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隆庆五年(1571年)蒲州地震,独见于山西襄汾县辛建村<重建三圣楼记>碑文:"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  相似文献   

2.
寨山位于江苏邳州燕子埠镇陈楼村,山南麓的清代摩崖石刻有如下地震记载:"戊申季夏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王槐野、韩苑洛、马伯循之变为更甚焉.大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强烈地震.康熙《平阳府志》记曰:戌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近期在临汾及其邻近地区.多有记载此次大震的碑刻题记等史料发现.《重修平阳府城大云禅寺碑记》,见于临汾铁佛寺(即大云禅寺)塔内,这是一块镌刻因地震而重修大云禅寺的功德碑,记述了大云禅寺的历史沿革及遭康熙三十四年八级大震的灾害诸情.重修后的大云禅寺,至今仍矗立于平阳古城,颇为壮观,本期封面所刊照片,可见其雄姿,堪称临汾城内的名胜.《临汾县坡子里村地震碑记》,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专门记录.坡子里村,今属临汾县大阳公社,靠近当时的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地处震中区,死伤惨重.为昭后人,专门刻石以记之,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碑刻.这块碑刻,为确定此次大震的震中,划分其烈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墨虽然不多,实属难能可贵.这两通有关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碑刻,为研究临汾盆地的历史地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1915年12月3日在西藏原拉加里(今曲松)和沃卡宗(今沃卡区)境内,发生一次强震.据原西藏地方政府档案和近年调查校核,这次地震震中烈度达九度,造成房屋倒塌110户、寺庙塌毁5座,有200余人死亡,1100余头牲畜被压死.并且在山区发生崩塌、泥石流.压环水渠和农田.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很大,六度影响区达到拉萨(如图).  相似文献   

5.
由王汝雕编著的《山西地震碑文集》于 2 0 0 3年 9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 4 4万字 ,收录了从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319篇碑刻题记全文 ,书中大部分碑刻题记记述了元代大德七年洪洞、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天启六年灵丘、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原平、三十四年临汾、嘉庆二十年平陆、道光十年磁州地震的灾情或建筑物破坏情况 ,有若干篇记载了当地强震前后的一些奇异自然现象 ,还收录了一篇故老相传 15 0 0 a前高僧根据地声预告地震 ,寺僧立即撤离 ,随后地震寺毁的事件 ,这是山西省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篇地震前成功预告并取得实效的碑…  相似文献   

6.
197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将湖南1556年1月岳阳地震定为烈度7度、震级5.5级的地震。笔者对有关这次地震的资料作了新的考证,认为:《目录》中的岳阳地震不是一次独立地震,而是山陕大震影响所致。 《目录》所据的主要资料有二处,一是乾十一年《岳州府志》所记“城中房屋震塌,压死人畜甚多”。二是康熙《宁乡县志》所记“地震有声,西城垛倾”。  相似文献   

7.
公元一三○三年九月十七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山西省中南部发生一次八级大地震,余震不止,人心不安,皇帝不宁,元成宗不得不于大德九年(一三○五年)下诏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太原路为冀宁路,可见地震之强烈,余震延续之长久.大宁县桑俄木牌地震题记,为墨笔题书,名曰《桑俄村河白(伯)将军为记》,共一百三十七字(其中有六个字辨认不清).大宁县昕水南岸有南桑峨村,这可能是元大德七年大震震毁桑峨村河神庙河伯将军塑像,后于大德十一年(一三○七年)重新打塑时的题记.其中记述了这次八级大震的详细伤亡数字和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米麦的确切价格,是了解研究元大德七年大震的极好资料.现全文录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湖南岳阳地震核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阅了岳州府及其邻近地区以及两湖接壤地区的大量相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鉴别和查证。通过鉴别,推断隆庆岳州府志关于1556年岳阳地震的记载比较准确。岳州(今岳阳)所属地区记载的地震为有感,强度不大。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对无地震记载的情况采用以下地震缺失原则进行判断:1)待查史志上必须有其它地震的记载;2)待查事件发生前后史志上有其它灾害的记载。根据该原则确定通山、通城、蒲圻、崇阳、公安、石首等地在嘉靖三十四年确实无地震记载。考证了陕西华县地震与湖南岳阳地震的关系,表明岳阳地震是一次独立地震,而不是1556年华县地震的影响。最后根据地方志的记载确定了岳阳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  相似文献   

9.
1303年山西赵城8级地震及其有关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03年9月17日在欧亚板块内部的中国山西省发生了一次毁灭性地震。它是地震界迄今所公认的8级大震中年代最早的,也是15世纪以前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记载较完整的一次特大地震。该震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遭到了严重破坏,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州、县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共死亡27万至47万人,伤者数十万众。经考查,发震时间在1303年9月17日地方时间晚8时左右(即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震中位置在北纬36°18.5′,东经111°46.5′(即今洪洞县和霍县之间,元朝时为赵城县境);震中烈度为11度,震级8.1级,震源深度29公里,发震断层的走向为 N13°E 倾向 S77°E。  相似文献   

