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借鉴景观生态学相关指标,对 1990-2010年浙江省的围填海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 ( 1 ) 20年间, 浙江省围填海总面积达 108 760 ha,以宁波市最大,嘉兴市最小; ( 2 ) 各类用地的斑块面积、个数、密度以及斑块面积变 异系数差异明显,且地域之间差异显著; ( 3 ) 不同地类用途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台 州市和宁波市指数较高,嘉兴市和绍兴市较低; ( 4 ) 受相关地形条件、发展需要、人类活动等影响,浙江省围填海类型的 聚集度较高; ( 5 ) 由于围填海的面积、岸线的长度、用地类型等存在差异,沿海 6个地级市的围填海平均强度指数和多样 性指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5—2018年6个时间段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遥感提取方法,通过选取空间利用结构、开发利用程度、景观指数及质心转移分析了沧州市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间研究区内围填海活动剧烈,1985—2018年,沧州近岸海域新增围填海面积137.05 km2,围填用海规模随时间变化不断扩大。1985—2003年,围填海空间利用结构和类型经历了从以围填养殖用海为主到各类型围填用海兼备的演化过程。研究区内围填海强度逐渐上升,2018年围填海开发强度指数达到274.55。港口用海逐渐成为沧州近海海域围填海的主要类型,围海养殖用海次之。1985—2018年,沧州市围填海景观的聚集度指数与蔓延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9.4004,围填海景观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沧州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沧州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步迁移至沧州南部海域。在当前围填海现状下,应注重后续围填海开发活动的合理规划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3.
世界围填海发展历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我国围填海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世界围填海的规模及分布情况,分析了日本、韩国、荷兰、卡塔尔及迪拜等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围填海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围填海发展特点,最后得出世界围填海的5种需求模式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后的流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舟山岑港北侧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前(2006年)、后(2008年)水文测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工程所在海域潮流场变化的初步结果.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流场的影响,并对流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海岸围填海工程后潮流场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如实反映实际工程后的潮流场变化情况;(2) 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围填海堤的前沿,围堤附近的流速减小,在离围堤一定距离的小范围海域,流速增大,随着离围堤距离的增大,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弱;(3) 为全面反映工程海域的潮流场状况,应合理布设水文观测点的断面分布,这对模拟工程所在海域的流场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对围填海开发的管理,提高围填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基于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与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数据,文章对1990—2015年以来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开发特征以及围填海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围填海总面积达6.21万hm2,以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为主,围填区实体项目所涉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制造业。围填海未利用面积占比达53.14%,其中计划用于制造业的围填海未利用面积较大。2015年河北省围填区域生产总值达296.23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0.99%,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于邻近省、市。分析认为,河北省围填海未利用率高、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因素包括腹地支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形势低迷及港口竞争优势不足等。当前河北省应重点从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围填海开发管理,不断优化围填海开发格局,带动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岸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是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随后关于围填海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岸围填海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围填海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至今尚不系统。本研究从单一环境影响和综合环境影响两方面对近岸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单一环境影响评价方面重点研究了水动力与沉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污染物运移影响评价,在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面重点研究了综合效益评价、适宜性评价、承载力评价、脆弱性评价等方法,以期为海洋管理部门的围填海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岸的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灾害地质、社会经济等因素分析、评价、筛选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的评价因子,以辽宁省为案例,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验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据此为围填海的规划、管理探讨有效理论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环三沙湾区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迅速,围填海活动频繁。为了全面摸清三沙湾围填海状况,以美国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了1982—1991年、1991—2001年和2001一2013年间的围填海信息,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0余年来围填海活动频繁,围填海总面积为16 122.99 hm~2,围填海利用类型以水产养殖为主;三个时间段中,1991—2001年间围填海面积最大,为9 950.53 hm~2;空间分布上,三沙湾沿岸围填海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其中福安市围填海面积最大。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发现,研究区围填海变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历程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全国沿海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008年围填海规模与影响围填海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影响围填海规模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各主导因素在围填海规模需求上的权重,并建立围填海需求预测的多元一次回归模型,并对进入模型的参数进行参数估算和统计检验,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2010-2020年沿海地区每年围填海需求量,形成未来10年沿海地区围填海需求总规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全国沿海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008年围填海规模与影响围填海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影响围填海规模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各主导因素在围填海规模需求上的权重,并建立围填海需求预测的多元一次回归模型,并对进入模型的参数进行参数估算和统计检验,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2010—2020年沿海地区每年围填海需求量,形成未来10年沿海地区围填海需求总规模  相似文献   

11.
