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气概况1991年12月—92年2月,我省降水明显偏多,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1991年12月和92年1月上旬和2月底。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较大,黄河以北地区多为10—30毫米,其它地区多在40—70毫米之间。各地市季平均降水量:淄博、枣庄、威海、青岛、潍坊、临沂六地市在50毫米以上,淄博最多为65.4毫米;德州、聊城、惠民、济南四地市不足35毫米,聊城最少,为15.0毫米;其他地市在40—5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降水量44.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2毫米(偏多62%),较上年同期偏少17.1毫米(偏少28%)。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36—38°N、115—120°E,下同)地势平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我国粮棉,特别是棉花的主要产地。但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影响农业生产。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因为海水温度异常,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因而造成大范围的旱涝灾害。本文主要统计分析了历史上厄尔尼诺年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和降水的特点,得到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次年预报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的依据。华北平原南部取德州、聊城、滨州、济南四站资料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1960—2009年中国年降水量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博  李清泉  魏敏 《气象》2012,38(12):1464-1472
利用1960-2009年中国台站降水量资料,揭示了全国、区域年降水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和地区性差异,并根据年代际周期对未来降水量变化的贡献进行了预估。我国北方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强,年际变化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南方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较弱,年际变化对降水量的贡献较小,东北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较强,年代际变化明显,且同位相;其他地区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相对较弱。我国东北、西北、华南、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率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目前处于下降阶段,未来5-10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可能继续呈下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率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目前处于上升阶段,未来5-10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临邑县位于德州地区的中心,也是我区雨量和暴雨的中心。德州地区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临邑县,达1174.4mm(1964年);年平均暴雨(日降水量≥50.5毫米)日数也以该县最多,为2.3天。所以我们重点试作临邑单站的晴雨预报和大 —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5.
灰色预测模型及干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莘县、聊城、高唐3个代表站1960-2009年降水资料,建立了聊城地区降水序列,分析了近50年聊城地区降水量年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具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有增加的趋势。以此序列为基础重建干旱发生的灾变序列,采用灰色系统GM(1,1)的三种模型探讨了旱灾预测问题。在WindowsXP系统下,用VB6编程计算预测结果,历史拟合效果较好,检验精度较高,尤其以新优化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对未来年份进行初步预测表明:2011年、2015年前后聊城地区出现干旱年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
张飒 《山东气象》2000,20(1):64-66
1 天气概况1 999年山东冬季最显著的天气气候特征是 :初冬时节阳光灿烂 ,温暖如春 ;中后期冷空气活动次数多 ,势力强 ,齐鲁大地冰雪覆盖 ,北风呼啸 ,降水过程频繁 ,大部地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且降水时段相对集中在 1、2月份。冬季全省平均气温为 -0 5℃ ,较常年偏高0 5℃ ,其中 1 2月、2月偏高 ,1月偏低。全省平均降水量 2 8mm ,较常年偏多 2 1 %。各地市平均降水量 :日照、青岛两地市分别为 48 1mm和 42 0mm ,聊城、德州、滨洲三地市不足2 0mm ,其它在 2 0~ 40mm。1 1  1 2月气温和降水本月气温较常年偏高 ,光照偏多 ,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74~2010年NCEP/NCAR月平均可降水量再分析资料和同期西昌发射场的实测降水资料,对发射场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发射场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四季都呈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发射场区可降水量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具有南北向扩散,东西向阻隔的作用。发射场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差异明显,发射场及周围地区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这些都影响了发射场降水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近45年冬、春季气温与降水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8个代表站1961—2005年冬、春季月平均温度及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近45年来冬、春季气温变化规律、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年际变化和冬、春季降水量变化规律以及温度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其结果表明:1.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近45年来,气温呈现出由冷变暖的趋势;2.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冬、春季温度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的特点,温度差异大;3.中西部地区年、冬季、春季最多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偏南部、乌兰察布市西南部,最少出现在阿盟西北部;逐年降水量差别比较大;4.自1986年以后,冬季内蒙古西部地区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而中部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近50 a南京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南京6站近50 a(1960—2009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累积距平、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京地区夏季降水和旱、涝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夏季降水量、雨日、暴雨日和暴雨日降水强度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各站夏季降水量、雨日和暴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总降水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贡献;夏季降水量存在2~8 a的周期变化;南京地区旱、涝年的夏季降水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华南地区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尤莉  程玉琴  张少文  王国勤 《气象》2004,30(5):38-41
用 1 2个观测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 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 :赤峰地区近 4 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 ,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气候特点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我省降雨特少,仅在9月底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全省月平均降雨量9.9mm,距平百分率-86%,降雨量除鲁西、鲁西南地区10—20mm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小于10mm,其中鲁北、鲁中地区小于5mm。从建国以来,9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1.7mm,最多的年份是161.7mm(1964年),今年是建国以后仅次于1957年(降水量0.8mm,距平百分率-99%)的最少值。(图1)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聊城市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现40年来聊城市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多旱涝,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60-90年代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方法建立汛期降水量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滨州、德州和聊城PM2.5、PM10、NO2、SO2、CO和O3逐日质量浓度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鲁西北大气污染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鲁西北大气污染比较严重,聊城、德州和滨州轻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分别占61%、60%和54%,重度以上染污天数分别占24%、11%和9...  相似文献   

14.
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德州地区近30年来暴雨的时空分布、暴雨强度、暴雨的年际变化以及发生暴雨时的天气系统。找出了一定的规律,供趋利避害、发展德州经济、防灾减灾决策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3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华东及周边地区113个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量资料计算了该地区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华东地区降水量、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北部的降水量集中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降水量集中期超前于北部地区1个半月左右,体现了华东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上显著的地区差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华东地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降水量集中度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降水量集中期有普遍推后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江西和河南南部。华东地区的降水量与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降水量偏多的年份里,通常降水量集中度越强其降水量集中期偏迟。从年际变化看华东地区降水量时空的不均匀分布,导致降水极端事件频繁发生,是近年来旱涝灾害增多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初夏,聊城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6月至7月中旬,全区降水量除东阿为170毫米接近常年偏少外,其余各县均不足100毫米,比历年明显偏少。以聊城为例,其降水51.8毫米,仅相当于全年的26%,由于长时间的干旱,浇不上水的庄稼近于枯萎,夏茬地又种不上作物。1988年6月,聊城又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降水最少年,近年来聊城地区初夏干旱时有发生,因此,研宄初夏干旱,对于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汛期小时降水过程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旭光  顾伟宗  邱粲  曹洁 《气象》2018,44(8):1063-1072
利用山东省74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山东省汛期(5-9月)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量和过程历时显著增大使得山东省汛期总降水量略有增加,持续性降水过程次数、过程降水量、过程历时的增加对总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2)短历时总降水量以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最多,鲁东南沿海、半岛东部持续性总降水量最多;短历时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以鲁东南向西北方向经鲁中山区至德州一带最大,持续性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在半岛东部和鲁东南部分地区最大。(3)短历时峰值雨强以鲁中山区周边地区较大,持续性峰值雨强以鲁南、鲁东南、半岛东部较大。(4)鲁中山区、鲁南及半岛个别地区短历时降水一般开始于午后(13-18时),鲁中山区周边及半岛沿海一带多以夜雨为主,持续性降水过程开始时间多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