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2021,(7)
针对冰雹监测难和冰雹灾情不易估计的问题,结合声信号的时域、频域特点,采用时域、频域和小波域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将熵值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法特征筛选的GRNN降雹识别方法。对采集的降雹和降雨声信号提取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小波包能量谱特征,采用熵值法确定各特征的权重大小,剔除权重较小的特征项并进行特征融合组成新的特征子集,将特征子集输入GRNN进行预测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冰雹,且特征筛选后的识别率高达97.8276%,相较未进行特征筛选的特征集,识别率提高了近10%。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上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理解互联网上信息的特征对信息的快速获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信息载体的特征,然后分别按照互联网信息在时间上的演化特征、信息的大小特征、信息的内容特征以及信息的类型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信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互联网信息特征潜在的应用给出了一个可能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贵港市的闪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对贵港市气候特征、雷暴日年际变化情况、雷暴日月平均变化情况、地闪时频度特征、闪电密度分布特征、雷电流强度分布特征等进行逐一分析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贵港市闪电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赵彩 《贵州气象》2012,36(6):1-4
该文简要地介绍了贵州省气候中心近期主持完成的一项关于青藏高原东部暴雨强降水成因及特征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使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暴雨的标准、暴雨的水汽通道、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暴雨的小范围、短历时特征、暴雨的高效率特征、夜雨特征、暴雨强降水的巨大地形差异、青藏高原特有的雪暴强降水特征、暴雨面雨量的计算、最大可能降水量的估算、暴雨过程的地面径流特征、青藏高原东部的水平衡特征等课题,填补了青藏高原暴雨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云型识别主要是提取云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但这些特征中存在不相关和冗余特征,导致云型识别率降低.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 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特征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互信息标准化形式(Symmetrical Uncertainty,SU)克服互信息偏向于取值较多属性的固有缺点,提出了改进的mRMR特征选择方法,对云的综合特征集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出最优特征子集,运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云型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mRMR方法,使层云、积云、高积云、卷云和晴空5种天空类型的总正确率提高,特征选择前、后的总识别率分别为86.96%、89.04%,识别率提高了2%;对于云型识别研究,经过特征选择后可知纹理特征优于形状特征,基于形状的Zernike矩优于HU不变矩,基于纹理的灰度共生矩阵为最优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江淮地区37站1954--2001年48a梅雨特征量资料,采用谐波分析、EOF和最大熵谱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一年代际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不同的多时间尺度振荡周期和长期演变趋势且江淮地区雨季也呈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通辽地区10个站点1971—2007年37a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通辽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辽地区雷暴的地理分布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震荡周期性等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并进行画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临近预报的角度分析了长春机场夏季雷暴的逐时分布特征、雷暴起始方位和持续时间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指出雷暴的临近预报需要注重多种特征的综合识别。  相似文献   

10.
利用 195 1~ 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 ,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 ,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KNN的地基可见光云图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图的自动分类是实现地基云自动化观测的技术保障。该文探讨了一种先将云图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卷云3大类的分类方案,通过对3大云类和晴空这4种天空类型的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进行分析,选取了21个特征参量,并采用K最近邻分类器 (K-Nearest Neighbor,KNN), 在不同的K取值情况下对这几类天空类型进行了分类识别。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方案是可行的,且当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结合使用时获取了比单独利用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以及它们两两组合时更好的识别效果。当K=7且使用21个特征参量时,KNN算法对积状云、层状云、卷云和晴空的识别最好, 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1.1%,74.4%,70.0%和100.0%,平均正确率为83.9%。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早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国多年平均旬降水资料,通过旋转EOF分解,将全国各地旬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划分为6大类别,在地理分布上归属为8个区域,各区域的降水除了夏季多,冬季少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地域性特点。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间的显著统计相关有一定的中期天气预报意义。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近44a来有不同的趋势变化,部分区域可用特征时段的降水变化特征表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 MICAPS云图分析广西 1999年冬季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及云顶温度特征 ,从中取得了云图特征与降水量的一些初步对应关系 ,为今后应用 MICAPS云图的特征和云顶温度做降水预报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确定了近45年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出现的时间,分析了其同期至前期6个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和海沮场的特征。各异常冷月当月500hPa高度场有相似的特征,亚洲-太平洋地区高度场的特征是北高南低,经向环流发展。给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差异显著月的距平特征。华南冬季各异常冷月至其前期6个月海温距平分布有持续性的特征,1月及其前期1~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星El Nino特征,2月和12月呈La Nina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广西冬季大范围暴雨的红外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洁 《广西气象》2002,23(1):25-26
通过MICAPS云图分析广西1999年冬季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有云顶温度特征,从中取得了云图特征与降水量的一些初步对应关系,为今后应用MICAPS云图的特征和云顶温度做降水预报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确定了近 45年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出现的时间,分析了其同期至前期 6个月 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特征。各异常冷月当月500 hPa高度场有相似的特征,亚洲一太平洋地区高度场的特征是北高南低,经向环流发展。给出了前期500 hPa高度场差异显着月的距平特征。华南冬季各异常冷月至其前期6个月海温距平分布有持续性的特征,1月及其前期1~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呈E1 Nino特征, 2月和12月呈La Nina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多通道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对1979年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些热力特征量与环流特征量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分析表明这些特征量各季都存在准两周和准一周的周期振荡。这两种周期域热力特征量与环流特征量的位相关系随季节变化。夏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潜热释放对100mb青藏高压的建立和维持都有贡献。诸特征量中地面感热和低层大气不稳定扰动变化较早。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基于北京325米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