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秦岭北麓活动断裂带,系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宏伟的活动构造带之一。(车免)近时期以来活动性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破坏性地震多次。因此,深入了解第四纪以来断裂带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对探讨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从而为中长期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地质依据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川西则木河断裂带强震复发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金卫 《内陆地震》1990,4(2):107-115
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和断层活动性两方面初步研究了川西则木河断裂带上地震的复发周期。通过古地震地貌现象的研究,发现则木河断裂北段西昌一带自晚更新世以来多次发生强震,其中全新世时期至少有4次。并得出晚更新世时期,强震在原地重复的周期为2000年,全新世时期为1800年,则木河断裂带滑动速率的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时期断层滑动速率为4.5mm/a,全新世时期为4.9mm/a,以此估计则木河断裂带上晚更新世时期,强震重复的平均周期为965—1380年,全新世时期为885—1275年。  相似文献   

3.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学报》2000,22(5):527-537
利用中国大陆11条活动断裂带的地震资料,研究了板内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地震复发行为及其与单段的地震复发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多个段落组成的活动断裂带的整体地震复发表现出成丛、完全随机和差的准周期3种行为,但以稀疏成丛行为为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活跃期与平静期的交替;丛与丛之间以及丛内地震的时间间隔、丛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和强度均是可变的;地震复发过程是非线性的,不存在强度 时间、时间 强度的相依性.然而,单个断裂段的地震复发过程要简单得多,并主要表现出准周期和时间可预报行为.本文还进一步揭示:断裂带整体地震复发过程中的丛主要是由不同断裂段在较短时期内的破裂传染作用造成的;沿断裂带破裂传染作用的程度、方向性可因不同轮回而变化,且传染似可跳过断裂带上不破裂的空区.   相似文献   

4.
磁县断裂带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县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重要的断裂之一,1830年该断裂带发生了M7级地震.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在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基础上,利用震级-时间模型对磁县断裂带未来强震活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该段中南的总体活动水平维持在5级左右.  相似文献   

5.
长乐—诏安断裂带活动特征与继承性活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锦华 《华南地震》1999,19(2):57-61
对长乐-诏安断裂带的新、老断裂构造不同时期的活动规律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时期以继承性活动为特征,并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英  陈传昌 《华南地震》2009,29(1):109-114
通过对1971年以来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后认为:北东向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次一级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相互交汇,形成了4~5级中强地震反复发生的潜在震源区:在该断裂带主干上所发生的地震活动基本上具有前-主-余-震型和震群型的特点:在该断裂带主干上的M≥3.0以上的中等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的以南地区;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是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北段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7.
龙泉山活动断裂带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测龄样品的断代分析、地壳形变测量以及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等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分段特征,运用活断层长度与地震震级的关系,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潜在地震能力。结果表明,龙泉山断裂带属一条中、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裂带。有历史地震史料记载以来,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7年仁寿大林场5.5级地震,近代地震活动主要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因此该断裂带属一条中强活动断裂带。从地震活动看,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强度相对北段要大;西坡断裂的活动强度又大于东坡断裂,且西坡断裂具有较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该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地需的最大震级为5.5±0.5级。  相似文献   

8.
聊城—兰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自1970-1982年沿聊考断裂跨度约为140公里范围内的微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活动的平面分布与断裂带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断裂带及其两侧。细察之,其东侧地震活动水平高于西侧;南段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北段,而整个断裂带及其两侧有约一半以上地震又丛集于一个长轴呈北东向的椭圆形“菏泽地震巢”内。地震分布所表现的这种条带性、分段差异性和集中性除受断裂带控制外,还与1937年荷泽7.0级地震有关。此外,还对聊考断裂带南端的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一个未来可能发生中强震的3级以上地震围空区。  相似文献   

9.
程佳  刘杰  甘卫军  李纲 《地震学报》2009,31(5):477-490
以所建立的川滇地区主要活动块体及其周边断裂带的模型和前期利用GPS及水准资料反演所得到的断裂带长期运动速率作为基础,将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错动量加入到三维断裂几何模型中,计算出汶川地震大范围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基于该同震形变场和活动断裂三维几何模型反演了各条断裂对该同震形变场的反映,并通过与各断裂带长期运动速率对比,得到了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各主要活动断裂带发震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作用下,在川滇交界东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地震危险性提前了305a,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大致提前了19a,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分别提前了21a和12a,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分别提前了9.1a和18a,马边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则提前了51a;对川滇交界西部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南西段、怒江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中甸断裂带等断裂带地震的能量积累也有促进作用;相反在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小江断裂带等历史地震频发的断裂带上,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减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查阅历史文献地震记载的基础上,梳理了黔江地区的历史地震事件。在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黔江断裂带的活动证据,通过对黔江历史地震与黔江断裂带活动性的综合分析,认为黔江地区是四川盆地东部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殊部位,黔江断裂带是这一区域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  相似文献   