10.
圣元一天下,虽荒陬远郡,往古之不能臣者,莫非政令之所及.故命宗室之近者,王重地以宁远人.岁终朝觐往还而霍郡适当其衙.于是以那(厂解)蹑为行邸,且虑其隘陋不足以容,散处闾井以为民病.故为广其堂室,多其廊庑以居之.迄大德七年秋仲六日,值地道失宁,民居官舍震撼摧压,荡然无遗.越明年……落成于大德九年夏四月俾予记之……王士贞记.大元大德九(礻巽)清和晦日立石……这是有关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 (三○三年九月十七日)山西八级大地震的碑刻.现存霍县城内霍州署大堂内的墙壁上.虽经多年风雨剥蚀,有关地震的记载,尚清晰可辨.这通碑刻记入《山右石刻丛编》、道光《直隶霍州志》和光绪《山西通志》等书.因为立石的时间为大德九年,距大德七年大地震仅二年,是研究这次大震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地震,对古人来说是一个扑朔迷离、不可捉摸的谜.但古人却一直在观察注视精它.在天文、数学、矿业上卓有成效曾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的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地震现象极为关注,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一则《地震》笔记,记载了公元1046年4月18日登州地震的情形.全文是:“登州岠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所谓.”登州在山东蓬莱.据《宋史》卷十三记载:庆历六年三月“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屡震,辄海底有声如雷.”今山东栖霞县有座岠嵎山,却不靠海.文中提到的巨嵎山(即岠嵎山)可能由于地震山摧,已无法查找.这则笔记只有41字,语言精练,章法纯清,前后勾联,浑然一体.寥寥数语,不仅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地震的概况,而且深深地发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地震奥秘的呼唤.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名为《地震》的日记.文中记载了公元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山东郯城的一次大地震.全文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饮.忽闻有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 2月 1日北京时间上午 9时 38分在中哈边境地带发生 6 .1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 4 3度、东经 80 .1度。距离震中位置 80km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及其周边地区有强烈的震感 ,并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距昭苏县城以西 6 0km的格登庄是这次地震的极震区 ,到目前为止 ,地震已造成1 0人死亡 ,4 7人受伤 ,其中重伤 2 3人 ,受灾人口 1 0 6 7人 ;倒塌房屋 70 2间 ,倒塌牲畜棚圈 1 86座。截止 1 2月 3日 ,已发生 36次余震 ,最大的 1次余震为 4 .8级。地震发生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立即组织人员赶赴…  相似文献   

13.
黄土窑洞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布较多,是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中产生的一种较好的传统建筑形式.认真研究这些地区民用窑洞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对临汾1695年8级地震极震区附近现存的两孔窑洞进行了初步考查.临汾县龙祠公社晋棠村吕信头家一孔座西向东的半地下窑洞,地处罗云山前洪冲积扇上,土质都是沙石土粒,胶合程度较差.该窑是在平地挖下1.50米,下壁用石块砌1米,其余全部用砖砌起.窑外长11.20米,外宽6.60米,高4.15米,窑壁宽1.40米,窑的内深10.50米,内宽3.80米,高2.60米.窑的前部有门和窗,后部开有窗户.据该村《重建三圣庙碑记》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庙宇全毁,十年后由村西迁至村中.调查时据村内群众和窑主人反映:前人相传,康熙年间地震时,全村房舍窑洞倒塌,唯有该窑无损,现在还可住人.  相似文献   

14.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山西省中南部发生了一次八级强烈地震.有关这次地震的碑刻题记等历史资料,多有发现.《重建灵贶殿记》,现存洪洞县上张村.灵贶段,是火神庙的建筑物,此殿已不存.碑记为元至元四年四月,即公元1338年5月所刻.《长春观田土记》,为该碑的篆书碑额,碑文名谓《长春观常住田土记》,其中长春观三字已湮缺.系元朝元统三年三月亦即公元1335年4月刻立.现存洪洞县上纪落村,原属赵城县.碑文中有“迨于大德七年地震,观洞屋庐摧圮为之一空”之记,可见这次大震破坏之重.这两通地震碑刻的拓片见封三.  相似文献   

15.
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特点浅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害开展实地调查,对灾区破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并就各烈度区特征和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一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死亡较集中.人员死亡主要集中在Ⅷ和Ⅸ度区.二是地震振动强,灾区破坏严重.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震源破裂在11s内集中释放.三是抗震能力弱,房屋破坏严重.灾区属国家级贫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且多数民房坐落在河谷陡坡上,边坡效应加重房屋震害,重灾区砖木和土木房屋成片损毁、倒塌.四是灾区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震区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质破碎疏松、地形崎岖不平,又恰值雨季,诱发极其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灾区大面积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物资与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