盐沼是全球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盐城沿海区域为例,利用近30 a来的6期遥感卫星图像,通过简单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粗提取和目视解译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盐沼的时空演变,并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30 a来研究区盐沼面积呈大幅度先升后降又小幅度上升的趋势,至2015年盐沼面积减少了约18 km2;盐沼的空间位置不断向外扩张,最大扩张距离达到了5.5 km,盐沼的宽度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盐沼植被类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景观指数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獐毛、碱蓬、芦苇大量减少,单一的互花米草覆盖湿地。对盐沼时空变化起到影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围垦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借助遥感和GIS技术,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来分析围垦对东台海岸带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995-2006年间,围垦区海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程度降低,景观格局态势朝单一化方向发展,景观异质性在整体上有减弱的趋势。然而,在空间上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有异于整体。主要表现为:农业区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形状简单化,景观格局朝均衡化分布;笆斗区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复杂化,优势斑块碱篷被耕地替代;三仓区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由滩地、碱篷为主的景观格局演变成滩地、耕地、碱篷比重势均的格局。总之,围垦区内自然景观的破碎度增强,各斑块类型的形状日渐复杂,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以其景观典犁性成为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根据野外观测与文献资料分析及现场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区域景观格局演变规律进行景观生态分类,进而分析景观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结构、格局、生物多样性特征等。结果表明: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丰富,景观结构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是当地特定的非生物环境(气候、海洋水文和土壤等)、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是动态变迁的带状景观空间异质性,高、低对比度兼存的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14.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影响路径主要有登陆型和海上转向型两种;台风影响程度与其移动路径、登陆时的中心强度以及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密切相关.台风暴雨地理分布呈现出北部少,南部多,东部少,西部多的特点,灾害性台风大风分布却正好相反.近海转向类、登浙类及登闽类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了1913年以来的历史地形图、海图和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获取10期三门湾海岸线数据,进而对三门湾近百年来海岸线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岸线变化主要发生在内海湾,以港汊围堵、连岛并陆为主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海岸线向海推进的围填海面积总计231.42 km2.(2)海岸线总长度持续...  相似文献   

17.
利用Google Earth(GE)遥感影像资料,完成了对世界沿海国家的围填海分布及平面设计特征的研究。研究表明:世界围填海主要分布在4大区域,即东亚、波斯湾、欧洲西部和北美沿岸;中国的围填海总量最多,平均粒度第二;4大区域的围填海平面形态呈现规律性,东亚填海基本以几何形状居多,波斯湾填海多为仿自然形态,欧洲西部填海善于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北美填海有大量突堤游艇码头。讨论了造成围填海平面形态区域差异的原因及本次研究的优缺点,可为围填海管理和围填海平面设计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1997~2000年东海中南部(25°30'~29°00'N,120°30'~127°00'E)四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方法分析了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大致可分为近海群聚和外海群聚.在不同季节两个群聚的种类组成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近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发光鲷等.外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主要为黄鳍马面鲀、短尾大眼鲷、黄鲷等.鱼类群聚与环境因子水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选用慈溪2000,2006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对慈溪市围垦区 13 a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慈溪围垦区各类景观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变化;(2)13 a间围垦区面积增加,其中最明显的是水产养殖塘景观增加;(3)围垦区内部景观水平之间的相互转化较多,突出表现为水体、林地、草地和裸地向建筑与养殖塘等的转化;(4)13 a间研究区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化,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都有所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