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地震构造”一词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从现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原则可以看出,有的强调地质构造的新活动与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有的则着重在与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但从研究地震地质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区别。 地质构造反映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与形变的综合演化结果,其中的活动构造是地震孕育的场所,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积极表现之一。活动构造系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构造,而不论其活动开始于何时,因此,我们可以将地震构造理解为活动构造中与地震关系密切的那一部分构造。 我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东、南两侧为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包绕,除东北牡丹江—延吉一带有少数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一般震源深度为10—30公里。从震源所处的部位看,全部位于陆壳之中(图1)。故探讨我国大陆浅源地震构造实际上就是研究大陆壳地震构造的问题。继六十年代对洋底扩张、大陆漂移而发  相似文献   

2.
"新构造"是1948 年由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 ( В. А.Обручев) 首次引入到地质学与地貌学中, 本意指"新近纪以来各类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及其在现今地表的各种表现".在 1984 年由英国地质学家汉考克 ( P. L. Hancock) 和威廉姆斯 ( G. D. Williams) 共同召集的"新构...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面,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高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山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山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山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入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证据揭示了龙门山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生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研究揭示,中国南北地震带西南边缘的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总体表现为北强南弱,活动性质由北段(江边以北)全新世伸展性左行走滑、向南逐步过渡为全新世早中期的剪切性左行走滑、至南段(罗川以南段)晚更新世挤压式整体抬升和全新世活动不明显特征.综合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带北段震害特点表现为地表形变、新滑坡体产生和老滑坡体复活、崩塌及地裂缝发育、泥石流和砂土液化等.断裂带中段(江边-罗川段)控制的盆地边缘主要发育了大面积洪积扇体,在水流作用下易引起泥石流;此外,老滑坡体复活、局部崩塌、软土变形和砂脉等现象也较发育.南段(罗川以南段)灾害则以沿断层破碎带的塌方、老滑坡体复活、局部泥石流等为主.元谋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地震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表明,该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影响着构造带上及其附近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断裂北段更易诱发中-强震,且该构造带晚更新世以来的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和地震活动均具有向南扩展的趋势.认识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变形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对于深入探索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期以来的构造变动、机理与引起的震害响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开展该区工程场地选址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红河断裂带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的资料,讨论了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着重于新生代的活动性。认为红河断裂是一条新生代作右旋水平运动为主的走向滑动断层。其两侧断块在新生代以不同方式和方向经受了强大的剪切应力作用。哀牢山断块向北东方向的逆冲上隆形成狭长状第三纪挤陷盆地。红河断裂的水平右旋运动,形成雁行状排列的新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入”字型构造。红河断裂在新生代最大错距达6公里,由北西向东南错距逐渐减小。本文认为,红河断裂结构单一。第三纪至现今活动中心由南东向北西迁移。现今危险地段是大理、下关一带。弥渡盆地以南,断裂活动以蠕滑形式释放能量。(编者按:该结论与本刊本期所载“中美地震工作者对红河断裂的最新研究”报导的结论不同,供读者鉴别。这类予测,有待受大自然的检验。) 红河断裂带在地质构造上的重要位置,早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重视,但其地质研究程度仍比较低。1981年,笔者对红河断裂带进行了地震地质调查,本文从构造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就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的活动型式、地震活动的构造条件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涉及范围北起弥渡苴力(E 100°35′,N 25°13′),南至河口新街(E 103°36′,N22°49′)。曾有文献称之为“元江断裂南段”,本文称之为“红河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与动力学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二级课题,由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负责组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参加。 本课题五年研究工作的基本构想是:以横穿青藏高原及高原东缘的两条GPS测线网(平均点距500km)两次以上的复测结果为近期变动的基本参数,并结合大地测量、高精度重复重力测量成果,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的近期格局;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和高原活动构造调查,分别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非均一、非平稳的中期和长期运动学模型;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发展、演化及地球物理场特征,辅之以模拟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吴中海    张岳桥    胡道功   《地质通报》2014,33(04):391-402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8.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大灰厂断层位移测点所在的八宝山断裂大灰厂段的断裂特征及地质时期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认识到在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40年来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基线和水准测量)所得到的断层现今活动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既能够提供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的信息,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受力方式和应力状态。当观测周期适当加密时可以提供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包括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0.
