来,农民世代以土地为生存根基,失去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和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几年城市周边农村将有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用于经济建  相似文献   

15.
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合理安置被征地人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陆域面积3,964.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94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征用土地大量增加.土地的大量征用,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失地农业人员的安置压力.1998年底,嘉兴市委、市政府针对上述问题出台了《嘉兴市区土地征用人员分流办法》.这个办法的核心内容是将征地后需安置的所有农业人员的户口实行"农转非",并统一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6.
走过2008年,我们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严峻形势,中央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需要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强力支撑。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召开在即,湖南国土资源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借本刊寄语两会,共同议政“保增长、扩内需”。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2012,(12):29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作为面向社会发布的土地权威数据,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广受社会关注,2011年度数据显示,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四大矛盾必须予以正视。而且作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具体反映,这些矛盾都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首先要看到,尽管全国耕地总量基本稳定,但个别省份补充耕地困难不容忽视。粮食实现"九连增",折射出耕地保护的支撑力度。数据显示,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以来,在周口市国土资源局和郸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郸城县国土资源局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主动服务"三化"建设,认真履行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职责,严格保护耕地,依法规范征地,强化项目供地,开发整理土地,打击非法用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土地支撑和资源保障.2010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失地农民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由失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目前,全国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四五千万,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让人担忧。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失地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如何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土地征用中对失地农民的传统安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作为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的替代保障,它们实际…  相似文献   

20.
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四大生产要素中,土地无疑是最最重要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将失去立足之地,创造财富也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