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东段铜矿带花岗岩岩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及其邻区分布着许多规模较大的花岗岩体,不同时期的侵入岩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华力西期花岗岩体的分带性最明显.区内侵入岩受断裂构造控制,因而不同期次的花岗岩类多按一定方向呈线状或串珠状展布,构成不同岩类的线形岩带.同源不同期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花岗闪长岩浆活动及其同期的喷出岩浆活动使矿区构成了一个低压多变的岩浆系统,岩浆房从围岩中抽进H2O和溶解于其中的矿化剂与金属等,从而逐渐演化为富水的含铜岩浆房.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八大关矿区印支期岩浆活动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八大关矿区主要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其镜下鉴定结果显示该区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6件样品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主要在243.87~231.63Ma。结合成矿斑岩的形成时代,矿区主要侵入岩均形成于印支期,并不存在海西期或燕山期侵入岩体。根据岩体年龄的分布情况,将矿区印支期岩浆活动划分为243.87~237.11 Ma和231.63~229.00 Ma2个阶段,早阶段岩浆活动主要形成矿体围岩;而铜钼矿化主要与晚阶段岩浆活动有关。此外,整个鄂霍次克造山带两侧的印支期岩浆活动也具有两阶段的特点,且与鄂霍次克洋的俯冲密切相关,考虑到两侧已查明的印支期超大型-大型斑岩型矿床,认为八大关矿区外围及额尔古纳地区存在寻找印支早期斑岩矿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的斑岩型矿化特征及其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中局部具斑岩型矿化的特征,该矿区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并具明显的多期次和多类型.该类铜矿化发生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末期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爆破角砾岩中,围岩蚀变强烈且具分带性.加强对蚀变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爆破角砾岩发育地段的找矿工作,有望实现本区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费县马头崖地区新太代五台期TTG岩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县马头崖地区新太古代五台期侵入岩发育广泛,为一套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序列组合(TTG岩系),在形成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相对一致,为一次岩浆热事件多次活动的产物,其成分和结构具有双重演化特征,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依据岩性特点及其演化特征,归并为峄山超单元,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的第二套TTG岩系。  相似文献   

5.
铜陵舒家店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主要由舒家店岩体、林家冲岩体及其周围的小岩体构成。区内侵入岩可划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对两个主要岩体的钻孔岩心采样并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舒家店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活动存在多期性,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年龄在147.0~146.9Ma,辉石二长闪长岩为144.8 Ma,石英二长闪长岩为141.0 Ma,花岗闪长岩为138.0 Ma,花岗斑岩在130.5~124.0Ma,长英质细晶岩为129.4 Ma,并给出区内中酸性岩浆侵位先后次序为:花岗闪长斑岩→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脉/长英质岩脉。  相似文献   

6.
宋全友  秦勇 《西北地质》2002,35(3):99-105
冈底斯构造带为措勤盆地-主要Ⅱ级构造单元。该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形成从中性闪长岩到酸性花岗岩完整的中酸性花岗岩侵入岩带。通过对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该岩浆岩带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等,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是新特提斯洋壳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向北俯冲引起下地壳物质熔融向上侵入所致,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岩浆矽卡岩是由钙硅酸盐熔(流)体或钙矽卡岩质岩浆贯入结晶或/和隐爆团结(结晶)形成的。主要呈脉状体,少数呈角砾岩筒(带),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可产于各类不同岩石(层)中。岩浆矽卡岩与富碱中基-中酸性侵入岩密切共生,两者在主化学成分上具共轭、互补关系,组成特征的岩浆矽卡岩 -富碱(中基-中酸)侵入岩对。它们是深部高位岩浆房受钙质强烈混染的富碱闪长质岩浆发生不混溶分 离所衍生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熔(流)体或岩浆的产物。与岩浆矽卡岩有关的各类矿床,主要是含同生铁氧 化物/硫化物液体的钙矽卡岩(矿)浆,伴随其成岩演变的产物,并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岩)浆矽卡岩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8.
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化学成分资料,以及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初步总结了燕山造山带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和岩性组合: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第四阶段为早白垩世早期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燕山造山带侏罗纪—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后造山崩塌。  相似文献   

9.
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在研究区确定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岩浆活动的角度制约额尔古纳地块的构造属性,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区内6个代表性侵入岩中的锆石大部分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的特点,暗示其为岩浆成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文测年结果,可将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划分为七期:1~927 Ma的碱长花岗岩;2~890 Ma的二长花岗岩;3~851 Ma的正长花岗岩;4~830 Ma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5~790 Ma的双峰式火成岩(包括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6~762 Ma的花岗闪长岩;7~737 Ma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这些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发现表明额尔古纳地块上存在前寒武纪地质体。结合全球岩浆构造热事件,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响应,并且这些岩浆事件可以同图瓦–蒙古地块和中蒙古地块上发育的同期岩浆事件相对比,这暗示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这些微陆块具有亲缘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锆石U-Pb年龄的研究,秘鲁海岸岩基带阿雷基帕段的填图工作得到了补充,该岩基带岩浆活动可分为7个阶段和4个旋回,各阶段都显示出不同的岩浆容量,其地貌主要表现为岩基和岩脉。旋回Ⅰ和旋回Ⅱ代表侏罗纪岩浆活动阶段(201~145Ma),岩浆分异为辉长岩到花岗岩;旋回Ⅲ和旋回Ⅳ代表白垩纪岩浆,岩浆分异为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对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晶体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旋回Ⅰ的侵入岩有大量辉石和角闪石结晶,并伴随金-铁成矿作用;旋回Ⅱ有大量的群集角闪石晶体和呈定向排列或群集的六边形黑云母,且伴随铜-金-铁成矿作用;旋回Ⅲ侵入岩内发育角闪石和黑云母,伴随着金-铜和铁成矿作用;旋回Ⅳ发育大量角闪石和六边形黑云母,岩石更偏长英质,并伴随铜-锌-金-银-铁和铜-金-钼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昌前  王人镜 《地质论评》1992,38(2):109-119
北京周口店岩株,主要由两次侵入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中包体广泛分布。在岩体南缘的关坻变质岩中,零星出露了一种块状的闪长质岩石。关坻闪长岩与主岩体同期侵入的岩浆结晶产物,角闪石质包体的形成是二长辉长岩浆结晶—再平衡的结果,富云包体系花岗闪长岩浆源区的耐熔残余。通过二长辉长岩与花岗闪长岩两种岩浆简单混合可形成细粒石英二长质包体,由二长辉长岩、关坻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种岩浆混合形成了微粒闪长质包体。主岩体的成分变异,也与岩浆混合有关。  相似文献   