11.
闻学泽 《地震学报》1986,8(2):146-155
本文利用b,N,E等地震活动参数沿断裂带的时空扫描结果,估计了鲜水河断裂带1973——1982近十年的活动特征,初步总结了鉴别轻微滑动、弱粘滑、粘滑和闭锁等不同性质的断层活动段以及划分该断裂带短期活动阶段的地震活动参数综合指标。最后就该断裂带自1973年6月以来及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前后,从地震活动参数反映的断裂活动性质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能量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芝  马禾青 《中国地震》2011,27(3):260-267
在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沿断裂带的应力-应变状态与断裂带周围微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震前沿构造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更能反映地震孕育的动态过程.本文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非常明显的短期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短期异常信息.通过对比分析1976年唐山地震等震例认为,研究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变化,可以对地震中长期判断有较大危险性的活动断裂区进行有目的的重点监测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而江苏段则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范围和古地震序列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以及古地震探槽等多层次综合方法,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古地震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时期,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主要活动断层,且江苏全段该断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层.通过对比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南北安丘-莒县断裂的断层地貌和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并结合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在第四纪没有活动过等证据,推测该断层在全新世时期并不是区域阻碍破裂的断层.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两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限定在(6.2±0.3)-(13.4±0.7)ka B.P.之间,而事件Ⅱ限定在(2.5±0.1)ka B.P.到现今,全新世两次古地震间隔较长.基于构造类比法,安丘-莒县断裂具有深部孕震的构造特点,是区域未来强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4.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北东东 ,平面上由 7条呈左阶斜列状排列的活动断裂组成。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在活动 ,184 2年与 1914年发生了 2次 7.5级地震 ,并沿断裂带形成地震破裂带。对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表明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约发生过 10次显著活动 ,其中大多数活动与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安宁河断裂带新活动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荣昌  黄祖智 《地震研究》1989,12(4):337-347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对安宁河断裂带的野外调查资料,结合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断层带中断层泥SEM特征分析,着重讨论了安宁河断裂带活动性的分段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资料表明,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强弱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严格受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的制约。研究活动断层的活动分段性,对判定地震危险区及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嫩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叙述了对嫩江断裂带的认识,利用Mapsis对嫩江断裂带地震活动进行了时间、空间扫描,并对嫩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永久 《内陆地震》2012,26(4):291-299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区,震后余震活动微弱;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流体和形变等出现了一些短期前兆异常;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个别强震的长期背景,但是4月10日发生的炉霍MS5.3地震难以简单地作为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短期紧迫性和危险程度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同于一般做法,文中用地震的活动性来分析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为了解邯郸市周边存在的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基于邯郸市附近地震台网监测的地震数据,利用地震纵波速度和震源位置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邯郸市周边主要断裂带上地震波速度及震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确定了地下壳质的纵波速度结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邯郸市周边小震的活动主要由磁县断裂和林州-武安断裂引起,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端(邯郸-磁县段)几乎没有活动;地震活动集中在6 ~ 10km的范围内;活动时间特征是,从开始的2条断裂带同时活动逐渐演变为以磁县断裂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9.
伍先国  蔡长星 《地震研究》1992,15(4):401-410
作者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考察,对金沙江断裂带的展布范围进行了划分,认为金沙江断裂带是川西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从地震活动、断裂地貌特征、水系扭曲、第四纪地层形变和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它是一个活动断裂带。通过对历史地震实地访问调查,获得了1923年巴塘6.5级地震的震害情况,并发现了这次地震在地表所产生的地裂缝,从而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探讨了地震与断裂的关系。无疑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性的认识、地震预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勤俭  张军龙 《地震地质》2008,30(1):324-332
阿尔泰构造带的活动断裂主要为NW—NNW向。按构造位置可分为阿尔泰西缘活动断裂带、阿尔泰中央活动断裂带和阿尔泰东缘活动断裂带。阿尔泰东缘活动构造带由科布多(Hovd)活动断裂带、哈尔乌苏湖(Har Us)活动断裂带2条大型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和中间的挤压盆地带构成。在2条走滑断裂带上,前人发现多处地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对阿尔泰东缘构造带中南段地区的野外调查,在哈尔乌苏湖断裂带中段的Jargalant断裂、科布多断裂带南段的Tugen gol断裂上新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其中,沿Jargalant断裂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50km,右旋位错量约4~5m,是一次规模大、活动较新的破裂事件。可见,在阿尔泰东缘活动断裂带的不同断裂段上均有保存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显示阿尔泰东缘是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