吕进英  高远 《地质科学》2014,(2):576-587
新构造的发育情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及物探(地震勘探)资料对两淮地区的新构造断层进行了解译。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初步总结了两淮新构造发育的特征,搜集了两淮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记录,通过对新构造断层与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对比,初步分析了新构造活动易致地震的地段及地质原因。本文对于综合采用遥感及地震技术探测新构造具有参考价值,细化后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巷道布置、城乡规划、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直接的、详实可靠的有关新构造断层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等著的《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今年3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概要论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系统介绍了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堰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13.
煤瓦斯突出研究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应力、能量集中与采动应力叠加,是煤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是现今构造活动的表现,由现今地壳失稳所致,属于地质力学问题。借鉴李四光倡导的地震地质工作经验,从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研究入手,采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结合地壳稳定性评价实践经验,探索煤瓦斯突出减灾防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广东核电站是广东省同香港合资拟建的一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80万瓩.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对此电站的筹建非常重视,自1980年以来,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航空地质、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1982年又开展了活断层、微震、转换波和遥感地质的研究.由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562综合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在第四纪地质时期,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自然灾害,这两种灾害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搞清它们的活动特点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对于预报和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大同第四纪火山位于大同盆地东部的大同县和阳高县境内,由30多个小火山组成火山群.自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以来,该区中小地震频频发生.本文试图在搞清其构造活动的背景上,探讨该区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7,(4):102-111
我国深水区海洋灾害地质研究成果较少,而南海北部东沙陆坡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进一步勘探急需弄清海底地质环境。研究区缺乏浅地层剖面资料,因此,本文基于高分辨率2D地震资料等实测资料,率先在东沙陆坡深水区开展灾害地质研究。文中识别出地震、活动断层、海底滑坡、浅层气、泥火山、陡坎及侵蚀沟(谷)共7种具有活动能力的破坏性灾害地质因素,还识别出浅埋基岩面、海底火山、岩浆底辟共3种不具有活动能力的限制性灾害地质因素,同时总结了各灾害地质因素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研究了其地震反射特征及灾害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陆坡深水区应重点避让海底滑坡、活动断裂、浅层气、侵蚀沟等与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灾害地质类型,研究成果虽然精度有限,但可初步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进一步勘探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各构造单元受青藏高原持续挤压和阿尔金断裂走滑的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地震属性技术是三维(3D)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客观、准确的揭示断裂的空间分布情况,是复杂地区地质解释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位于阿尔金断裂南侧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小梁山背斜深、浅层进行详细的断裂解译,发现该地区深部发育早期EW向逆冲断层;晚期由于阿尔金断裂大规模走滑的作用,形成由深部引发的NW向“楔形”逆冲断层,深部NW向断层的活动引发浅层的滑脱褶皱.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分为早期隆升形成EW向斜向逆冲断层,晚期走滑运动发育控制现今背斜形态的NW向断层,具有两阶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京津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地区是首都北京和天津所在地,随着区内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与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现今构造应力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等研究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按照地壳相对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4个等级,对京津地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深井开采地质灾害及矿山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地震,又称为“矿震”,是深井开采中的地质灾害。它具有震源浅,震级小,烈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文章基于地球动力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北票台吉矿的实际研究资料为例,对地质动力引起的矿山灾害及矿震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矿震”的发生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与地下采矿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动力突变现象,一般发生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新活动比较显著的地区。文中还讨论了矿山地质动力的作用特征、井下活动断裂的变形与错动规律和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研究了“矿震”的震源机制、断裂错动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方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