12.
孙德有  林强 《吉林地质》1997,16(4):61-69
吉林省太古宙TTG岩石形成于2.7~2.8Ga,其母岩浆来自于下地壳角闪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母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了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两大类岩石,早期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构成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晚期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则构成钙碱性演化趋势。研究表明这两种演化趋势的形成与岩浆结晶分离矿物相的种类及其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从江隐伏似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出露有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在大弄-加棒-大花孖一带)、基性火山岩(分布在雨田山-帮富山及党扭-平正一带)、中性闪长侵入岩(分布在大弄一带)、酸性花岗岩(分布在摩天岭一带),其中摩天岭花岗岩体(桂北称三防岩  相似文献   

14.
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和安粗岩);而第二阶段以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两次岩浆活动阶段,较早的阶段(第四阶段)以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而后一个阶段(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其中,第二,三岩浆活动阶段分别早于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末的两次主造山幕发生的时代,所以燕山地区主造山幕的P-T-t演化为逆时针轨主迷。同时,第五阶段岩浆活动对应于造山后崩塌阶段。本文归纳的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造山后崩塌和碱性花岗岩形成。  相似文献   

15.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群结晶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的晶面统计分布,呈不对称正态和不对称对数正态的单峰、双峰和双曲线型;同时,同一岩体中出现不同端员锆石群晶型的共生,它们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由锆石晶面统计分析可以求得不同类型岩方开始与终止结晶的温度:辉石二长闪长岩,900-700℃;石英二长闪长岩,850-650℃;花岗闪长岩,800-650℃;花岗闪长斑岩,650-600℃。岩浆物理学研究表明,高粘度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有利于钻石(311)晶面发育,低粘度的辉石二长闪长岩岩浆有利于钻石(111)晶面发育。锆石群的平均碱度指数和平均温度指数相关图解表明,本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浆的物质来源为幔壳混源型。  相似文献   

16.
大宁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ME),MME主要出露在花岗闪长岩中。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个数与单位测量面积的特征值(直径)之间均存在对数线性关系(p〉0.75),表明MME一花岗质侵入岩体系为分形体。结合MME的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大宁岩体中MME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的分维数分别是1.293和0.991,表明混合程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一性。MME长轴展布方向与寄主岩体的原生流动线理方向一致,暗示着在镁铁质岩浆注入之前,长英质岩浆已部分结晶。对流作用可能是MME分布、变形和岩浆混合程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冷湖花岗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湖花岗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辉绿岩墙和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岩石的常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和脉岩类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Rb-Sr、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其源岩来自地幔。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得出,冷湖花岗岩类属I型花岗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柴达木板块、南祁连板块的碰撞有关;晚期的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隆起环境,与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冷湖花岗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辉绿岩墙和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岩石的常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和脉岩类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Rb-Sr、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其源岩来自地幔。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得出,冷湖花岗岩类属Ⅰ型花岗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柴达木板块、南祁连板块的碰撞有关;晚期的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隆起环境,与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20.
安徽高家塝钨钼矿床位于江南过渡带,为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紧邻的大型花岗闪长岩体中未见矿化。为查明制约两者成矿能力差异的原因,本文从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黑云母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分别对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45. 1±2. 1Ma~144. 9±2. 2Ma,花岗闪长岩为142. 5±1. 8Ma~141. 8±1. 6Ma,前者侵位结晶稍早于后者。两者具有近于一致的主量、微量、稀土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是由同一岩浆活动先后侵位到相近空间所形成,其原始岩浆具有相同的壳幔混合来源,即上涌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由其底侵引起挤压加厚的扬子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的混合,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不同的是,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滞留于浅位岩浆房中时明显地同化混染了扬子上地壳物质。然而,起源相同的花岗闪长质岩浆历经演化并先后侵位结晶时,其岩浆特征和结晶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花岗闪长斑岩结晶时继承大量元古代锆石,花岗闪长岩则较少见有继承锆石,综合两者岩体特征和侵位结晶条件,显示前者岩浆熔体规模小、岩浆温度低、冷却结晶较快,岩体形成于富含F、Cl和相对还原的环境;而后者岩浆熔体规模巨大,岩浆温度相对较高,冷却结晶慢,岩体形成于贫F、Cl和相对氧化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成矿能力,演化早期偏还原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以及其中较高的F、Cl含量更有利于钨富集于岩浆期后热液流体中,进而形成大型钨(钼)矿床。此外,相较于大型花岗闪长岩体而言,浅成侵位的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具有更为发育的裂隙系统以及受围岩更大影响而发生强烈矽卡岩化,也为矿质富集和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研究为皖南地区钨(钼)矿床的找矿勘探及成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