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廷愚 《地质论评》1985,31(4):372-374
1984年底至1985年初南极夏季,作者应新西兰邀请,受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地质矿产部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派遣,在南极进行了为时37天的考察。考察内容除新西兰及美国南极考察工作的组织、新西兰斯科特基地及美国麦克默多站的设施外,主要  相似文献   

2.
南极陨石不但是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源,而且对探索和研究冰盖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自1998年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南极陨石搜集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收集了12000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相对于美国,中国南极陨石考察和研究还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的长远目标和安排十三五期间的南极陨石考察工作,基于中国的南极陨石工作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对南极陨石的长远目标进行设想,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3.
1980年1月至3月,作者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同志应澳大利亚科学环境部南极局的邀请,到南极进行了第一次考察访问。1月12日飞抵南极大陆,2月27日乘船离开南极,历时47天。其间在澳大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南极陨石收集就成为国际上南极考察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亮点。在世纪之交之际,我国南极考察队开始了南极陨石收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南极陨石收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不但收集了一万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新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格罗夫山。  相似文献   

5.
应澳大利亚政府南极局的邀请,我国派遣四名科研人员参加南极的冰川、生物、气象及海洋考察。本人于1981年11月到达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已于1982年1月24日抵达澳大利亚在南极的主要冰川考察基地——凯西站(Casey)。 凯西站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佩斯(Perth)正南3,800公里处的威尔克斯地(Wilkes)海岸。其前身是美国于1957年建立的威尔克斯站,它位于现在的凯西站以西约2公里的海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地质学家庄士敦,经30多年来的观测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为90%和80%,冰层厚达3000米以上。由于冰层厚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溶点状态(1969年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曾在冰层下2164  相似文献   

7.
《河南地质》2008,(12):40-40
随着执行我中第2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进入西风带,本次考察一项重要的大洋科学项目“南印度洋XBT/XTCD走航观测”已逐渐展开:考察队将在西风带海域投放200多枚带有温度和盐度传感器的探头,这是我国南极考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进行如此密集的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8.
1981年1—12月,笔者在南极戴维斯(Davis)站工作期间,对站区沿海海冰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以及海冰的一些物理性质作了观察,并且从3月20日至11月30日,和澳大利亚考察队员一起,测量了海冰厚度和冰下水温(每周一次)。最近笔者又查阅了南极大陆东部沿海站区有关海冰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现将这些观测资料介绍于后,供我国海冰和南极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1978年4月10日至5月7日由国家地质总局组成的地热考察组一行十人(水电部二人),对新西兰进行了专业考察。新西兰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北岛中央火山  相似文献   

10.
前一段时间,在高层次的“奋斗者的足迹”报告会上,地矿部地科院南京地矿所的金庆民报告了她参加南极考察的经过,并被誉为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1991年9月18—22日,由SCAR(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组织的“南极洲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工作组”在德国布莱梅港市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举行专家会议,就南极洲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今后国际南极研究围绕全球变化应采取的对策和研究方向进行讨论,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全球变化研究南极洲执行计划。应SCAR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我参加了专家工作组第三组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去年底随中美联合登山科学考察队赴南极之巅文森峰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大铁矿。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发现的矿藏。 文森峰是世界七大高峰之一。这里气候极寒,没有生物,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至今仍是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区  相似文献   

13.
谢自楚 《冰川冻土》2004,26(5):F002-F002
科特梁可夫(B.M. Котляков)1931年生, 1954年由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毕业后, 直接分配到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在著名积雪学家Г.Д. Рихтер手下工作, 次年便参加北极考察, 接着于1957-1958年随同苏联著名冰川学家舒姆斯基 (П. А.Шумский)参加南极过冬考察, 从此决定了他的冰雪生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极陨石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1998~2000年我国第15、16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32块陨石之后,2002~2003年第19次科考队成立了以回收陨石为中心任务的格罗夫山综合考察分队,在同一地区成功回收4448块陨石。我国的南极陨石回收工作不但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拥有南极陨石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第15、16次队回收的32块陨石以及第19次队4448块陨石中的38块代表性样品的化学一岩石类型划分工作,除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外,发现了2块火星陨石、2块橄辉无球粒陨石、6块非平衡L3型陨石、4块碳质球粒陨石和1块非平衡型顽辉石球粒陨石等特殊类型陨石。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陨石的回收和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回收陨石的情况和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同时对我国今后的陨石回收与研究工作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陈立奇 《地学前缘》2002,9(2):245-253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同时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 ,北极地区冻土带的北移等都表明全球变化也在明显地影响着两极。中国 2 0年来对南极的考察过程中 ,建立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拥有极地考察破冰船 ,1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对南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规模空前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集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于一身,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国际合作活动。该活动在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前举行,目的在于强调南极洲作为环境、生物保护区的特殊意义,南极洲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 南极洲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将按“南极条约”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续下去。 考察队由六个国家的六名队员组成,维尔·斯蒂格(美国)、路易·艾地安(法国)、维克多·巴雅夫斯基(苏联)、杰夫·萨莫斯(英国)、舟津圭三(日本)和秦大  相似文献   

17.
南极考察回顾及今后极地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国家极地档案馆和中国极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拥有2万吨级的运输和科考两用的破冰船,已派出12支南极考察队,先后有5条远洋考察船11次赴南极,航行了25万海里,运送了2000多人次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南极考察,完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综合科学考察、“七五”和“八五”南极科考计划,开展了包括气象学、地球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电波传输等常年观测以及冰川、地质、地貌、环境、测绘、地矿、生物学、人体医学、海洋学等多学科考察与研究,采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标本、数据。我国科学家发表了数十部极地研究专著,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空白,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有些研究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极地“九五”科考计划,将着重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全球变化、环境监测和保护,争取在我国极地考察研究的一些优势项目中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十二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拓普康凭着历年对南极科考的热情,过硬的产品和大力的支持,2007年7月  相似文献   

19.
应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政府的邀请,福建省地震局、泉州市政府、福州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以及泉州市地震局的负责同志一行六人组成的福建省地震代表团于1999年8月25日至9月3日访问了新西兰有关政府灾害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此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考察新西兰政府防震减灾的管理工作,了解有关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通过借鉴新西兰的经验和作法,推进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完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建设。 此次新西兰之行,新西兰有关方面对福建地震代表团的周到安排和热情的接待,给大家留下…  相似文献   

20.
由中、法、美、苏、英、日等六国的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成功地完成了人类首次徒步沿最长路线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考察队沿途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受到科学界广泛的注意。笔者作为考察队中两名负责科学考察的队员之一,在穿越途中承担了冰川学考察研究工作,除进行现场勘察和观测外,还采集了大量雪冰样品。在此想就考察队穿越南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沿途所进行的冰川学考察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